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明代的一首“元宵”诗,短短28字便写尽了繁华与热闹,令人叫绝

说到古代的元宵,很多人都会想到“花灯”。

从苏味道的“火树银花合”到欧阳修的“花市灯如昼”再到后来唐伯虎的“灯烧月下月如银”,“灯”一直是元宵夜的主角。

赏花灯、猜灯谜、耍龙灯、送孩儿灯,所以元宵节又被称为“灯节”。

而除了“灯”,古代元宵还有哪些活动?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明代的“元宵诗”,描绘了元宵夜戏剧演唱的盛景,短短28字写尽了繁华与热闹,令人叫绝。

《汴京元夕》

李梦阳 〔明代〕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

明代的一首“元宵”诗,短短28字便写尽了繁华与热闹,令人叫绝

这首诗的作者李梦阳,可能大家并不太熟悉,他是明朝中期文学家,与何景明,边贡,徐祯卿等人并称“前七子”。

所谓“前七子”是为区别后来出现的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嘉靖七子”,也就是“后七子”。

这两个文学流派都提倡复古,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明代中后期的文坛上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作为“前七子”的主要代表人,李梦阳除了倡言复古,还提出了“真诗在民间”的主张,要求诗歌创作要深入民间生活,肯定了民歌对诗词创作的影响。

这首《汴京元夕》描写了汴京元宵夜的繁华景象,颇有几分唐朝民歌竹枝词的韵味,正体现了他的文学主张。

明代的一首“元宵”诗,短短28字便写尽了繁华与热闹,令人叫绝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诗歌开头两句以互文见义的手法呈现了一幅争妍斗丽,热闹非凡的杂剧表演场景。

这里的“中山”代指中原,而“燕”和“郑”泛指北方,看似简简单单的地名,实际反映了当时杂剧传播的盛况,也侧面烘托了汴京之繁华。

而“互文”是古诗词中很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上下两句互相呼应,互相补充。

像岑参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都采用了互文的手法,使画面更加清晰,意境更加丰富。

李梦阳这里也是如此,中山的伶人,郑燕的歌女,穿着艳丽的服饰,在舞台上争妍斗丽,各展其才,一下子便将读者摄入了一种欢乐热烈的氛围中。

明代的一首“元宵”诗,短短28字便写尽了繁华与热闹,令人叫绝

紧接着第三句,“齐唱宪王春乐府”,将这种热闹的氛围推向了高潮。

“宪王”是指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朱有炖,是明初著名的杂剧作家,在元杂剧创新方面做出了不少贡献,例如对唱、合唱、轮唱的形式便是他的首创。

本是民间表演,但是演唱的歌曲却是皇室子弟所作,渲染了一种自上而下,普天同庆的欢乐氛围。

中山孺子雄浑的声音,郑燕女姬婉转的歌喉,也许还要加上现场观众的唱和,诗人并没有着意刻画,只是“齐唱”二字便足以令人遐想当时万民同乐的场景。

明代的一首“元宵”诗,短短28字便写尽了繁华与热闹,令人叫绝

最后一句“金梁桥外月如霜”,诗人宕开一笔,描绘了一幅清冷幽静的画面。

也许有人觉得这样的画面与前文的热闹不相符合,其实并非如此,元宵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咏月”也是元宵的一大主题。

例如苏味道的“明月逐人来”,苏轼的“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辛弃疾的“玉壶光转”等等,都写到了“月”。

所以,诗人这里以金梁桥外的月景图结束全诗,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种朦胧唯美的意境,为这个元宵之夜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同时,因为有月光,前文那些热闹的场景,也显得更加灵动清晰,可见诗人笔力不凡。

明代的一首“元宵”诗,短短28字便写尽了繁华与热闹,令人叫绝

整首诗来看,紧扣“元夕”这一主题,从前三句的杂剧表演,到最后一句的月色光华,呈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灵动唯美的元宵图景,短短28字写尽了繁华与热闹,令人叫绝。

-END-

作者:解忧诗词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