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凭什么是《万里走单骑》?

不管是首期节目中用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汤开启洛阳之行的全新开篇方式,还是创新设置兼具大众参与性与文化仪式感的“世遗唤醒行动”,正在热播的首档世界遗产揭秘互动纪实文化类节目《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第二季在文化解读方式上实现升级,用更为接地气的方式展示世界遗产地最为鲜活的一面。

凭什么是《万里走单骑》?

作为《万里走单骑》策划团队和专家团队的核心,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高蒙河两三年前才第一次听说“文化综艺”这个词,然而,就在短短的几年中,他不仅实现了一个学者以积极参与综艺节目的方式弘扬传统文化的华丽转身,还亲证了国内各大媒体积极探索和尝试文化遗产类综艺节目创新表达方式、“文综”节目从“出圈”进而“出棚”的历程。

“过去我们总在讨论综艺形式传播文化遗产的‘四大天王’问题,即内容、价值、形式、创意何者为王?事实上,这四者之间并不是对立关系,而应当相互融合。”在高蒙河看来,“内容为王”已经作为常识成为大家的共识,接下来就要看价值引领、形式出新和创意制胜的综合效应了。

在文化类综艺同质化严重的当下,《万里走单骑》通过选材、角度等创新方式,将申遗文本中的学术表述转化为电视语言,讲好“世界遗产里的中国”,并生动而准确地传达给观众,开辟了文化类综艺节目创作的新路径。

凭什么是《万里走单骑》?

从创意雏形到执行落地,高蒙河领衔的专家团队一直为《万里走单骑》节目组坚守着严谨的模式设计、严肃的文化旅游观和考究的世遗地选择,用传统文化碰撞当代年轻人的文化喜好,让更多年轻受众感受到世界遗产的文化魅力,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浸润滋养。

我们后来看到,打着“让世界遗产‘破圈出道’”口号的《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中,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率领嘉宾用脚丈量世界遗产地,与历史考古学者、遗产守护人以及当地民众和游客的趣味性互动解读,将不可移动文物中承载的厚重历史进行生动鲜活地呈现,带领公众进行了一次次世界遗产“文化之旅”,讲述了一个个“寻找与守望”的精彩故事。

在高蒙河看来,每一处世界遗产都有其特殊的遗产要素和突出普遍价值,但节目又不局限于展现其独特性,而是层层推进,通过流程设置把专业系统的知识点,变成有趣易懂的情节,当感官上的愉悦和无差别的文明印记在节目中相结合,既实现了节目的趣味性渲染,也是对相应世界遗产通俗的概括与梳理,更是对遗产地精神内核的展现与延伸。节目因为这种创新意识,才能让世界遗产的表达脱离传统单纯的“讲解”桎梏,成就了新的价值内涵。

2021年一季度,《万里走单骑》第一季以高收视、高热度、高口碑在一众文化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不仅各项数据亮眼,还获得了《中国视听创新创业大会》金奖和第27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电视节目提名奖等荣誉。

在业界看来,《万里走单骑》为文化遗产传播作了更为细致的考察:世界遗产地如何才能在荧屏上脱颖而出;如何才能在风景之上开辟更为广阔的文化实践。步履向前,高蒙河的思考更为深入:如何推动中国从文化遗产大国到文化遗产传播大国?如何实现最大程度的共情和共鸣,实现真正的跨文化传播?

“要真正做到老少皆宜、雅俗共赏。既要保证小众品味,又要顾及中众趣味,更要满足大众口味,大家才能以自己喜爱的方式与文化遗产综艺节目共情共生。”高蒙河和策划组的各位专家抱持着“专业上不能有硬伤、文化上不能误读”的原则,整个节目则自上而下、一以贯之地对世界遗产、优秀文化和广大受众释放着最大的尊重。

到了第二季,《万里走单骑》继续秉持接地气、暖人心、动心弦的创作基调,不仅密集输出世界遗产的知识点,还走进有温度的生活,走近有故事的人物,重建大众和世界遗产之间血脉相依的情感,更为深入且系统地回答了世遗是什么、为什么是世遗、世遗能做些什么,以及整个申遗保护过程中的启发与反思。在高蒙河看来,《万里走单骑》的独特之处在于,用平民化的方式解读世界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意义,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满足融媒体时代受众的观影需求,使世界遗产通过全新的文化综艺方式走进民众的现实生活。

“综艺节目传播文化遗产既要有学术性做基础,又要有知识性为抓手,还要有趣味性为调剂,更要有故事性为切口。如果遵循了故事性、趣味性、知识性、学术性的传播逻辑,讲好文化遗产的中国故事,创新文化遗产传播大国,也会水到渠成,愿景成真。”高蒙河说。

另一方面,将历史、当下与未来相连接,唤醒“民用而不知”的文化情怀,实现“世遗”与“生活”真正联结是最难的。节目中,不管是置身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还是沉浸式探访丝路文明的发展,或是跟随守碓工匠制作瓷釉果,嘉宾们穿梭其中,深度互动,带来了身临其境的感知与体验。令高蒙河欣慰的是,节目播出后,洛阳、景德镇、泉州、安阳殷墟等地被年轻人列入了最新旅游打卡地,更多观众跟随他们的脚步发现并爱上了世界遗产,想要继续在市井烟火中感受中华文明的魅力。

记者:王慧峰

编辑:莫愁

审核:周佳佳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