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堂上作文|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还是做以天下为己任的“勇士”?

(本栏目与广州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联合主办)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400多年前孔子的弟子曾子承老师之思想对读书人提出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200多年前儒生杜甫虽身处困顿却仍大声歌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而前些年,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却对当代大学生的现状忧心忡忡。

他说,我们的知识青年们正越来越多地成为“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有很高的智商和学识”,但“一己利益却逐渐成为他们言行的唯一、绝对的直接驱动力,为他人做事,全部是一种投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学生习作】

士当以天下为己任

文/詹雯莉 华南师大附中高二(12)班

大陆历史上“士”的精神内涵一直在随时代变化着。但每一个时代,读书之“士”心系天下的担当从未改变。

从曾子对“任重道远”的深入阐释,到杜甫“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怀,再到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坚定决心,无不给予了当代青年学生深刻的启发。

如今,“士”早已从“读书人”的含义中跳脱而出,被赋予了更多的内容,“国士”也犹指才能优秀、勇于担当的功勋者。

观照现实,正要求我们胸怀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阐发青年人从容而坚定的声音。

以天下为己任,是历代知识分子对“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一崇高精神的坚守。

早在年少之时,谭嗣同身临恢弘壮丽的潼关时,就坚定了自己摆脱束缚、有所作为的凌云壮志。后来,他成为一名青年学者,宣传变法维新,致力于改造社会,那份责任感直至从容就义的最后一刻都不曾动摇。

这种精神值得被一代又一代人延续。如今,千万名年轻的奋斗者又在不同领域奋发图强,希望能学以致用,继续捍卫读书之“士”的尊严。

曾经,巴金先生站在笼罩四周的阴云之下奋笔疾书,无愧于中国文学的良心,无愧于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风骨,让所有人肃然起敬;

如今,钟南山院士在时代的风口处坚守,引领着一批批年轻人奋不顾身地投身生死场向病毒宣战。正是他们,凭一身不凡的本领,凭一颗鞠躬尽瘁的仁心,守护着一个时代的安稳。

以天下为己任,便是当代有识之“士”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时代挑战的回应。

如果只是在自己的小阁楼里吟诗作画,成为“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纵使有“很高的智商和学识”,哪怕有“腾云驾雾之势”,也只能在这样一个蓬勃发展的社会中自惭形秽。

时势总是呼吁能在洪流中奋勇前进的开拓者,发展总是需要义不容辞的付出。

这是一个包容的时代,每一个人都是光荣的奋斗者,我们都可以像个战士一样勇敢无畏地奔赴向往的生活;

这是一个崭新的时代,个人理想与民族之梦的交融,正在成就着更多幸福感,我们都应该像个勇士一样,肩负起属于我们的历史使命,以“五育并举”的新标准严格要求自我,在变幻莫测的时局中勇往直前。

身为当代的有识之“士”,我们只要记着来时的路,记着臂膀上那一份沉甸甸的使命,就能有心无旁骛继续前行的底气,就能不卑不亢地阐发当代青年掷地有声的宣言,向天下昭告:我们堪当时代大任。

这从容而清澈的声音,将回荡过去,飘向未来,直至在远方尘埃落定。(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堂上作文|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还是做以天下为己任的“勇士”?

【教师点评】

本文开篇从材料出发,提炼出“士”这一角色作为论述对象,表达了“我们胸怀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阐发青年人从容而坚定的声音”的感悟。

并以此为中心论点,行文从“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展开,结尾以倡议和呼告口吻勉励青年矢志不渝,通篇意气风发,体现了当代青年的昂扬态度。

首段扣合材料,把“士”的内涵由古到今进行梳理,“国士”一词更是将材料与现实关联起来,自然而然引出下文的论述及论据。

主体部分着力论述“士当以天下为己任”的原因,一是价值传承,二是时代呼唤,有文化传统的因素,也有时代建功的宏大追求,古今融通,论述有力。

最可贵的一点,作者没有一味论述使命担当、利他超越的必然性,而是将个人理想(利己)与国家利益(利人)进行思辨式整合,提出切近现实的做法建议,显示出周密而严谨的思维品质。

作为高二年级学生,能写出如此有深度有高度的作文,值得点赞。

(华南师大附中教师 盖英俊)

【非师点评】

作文的素材列举了知识分子从以天下为己任、关心众生到“精致利己”的嬗变。作为读者,我想看到的不仅仅是作者对素材例子的扩充增益,而是分析为什么知识分子会出现这样的嬗变。

这篇作文恰恰是举了更多的例证,展示了更多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英模”,从而要求人们成为有识之士,但对人们为何变成“精致利己主义者”没有作出自己的思考。

苏格拉底说:“我不是给人知识,而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教育除了教学生以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我们的作文教学,却往往止于展现知识。

这篇作文的素材,已经给出了例证、给出了问题,剩下的应该是学生如何分析和思考问题。

(羊城晚报高级编辑 何龙)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易芝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