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50年代李瑞环简易计算法取代放大样,故事被拍成电影《青年鲁班》

作者:天津往事

1964年的电影《少年鲁班》以李瑞环为题材,讲述了青年建筑工人李三人研究替代木工"放大"的故事。李三代人出身贫寒,解放前,家里有三代人以吃饭为生,以他的名字命名为"三代"。由于受教育程度低,经常在工作中感到无能为力。他参加了夜校学习,现场技师和夜校老师秦淑贞叫了三代人到黑板上前计算分数问题,算了一个好大时刻,焦急三代人满头大汗,还是没有计算出来。秦淑贞指责三代人不听演讲。

事实上,李三代人确实饱受冤屈。数学是一门科学,早期工人没有机会接触,认为这是一门高不可攀的学问,不敢问。解放后,随着国家建设的需要,青年工作者迫切需要提高教育水平,掌握科学知识。李是成千上万的年轻工人之一,他渴望学习文化,用文化知识来生产。但是,由于文化基础差,他和数学有一定的距离,要消除这个距离,需要跑100米的动量。

50年代李瑞环简易计算法取代放大样,故事被拍成电影《青年鲁班》
50年代李瑞环简易计算法取代放大样,故事被拍成电影《青年鲁班》

《少年鲁班》

施工队承担了工厂主体结构立柱任务,要求月底前完成,李三代人想改革木工"放大"技术,因为他忽略了向老工人学习技术经验,实验失败,他不小心从建筑框架上摔了下来。事发后,李某三代人在事故检查会上主动承担责任。他被调到北方化肥厂施工现场,同时不断研究,提出创新建议,成功制作了计算表,代替了传统的"放大样品",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和好评。李和秦淑珍逐渐加深认识和感情,真挚相爱。

《少年鲁班》由导演史冬山之子史大千编剧并执导,李彦祖饰演北京电影学院大三的毕建昌。戚建昌是老红军之子,1939年出生于山东荣成,1960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看完剧本,毕建昌被李某的三代人感动,封底滚到施工现场体验生活,工人吃着和住着同样的劳动,参与到技术创新中来。《少年鲁班》热映后,毕建昌迅速走红,自然被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成为职业演员。这部电影也被改编成连环漫画。

李彦宏忠朴实实、充满阳光、充满英雄气场的新生时代工人形象,是当时银幕上最受欢迎的类型,原型是李瑞环。1934年9月,李瑞环出生于天津市宝玉市陈家口村,小时候他拔犁、种地、开车、织布,因为要干活,上小学才断断续续六年。1951年,17岁的李瑞环去北京当小工人,学习木工,后来成为北京第三家建筑公司的工人。

50年代李瑞环简易计算法取代放大样,故事被拍成电影《青年鲁班》
50年代李瑞环简易计算法取代放大样,故事被拍成电影《青年鲁班》
50年代李瑞环简易计算法取代放大样,故事被拍成电影《青年鲁班》

和电影《少年鲁班》一样,在现实中,李瑞环改革了"放大倍率"。过去,木工在制作复杂的物体时,先在地上铺上几平方米甚至更大的木板,要求傅老师把图纸画在相当于放大到木板上的小样本上,然后跟着葫芦画工作,这就是"放大样本"。俗话说:"放样技术是无法企及的,除非鲁班,否则不要放大样品。"这种传统技术只能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掌握。

李瑞环想,如果不再使用"放大镜",那么工作就不容易了?一位工程师告诉他,如果他掌握了三角形、几何和代数的数学,就有可能弄清楚,就没有必要"放大样本"。李瑞环开始自己学习。1958年,他进入北京建筑工业学院,主修工业和民用建筑,白天在建筑工地上工作,晚上骑自行车到几十英里外。

50年代李瑞环简易计算法取代放大样,故事被拍成电影《青年鲁班》

杨鲁班 饰 毕建昌

1958年,人民大会堂建设,结构非常复杂,有直径2米,高40多米的钢筋混凝土柱,高9米,长32米的钢筋混凝土梁,跨度60多米的钢屋顶框架,重达141吨的钢梁。装修工程工作量也特别大,仅大理石、花岗岩、水磨石、斧石等就有17万多平方米。工人们冒着大雪站在海拔33米的脚手架上,浇灌礼堂入口处的钢筋混凝土柱和大梁。参加人民大会堂建设的人数相当一部分是年轻的技术工人,20多岁的人中有七八个工人。

人民工程司令部大会堂移交给北京第三个建筑公司——木工青年突击队,该项目将在八天内生产出一个200米长的屋顶屋檐模板。突击队队长李瑞环知道不方便找大面积的空地放大样品,想出了一套简单的木工计算方法,终于解决了问题。1959年9月24日,在14000多名建筑商的努力下,人民大会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建造了10多个月。1960年,李瑞环被评为劳动模范,他的故事出现在《北京日报》上。

1965年,李瑞环任北京建材供应公司党委副书记、北京建材厂党支部书记,1981年任天津市副市长,后任天津市委书记、市长,为天津做了很多事情: 介绍天津、中心线、古文化街、南城美食街、宾馆街、全市燃气管道等。

50年代李瑞环简易计算法取代放大样,故事被拍成电影《青年鲁班》
50年代李瑞环简易计算法取代放大样,故事被拍成电影《青年鲁班》

《少年鲁班》连环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