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甘静,35岁,本科学历,中级职称,在一家颇有些名气的外资企业工作,是公司办公室副主任。不敢说她有多么爱岗敬业,但她忠于本

作者:小道干货

甘静,35岁,本科学历,中级职称,在一家颇有些名气的外资企业工作,是公司办公室副主任。不敢说她有多么爱岗敬业,但她忠于本职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这是老板和同事对她的一致评价。因为人不算笨,她工作起来也显得游刃有余的。然而,大约是从去年春天开始,甘静开始有些害怕工作,经常因为工作上的事儿忧心忡忡,不愿意去单位上班。遇到节假日不用去上班,她比逃学成功的孩子还兴奋。每到假日即将过完的前一天晚上,她则常常表现出沮丧、留恋等情绪。发展到后来,她老是嚷着自己累,上班累,下班更累。白天老觉得困得睁不开眼睛,夜里却干瞪着双眼,辗转反侧睡不着觉。不知道是因为工作不顺心,还是因为身体不如意,间或两者兼有,甘静终日认为自己的生活糟糕透顶,处处烦心,时时委屈,她不是抱怨老板的脸色太难看,就是攻击同事的心机太难测,捎带着把老公戳戳点点得一无是处。

甘静是个颇有修养的女人,有一定的幽默感,在单位一向注意“克己复礼”,宽以待人。但是自从出现上述表现之后,她的脾气变得越来越急躁,既不喜欢自己也不喜欢别人,动不动就对手下发火,搞得单位那几个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小同事,整天像小鸡躲老鹰般避着她。同事对甘静敬而远之,甘静却不领情,她开始变得极具攻击性,对人横挑鼻子竖挑眼,冷嘲热讽的。

面对甘静的变化,我曾半认真本戏谑地说她是“更年期提前”。在心态平和时,甘静几次对我说,其实她也想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副德行。她说,自己参加工作十多年了,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现在却经常无来由地认为自己不适应这份工作,无力应付日常的人和事,老觉得自己的知识、热情已经被掏空。面对无形和有形的工作压力,她产生了严重的厌烦情绪,烦躁使她极易愤怒,对自己将来的发展感到茫然。和同事相比,她时而自卑,时而自负。因为越来越觉得自己缺乏处理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她渐渐变得冷漠而多疑。她想过找老板要求调换部门,想过跳槽,但又觉得自己干什么工作都弄不出“彩”来,而且自己对什么工作都味同嚼蜡。她也想过回家做专职太太,但马上又觉得这种生活方式会让她更绝望。

到了去年年底,她的这些倾向表现得越来越明显,经常编造理由,躲在家里不去上班。过去谈得来的朋友,如今也不愿交往。与人的沟通越来越少、不愿与人接触,容易忘事,整天像个写不出来作品的颓废诗人一样,只在脸上感时伤怀。隔段时间总要想办法请假休息,全然没有了当年那“永动机”的风采。

情绪上的变化,在躯体上也有了表现,她经常说自己背痛、头痛,要不就是肠胃不舒服。精神萎靡,目光落寞,动作有些机械,仿佛一下子老了很多。走在街上,她看见来来往往的行人,觉得心里烦躁。逛商场,一见熙熙攘攘的人群她就想找人吵架。在家里做几样可口的小菜,她又担心吃多了发胖……总之一句话:干什么都没劲头!

甘静的变化让家人万分担心,经常带她到处看医生。可以说能找的专家全找了,能使用的检查手段全用上了,可就是检查不出她有什么毛病。医生建议去看看心理科,甘静说什么也不去,说:“什么心理科?那是精神病去的地方。我能会得那种病吗?我只是心里烦躁、苦恼而已。”

有人说她似乎患了职业枯竭症。“职业枯竭”指因过度密集的工作而忽略个人的需要,以至于出现筋疲力尽的状态。如今,职业枯竭已成为一种职业病。上海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同一岗位工作满两年的人群中有33.3%的人出现了职业枯竭现象。职业枯竭的症状还会反映在认知、情绪、自我评价、人际关系、攻击性行为等多方面。职业枯竭的人可能感到自己的才智也已枯竭,无法适应工作需要,思维效率降低,个人成就感随即下降,从而不再努力。这些人通常情绪烦躁,很容易悲观沮丧,对周围的人多疑、冷漠,在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出现无端打骂别人或自残的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大都首先会经历一个与自己从事工作的“蜜月阶段”,年轻的理想刺激着新手们,他们觉得有充足的精力和工作满意程度。紧接着是进入适应阶段,最初的热情开始退去,人们真实地面对高度重复和固定的工作环境。然后是慢性阶段,疲劳症状、生理疾病、愤怒和抑郁持续出现,人感到自信心的不足。而到了最后一个阶段,“撞墙阶段”里,个体无法继续工作,出现严重的心理衰竭状况。在经历上述的几个阶段后,一种衰弱的感受紧紧地抓住了人们,疲劳成了大家最明显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感受。人会对自己长期从事的职业产生疲倦感,从而引起了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问题,诸如身体疲劳、情绪低落、创造力衰竭、价值感降低、人性化淡漠、攻击性行为等。针对这种心理问题,应该及早发现,及早治疗为好。

掂着甘静的症状往里套,严丝合缝呀!

一向开朗、豁达的甘静怎么会变成这样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