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此前的人生中,要說最不喜歡的一個節日,那一定是春節。除夕那天的晚餐是最隆重的一餐,爺爺有兄弟三個,爸爸兄弟兩個,年夜飯

在此前的人生中,要說最不喜歡的一個節日,那一定是春節。除夕那天的晚餐是最隆重的一餐,爺爺有兄弟三個,爸爸兄弟兩個,年夜飯一般是在爺爺的兄弟、我家、叔叔家輪流吃。

除夕當天,家族的女性都在廚房忙個不停,男性偶爾搭把手,更多是閑在一邊圍着聊天、打牌等。

年夜飯很豐盛,滿滿當當一桌,還不停地加換新菜,必備的環節是喝酒,一開始還算溫馨,互相關切,互相感激一番。到後面不出意外,總有一個人喝多了,總有一個人講話講重了,有人開始發酒瘋,有人開始吵架,有人罵罵咧咧,有人哭哭啼啼。大家一邊勸一邊散場。

散了之後,各自去給自己的祖上祭拜,祭拜結束後,男的差不多就要去找打牌、打麻将的地方了,女的則要打掃、整理,然後準備初一早上的餃子和飯菜。小孩子百無聊賴,要麼看電視,要麼三五成群到處閑逛。我屬于那個既不想看電視又不想閑逛的人,早早去睡覺然後半夜被鞭炮和煙花聲吵醒。

爸爸幾乎是拜過祖先便離家去找牌場,不出意外會打到天亮才回家;喝過酒的人再去打牌賭錢,輸多赢少;回到家,和媽媽兩個人各自都不爽,吵架或冷戰是必然的。遇到賺錢效益不好的年份,吵架和冷戰開始得更早、持續得更久,然後作為孩子的我們多少都會成為他們糟糕情緒的發洩對象。

年複一年,就是這個模式。還記得我上大學的某一年回家過春節,還是如此,沒有一絲一毫的進步,那一年,我下定決心要遠離這裡。

跟前夫結婚前,去過他家幾次,發現他父母似乎關系和諧,對他對我都是百般照顧,以為自己找到了理想的家庭,以後我們的小家應該也大差不差吧。結婚第一年,快要春節的時候,前夫跟我打預防針說:我爸很奇怪,平時很少發脾氣,但是春節的時候總會發一次脾氣。我很吃驚,但好奇心驅使要仔細觀察,弄個明白。

第一年在他家過春節,除夕那天,他們姐弟三個都回家。媽媽忙着準備各類祭拜的物品和食物,然後去拜拜;他爸爸則在家整理、打掃和貼春聯窗花。眼見他爸爸悶頭忙裡忙外、一言不發情緒已經不太對了,我幫忙整理下客廳餐廳的台面桌面,兩個姐姐周末和節假日都是睡到九十點左右才起床,吃過早餐,坐在沙發上玩手機忘乎是以,前夫則計劃要去同學家坐坐、泡茶聊天。我跟他說今天就不要去别人家了,自己家裡多幫幫忙吧。具體也忘了當時是怎麼溝通的,反正是不歡而散,他還是跑去同學家泡茶聊天了。我留在家裡面對他氣呼呼的父親,和忙于玩手機的姐姐。

等整理、換新工作做完,他媽媽拜拜也回來了。除夕的正餐就是一鍋大骨湯,用拜拜後的食物燙火鍋,還有一些鮮活海鮮。之前和他的家人一起吃飯總是食之無味,總想逃離,那時候會覺得是我自己未能融入,是以感受不好,現在發現可能本質的原因是他們一家人在吃飯的時候,沒有什麼真正的交流,除了偶爾讨論一下食物,或者讓你多吃點、這個要不要再來點等等,沒有一家人應該有的感情上的關切,和對互相生活、工作、情感的問詢和關心。

因為祭拜準備了很多的食物,是以接下來的幾天,幾乎就是吃這些食物和除夕這天的剩菜。他們一般吃完飯的正常活動是打麻将。如果沒有叫到别人,則他們姐弟三個加上他父親,湊齊一桌;湊不齊的時候,他們要麼到處喊人要麼就想去别人家湊熱鬧了。後來的幾年春節幾乎都是如此,是以快到春節我就很不自在,不去他家吧,說不過去,去了吧就是這個樣子,一家人完全沒有團圓和喜慶的感受。

後面有一年,我下定決心跟他說,除夕我們帶孩子回家和你家人吃團圓飯,吃過飯晚一點我們再回自己家。為此争取了好久,他不同意,他覺得要回去在他家住幾天才叫回去。然而我結婚前就跟他反複表達過,我在他家住不習慣,他家靠近主幹道的馬路,裝修又是很早期的簡裝,隔音效果不好,經常四五點鐘開始就被往來的大型車輛吵醒;春節期間,那邊煙花、爆竹聲也是此起彼伏,孩子也睡不好,聽到爆竹聲經常會被吓哭,孩子的爺爺每次竟然說:讓她多聽一些,習慣就好了。對于這個态度,我也無法了解。

好了,終于離婚了。這個春節,雖然前幾天我有點擔心和孩子兩個人會孤單,孩子會無聊,但是心裡知道不用再承受上述的各種不适,反而倍感輕松。買了超級多孩子喜歡的零食,飯菜也都是孩子喜歡的食物,陪着孩子玩遊戲,玩累了就用視訊跟遠方的家人、跟她的同學、我的朋友聊聊天,她獨自玩的時候,我就負責整理收納或者讀會自己的書。外面除了雨聲,沒有冷不丁冒出來的鞭炮聲和煙花聲音,很安靜很舒适。

這是我長這麼大以來,有記事能力以來,第一個沒有吵架、沒有惡劣情緒,沒有醉酒、沒有麻将的春節。

#春節#

在此前的人生中,要說最不喜歡的一個節日,那一定是春節。除夕那天的晚餐是最隆重的一餐,爺爺有兄弟三個,爸爸兄弟兩個,年夜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