天天看點

一顆受精卵的奇幻漂流

「如果我們在生命中的每一次轉變都讓我們走得更遠,那麼,我們就真正地體驗到了生命的奉獻。」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我們的體内,有一位旅者,它名叫卵子。

每當小蝌蚪敲開卵子的家門,讓一顆孤單的卵子成為受精卵,它們便會攜起手來,從卵巢出發,以尋找能從受精卵發育成胚胎的寶地為目标,開始一場或許不算漫長、但一定十分壯闊的旅行。

在這場旅行的終點,它會經曆一些與生命有關的轉變。

而作為讀者,你或許也能是以體驗到生命的奉獻。

由卵巢出發,地形由開闊漸變為狹窄。經過精子與卵子的相會之地“壺腹部”之後,便是一條長長的隧道,這就是傳說中的“輸卵管”——聽名字就像卵子的必經之路。

輸卵管隧道的盡頭,是受精卵最終的目的地:一片由子宮内膜組成的安全區。受精卵将在那裡着床,在四十周左右的時間裡開枝散葉,從一顆小小的生殖細胞,成長為全新的生命。

作為新手村外的第一個迷宮,輸卵管隧道裡沒有什麼困難的挑戰,也不會跳出一隻1級的小怪阻礙受精卵前進。不過,這條隧道自有其麻煩之處:它的牆壁上長滿了“觸手怪”。

這些觸手怪叫做纖毛細胞,是從構成輸卵管的細胞表面生長出來的,可以在一定的範圍裡來回擺動。雖然看着密恐,但它們其實是些勤勤懇懇的搬運工。卵子會被它們的擺動推着向前,再加上輸卵管這條隧道本身,也會通過蠕動來推動受精卵向子宮進發。受精卵隻需要一點點努力,就能輕松完成這趟旅程裡最長的部分,真可謂一方躺平,八方支援……

不過,這些搬運工雖然勤懇,工作效率卻有些低下。雖然輸卵管隻有8-14厘米長,但被觸手緩慢托舉前進的受精卵,要花5-6天才能從卵巢磨蹭到子宮……

而這段路上,可能會發生危險。

有時候,勤懇搬運工的工作會出現纰漏,将受精卵搬到相反的方向;有時候,受精卵可能是有自己的想法,偏離既定路線而亂闖亂撞,一路撞回輸卵管隧道。這些情況雖然并不多見(在所有受孕比例中大概占到1-2%),但它們一旦出現,就可能會像不慎引發雪崩的旅者一般,造成很大的危害。

比如說宮外孕。偏離既定路線的受精卵有時會在偏遠惡劣的地區自然地消亡,但另一些時候,它們足夠強壯,硬是在輸卵管隧道裡紮根成長起來。當這些走失的受精卵逐漸發育成胚胎時,就可能因其龐大的體積,把狹窄的輸卵管隧道撐爆。這會導緻懷孕主體,也就是準媽媽的大量出血,甚至會是以休克死亡。

是以,每位準媽媽在生産的時候,都不得不冒着受精卵任性的風險,才有可能誕下健康的新生命。這種艱困的挑戰,在整個孕産期還會經曆許多次。

每一位母親,真的是偉大又堅強。

好在,絕大部分受精卵還是講道理的。它們大部分會在5-6天的行進之後,成功突破輸卵管隧道,進入一片鮮紅的森林。這裡,就是它的目的地“子宮内膜”;這片森林裡的“植物”,則叫做“柱狀上皮”。柱狀上皮群又高又密,一旦受精卵進入這片森林,就會被完全掩蓋在柱狀上皮之下。由此,流浪已久的受精卵,終于獲得了一片安全的庇護地。

在這片庇護地中,受精卵會找到一塊“土地”,也就是“基質”(一種生長在柱狀上皮下方的組織),定居在那裡,就此蟄伏下來,等待四十周左右的孵化過程。這個定居的過程,我們叫它“着床”。子宮内膜會自發地為着床受精卵提供營養和水分,當受精卵覺得時機成熟,它就能更新進化,由一顆細胞成長為擁有生命的新人類。

無論重複多少遍,新生命的誕生都顯得足夠奇妙,令人興奮不已。

對了,子宮内膜這片庇護地,有時也會變得危險而棘手。為了接獲受精卵,女性的子宮内膜會從12-15歲開始自發地持續生長。但若因為種種原因,旅行者受精卵并未成功到達目的地子宮内膜,目的地便會“失望”地崩解,和血液一起流出體外。

我們一般稱它為月經。

月經一般到40-58歲才會完全消失。換言之,子宮内膜這個“工作狂”,隻是為了接獲未必能到達的受精卵,便會在三十多年的時間裡持續不斷地做好準備,并不斷為此疊代重生,隻有在受精卵着床成功後才會稍微停歇一段時間。有時候真的不知道是該誇它還是該罵它……

總之,到這裡,受精卵漫長的旅程就要暫且告一段落了。

不過,受精卵着床遠不意味着孕育過程的結束。接下來的十個月,以及随之而來的問題和挑戰,才是一位母親需要披荊斬棘,不得不經曆的漫長旅途。

每位披荊斬棘的母親都值得尊敬:她們的旅途雖然充滿險阻,但終點的獎勵,将會是充滿光輝的新生命。

這場關乎受精卵的旅行也同樣值得尊敬:

它經曆了一些與生命有關的轉變。

而作為讀者,我相信,你也是以體驗到了生命的奉獻。

一顆受精卵的奇幻漂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