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前的人生中,要说最不喜欢的一个节日,那一定是春节。除夕那天的晚餐是最隆重的一餐,爷爷有兄弟三个,爸爸兄弟两个,年夜饭一般是在爷爷的兄弟、我家、叔叔家轮流吃。
除夕当天,家族的女性都在厨房忙个不停,男性偶尔搭把手,更多是闲在一边围着聊天、打牌等。
年夜饭很丰盛,满满当当一桌,还不停地加换新菜,必备的环节是喝酒,一开始还算温馨,互相关切,互相感激一番。到后面不出意外,总有一个人喝多了,总有一个人讲话讲重了,有人开始发酒疯,有人开始吵架,有人骂骂咧咧,有人哭哭啼啼。大家一边劝一边散场。
散了之后,各自去给自己的祖上祭拜,祭拜结束后,男的差不多就要去找打牌、打麻将的地方了,女的则要打扫、整理,然后准备初一早上的饺子和饭菜。小孩子百无聊赖,要么看电视,要么三五成群到处闲逛。我属于那个既不想看电视又不想闲逛的人,早早去睡觉然后半夜被鞭炮和烟花声吵醒。
爸爸几乎是拜过祖先便离家去找牌场,不出意外会打到天亮才回家;喝过酒的人再去打牌赌钱,输多赢少;回到家,和妈妈两个人各自都不爽,吵架或冷战是必然的。遇到赚钱效益不好的年份,吵架和冷战开始得更早、持续得更久,然后作为孩子的我们多少都会成为他们糟糕情绪的发泄对象。
年复一年,就是这个模式。还记得我上大学的某一年回家过春节,还是如此,没有一丝一毫的进步,那一年,我下定决心要远离这里。
跟前夫结婚前,去过他家几次,发现他父母似乎关系和谐,对他对我都是百般照顾,以为自己找到了理想的家庭,以后我们的小家应该也大差不差吧。结婚第一年,快要春节的时候,前夫跟我打预防针说:我爸很奇怪,平时很少发脾气,但是春节的时候总会发一次脾气。我很吃惊,但好奇心驱使要仔细观察,弄个明白。
第一年在他家过春节,除夕那天,他们姐弟三个都回家。妈妈忙着准备各类祭拜的物品和食物,然后去拜拜;他爸爸则在家整理、打扫和贴春联窗花。眼见他爸爸闷头忙里忙外、一言不发情绪已经不太对了,我帮忙整理下客厅餐厅的台面桌面,两个姐姐周末和节假日都是睡到九十点左右才起床,吃过早餐,坐在沙发上玩手机忘乎所以,前夫则计划要去同学家坐坐、泡茶聊天。我跟他说今天就不要去别人家了,自己家里多帮帮忙吧。具体也忘了当时是怎么沟通的,反正是不欢而散,他还是跑去同学家泡茶聊天了。我留在家里面对他气呼呼的父亲,和忙于玩手机的姐姐。
等整理、换新工作做完,他妈妈拜拜也回来了。除夕的正餐就是一锅大骨汤,用拜拜后的食物烫火锅,还有一些鲜活海鲜。之前和他的家人一起吃饭总是食之无味,总想逃离,那时候会觉得是我自己未能融入,所以感受不好,现在发现可能本质的原因是他们一家人在吃饭的时候,没有什么真正的交流,除了偶尔讨论一下食物,或者让你多吃点、这个要不要再来点等等,没有一家人应该有的感情上的关切,和对互相生活、工作、情感的问询和关心。
因为祭拜准备了很多的食物,所以接下来的几天,几乎就是吃这些食物和除夕这天的剩菜。他们一般吃完饭的常规活动是打麻将。如果没有叫到别人,则他们姐弟三个加上他父亲,凑齐一桌;凑不齐的时候,他们要么到处喊人要么就想去别人家凑热闹了。后来的几年春节几乎都是如此,所以快到春节我就很不自在,不去他家吧,说不过去,去了吧就是这个样子,一家人完全没有团圆和喜庆的感受。
后面有一年,我下定决心跟他说,除夕我们带孩子回家和你家人吃团圆饭,吃过饭晚一点我们再回自己家。为此争取了好久,他不同意,他觉得要回去在他家住几天才叫回去。然而我结婚前就跟他反复表达过,我在他家住不习惯,他家靠近主干道的马路,装修又是很早期的简装,隔音效果不好,经常四五点钟开始就被往来的大型车辆吵醒;春节期间,那边烟花、爆竹声也是此起彼伏,孩子也睡不好,听到爆竹声经常会被吓哭,孩子的爷爷每次竟然说:让她多听一些,习惯就好了。对于这个态度,我也无法理解。
好了,终于离婚了。这个春节,虽然前几天我有点担心和孩子两个人会孤单,孩子会无聊,但是心里知道不用再承受上述的各种不适,反而倍感轻松。买了超级多孩子喜欢的零食,饭菜也都是孩子喜欢的食物,陪着孩子玩游戏,玩累了就用视频跟远方的家人、跟她的同学、我的朋友聊聊天,她独自玩的时候,我就负责整理收纳或者读会自己的书。外面除了雨声,没有冷不丁冒出来的鞭炮声和烟花声音,很安静很舒适。
这是我长这么大以来,有记事能力以来,第一个没有吵架、没有恶劣情绪,没有醉酒、没有麻将的春节。
#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