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专家建议:不要在语文考试中写负能量的文章,原因很简单

“我们年轻的时候,总喜欢把创作冲动当作是创作才华。”——钱钟书

才华与激情

在中国只要学生踏入校园当中,写作文就成为了一门必修课,直到高考,作文也占据着相当一部分分数。

但是,中小学生的判断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较弱,并且他们看待问题通常持有的是非好即坏的分裂态度,用较为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学生们看待问题的目光较为片面。

个体处于青少年时期,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寻求自我存在意义的时期,大多数人在青少年时期都会认为自己的才华无法被别人认可。

学生们可能会洋洋洒洒地写下一篇批判社会的文章,结果在考试中却只能得一个比较低的分数,还会被老师叫到办公室去说教一顿。最后只能在内心默默的认为这是一个不能说实话的社会。

喜剧与悲剧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然而悲剧对于作家文字功底与思想深度的要求要更加苛刻,实际上想要写好一出悲剧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亚龙在《当尼采哭泣》一文当中不断描绘尼采是一个具有强烈消极情绪的人,那么他在文中是如何描述这种消极情绪的呢?

亚龙在文中写道:“与你一样,我每夜做梦,被夜晚的恐惧,压抑得快要窒息。与你一样,我时常怀疑,为什么恐惧盛行在黑夜中。

经过20年的怀疑之后,我现在确信,恐惧实际上并非产生于黑夜,相反,恐惧实际上更像是星辰一样,它一直在那里,只是被耀眼的月光所遮挡住了。”

在文学界当中,无论是卡夫卡与加缪的荒缪文学,抑或是顾城的《顾成哲思录》、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再到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等世界名著。

每一部都是以优美的辞藻、沉淀的生活经历以及深邃的思想共同完成的。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初中生或是高中生有几个能够真正地写好一出悲剧呢?

他们写出的实际上只是一些带有负能量的文字。通篇800字负能量的作文,到底能够窥见多么深刻的社会内涵呢?实际上他们只是在发泄自己的满腹牢骚。

古代诗人李白与杜甫觉得自己怀才不遇,然而,他们的政治觉悟以及能力真的如他们所说的那样高超吗,实际上并不见得。

乐观与悲观

有些人说现代的作文当中不允许出现任何负能量内容,就算是想要写一些负能量的内容,也要在最后调转笔锋,把结尾写得积极向上,他们的言下之意就是,作文当中只能接受积极向上的内容。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提出人类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完全负能量的文字就是向死而生,如果不在结尾处升华为积极的内容,是不是在变相地说明生活没有意义、人生没有希望?

如此的人生境界完全谈不上高超,甚至可以落得半个厌世主义的名号。

与一般人的直觉不同,许多积极的语句和思想,实际上都是出自知名文学家与哲学家之口。

例如尼采说过:“谁最终将会声震人间,毕长久深自缄默。谁最终将会点燃闪电,毕长久如云漂泊。”

现如今,我们会将这样积极的语句称作是鸡汤,因为现在社会大部分的积极并不是出于个体自身对于困难的一种升华,而是出于一种道德准则,人们认为自己应该积极地活着。

但是纵观历史,那些有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无论处于哪个时代,哪个国家,他们都是在经历了许多负面的事情之后,才对于世界有了新的认知,升华了自己对人生的态度。

情商

在中高考当中,审阅作文题目的是老师,并不是机器,老师们判卷的工作量很大,在完全封闭的工作环境当中心理压力也比较大,如果此时学生写的作文充满了负能量,也相当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判卷老师的情绪负担。

要知道阅卷老师们拥有着绝对的专业知识,阅卷无数,因此,考生一定不要认为是老师的阅卷水平不行。

考生自以为眼光独特,他们发现了社会当中的一些漏洞,或是负能量的东西,自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批判这些事情,会显得非常有水准。但实际上,一个人如果不断地重复负能量的东西,任谁都会感觉烦。

并且在考试当中,作文的中心思想以及积极的立意原本也是出于对广大考生的保护。社会上难免会有许多负面的东西,正是这样才需要老师们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毕竟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积极向上的人和事物,总是比负面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