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孟晖|狂欢夜,多情夜

中国古俗中,上元节(天官节)﹑中元节(地官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如此重要的节日,在千年之前的古中国,上至王公贵胄,下至平民百姓是如何庆祝节日、如何寄托相思的?

孟晖|狂欢夜,多情夜

今天,活字君与书友们分享孟晖老师写古代的装饰“闹蛾”的文章《狂欢夜,多情夜》。古人的元宵节,过得比现代人可热闹得多,女性在这一天上街游逛、赏灯、嬉戏。英雄好汉也借此机会,暗藏于市井热闹之中。

孟晖|狂欢夜,多情夜

闹蛾满城狂欢夜

孟晖 文

本文选自《潘金莲的发型》(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孟晖|狂欢夜,多情夜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

绢本设色

纵36.6厘米,横630.6厘米

《水浒传》第六十六回,时迁主动要求到了火烧翠云楼的任务,于是,在元宵节的那一个晚上,他“挟着一个篮儿,里面都是硫磺、焰硝,放火的药头,篮儿上插几朵闹蛾儿”,“只做卖闹蛾儿的”,就这样混进了翠云楼里,还在这个大酒楼里自在地四处转悠。

在宋代的元宵节,男女老少要在头上戴闹蛾,这是当时最重要的节俗之一。史浩《粉蝶儿·元宵》云:“闹蛾儿、满城都是。向深闺,争翦碎、吴绫蜀绮。点妆成,分明是、粉须香翅。”

显然,闹蛾是用绫绮等织物剪成,往往由妇女动用剪刀工夫亲手制作。在剪好的蛾形上,还要用色彩画上须子、翅纹。与闹蛾相伴,女性们还要簪戴其他各种特定的节日头饰,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就是用捻金线制成的柳丝——雪柳。“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青玉案·元夕》)辛弃疾就曾经被一位这样盛装打扮的陌生少女激起情感的涟漪。李清照回忆自己年轻时的元宵妆扮,也说是:“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这一句词,其实还透露了两条有趣的信息。一是,对女性来说,闹蛾、雪柳,固然可以直接簪戴在发髻上,但是,按照当时的习惯,这些饰物其实一般都是插在冠子上。

孟晖|狂欢夜,多情夜

闹蛾金钗(陕西西安唐代李静训墓出土)

宋代妇女,特别是年轻妇女,只要稍有点地位、财力,在头上都要戴各式各样的冠子,把发髻罩扣在当中。所以像闹蛾、雪柳这类饰物,就只能插饰到冠子上,至于具体方式,是“闹蛾斜插”(杨无咎《人月圆》),飞挑在半空,人一动,闹蛾等饰物也就会摇颤不止,那样子是很活泼的。

有意思的是,宋代女性头上戴饰物以多为美,就是所谓“簇戴”,一簇簇、一堆堆地戴。如《武林旧事》中记载,初夏新开的茉莉花,“妇人簇戴,多至七插” 可以插七簇茉莉花在一头上。因此,一位赏灯女性的冠子周围,就会插有一簇簇的闹蛾,随着她的行动而晃颤翻飞,真像成群的飞蛾绕着灯球嬉闹一样,康与之《瑞鹤仙·上元应制》就把这一情况形容得生动:“闹蛾儿满路,成团打块,簇著冠儿斗转。”满街出游的妇女,个个都是这样满头颤动的闹蛾,那场面是很壮观的:“闹蛾儿转处,熙熙语笑,百万红妆女。”(赵长卿《探春令·元夕》)

孟晖|狂欢夜,多情夜

簇戴各色鲜花的宫女 宋·宋仁宗皇后像(局部)

词人在创作中总是提到闹蛾、雪柳,也许是因为这两样饰物最有特色、最具代表性,其实当时冠子上要“簇戴”的内容,远不止这两样。宋人笔记中多有谈及,如朱弁《曲洧旧闻·续骫骳说》中“元宵节”条所述:“又妇女首饰,至此一新,髻鬓参插,如蛾、蝉、蜂、蝶、雪柳、玉梅、灯球,袅袅满头,其名件甚多,不知起何时,而词客未有及之者。晏叔永《上林春慢》云:‘……素娥绕钗,轻蝉扑鬓,垂垂柳丝梅朵。……’”

文中尚疏漏了当时也为女性必带的一种头饰——“菩提叶”(《武林旧事》“元夕”),所有这些精巧的小玩意儿要“参插”而“袅袅满头”,就是所谓“簇带争济楚”,该戴的节日饰物都要多多地戴整齐,一样不落,才算时髦。须知宋代冠子的样式千奇百变,造型往往极其夸张,比如有高二三尺的高冠,以至于戴冠人只有侧着头才能进得轿子。在这种种奇特冠子上,插满那许多随步颤摇的小饰物,宋代妇女头饰的放纵恣肆,显然构成了盛大狂欢夜中最靓丽的一道风景。

当然,有需求就有商机,在元宵节,叫卖闹蛾等饰物的小贩也满街都是(见《东京梦华录》“十六日”、《梦粱录》“夜市”),这就让梁山好汉时迁有了方法来伪装自己的秘密武器。元宵,是狂欢夜,是多情夜,却也是英雄奋起的壮丽之夜!

孟晖|狂欢夜,多情夜
孟晖|狂欢夜,多情夜
孟晖|狂欢夜,多情夜
孟晖|狂欢夜,多情夜

元宵节街头的商贩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局部)

补言:此文发表后,承蒙扬之水特意教示,宋人绘画《大傩图》中,具体画有人们在头上簪戴“闹蛾”的情景。找来此画一看,果然其中表现有多种形式、规格、装饰方式的闹蛾。

其中,画面下方最右一人,高帽旁斜伸出一只蝴蝶,凌空地挑立着,其下同时簪有一簇花饰,这显然是“闹蛾斜插”,由此可以推想宋代女性冠旁彩蝶颤颤的光景。

孟晖|狂欢夜,多情夜

大傩图(局部)

另外,画左一老人帽前插饰的一只闹蛾,不仅惟妙惟肖地传达出了飞蛾的形态(其他几处闹蛾的样式,与其说是飞蛾,不如说更像玲珑的蝴蝶),而且,让人叫绝的是,这一闹蛾的一对触须,被夸张地用一对孔雀翎来代替,摇摇地伸在半空里。宋代闹蛾中的高档货有多么奢侈,女性“簇戴”的风光有多么热闹,当时元夜是何等的升平气象,由这个小小细节,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孟晖|狂欢夜,多情夜

还有三人帽旁簪着缀满梅花的梅枝,并有竹叶与梅枝相配在一起,显然就是“玉梅”;一人帽前有一簇叶饰,当为“菩提叶”;又有两人帽旁伸出一簇翠色的小树枝,或许即为“雪柳”吧。

孟晖,20世纪60年代出生,达斡尔族。1978年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本科学习,1990年肄业;1990—1993年至法国留学。现居北京。作品有长篇小说《盂兰变》,文化史研究著作《中原女子服饰史稿》、《画堂香事》,随笔集《维纳斯的明镜》、《花间十六声》、《潘金莲的发型》、《古画里的中国》、《美人图》等,译作《西方古董欣赏》、《我不是杀人犯》、《战争与电影》。

END

活字文化

成就有生命力的思想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