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池鱼

大年初三,我有一个大学的室友,彻底拉黑了她曾经初中时的好朋友。
因为随礼这件事。
5年前她这个初中好友结婚的时候,给她发了请柬,她当时想着初中时期两个人玩得特别好,虽然后来联系不多,但还是送了八百块钱。
没想到,等到她自己结婚的时候,再给对方发消息,对方不但一句祝福的话完全没有,还把她给删了。
她说:“用八百块钱看清一个人,其实并不亏。”但她就是想不明白吧,怎么会有人就为了这八百块钱,宁愿做出这样丢人的事。
随礼,虽然看起来是简简单单的一件事,但你别不相信,一个人随礼的态度,会暴露其最深的人品和格局。
而她的事也告诉我们:不是所有的人,都值得你去随礼。有些人品不好的人,你随了礼,可能就是一个有去无回的过程。
这也是一个真心交汇的过程。说白了,你对一个人的看重程度,有时并不是简单地表现在言语上,也在随礼的态度里,最直观的表示是:不管是什么关系,两个人之间越是亲密,肯定随礼的数额就会相应增大。
当然,我说的是普遍情况下是这样,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如此。因为对于有些人而言,真正值得自己放在心里的感情,并不能用钱来衡量。
最重要的,是心里对这段关系的看重。
前年,我去参加一个高中同学的婚礼,得知她玩得最好的一个朋友,就没有给她随礼金,而是买了很多东西,包括后来她的孩子出生,她也买了上千块的东西给她。
因为她的朋友认为,她们之间的关系,不应该用钱来定义,定义得太清楚的话,味道就变了。
但不随礼不影响她们的感情,因为她看得出来,这个朋友对自己的情谊。
人与人交往,往往靠的就是一颗真心,不要把别人当作傻子,以为可以去占便宜,有些便宜你只要占了一次,彻底失去的就会是这段友谊。虽说用一点套路,有时显得可以在一段关系里走捷径,但真正禁得住时间考验的感情,往往首先排除的就是擅套路者。
“谈钱伤感情”“和“日久见人心”之间有着微妙的矛盾关系。 势利、社会,是随礼绕不开的标签,仿佛剥洋葱层层深入方可窥得真心,感情厚薄不能用礼金多少衡量。穷,少给一点儿不见得我不把你当朋友;富,挥金如土难道就能看出重视?量力而为,衷心祝福。
是的,其实多数人之间的随礼,真正体现的不过是对这段关系的重视,是一种尊重,是彼此建立交情的一种方式。
任何人情,都是在互相走动之中才有的。不然的话,就算是亲的兄弟姐妹,可能后来也会变得如同陌生人。
说到这里,突然想起高中的老师,讲过这样一件事。
老师说,他们老家有一个人,一辈子都在外面打工,直到接近50岁的时候,才回来选择安定,也不准备出去了。
恰逢自己的50大寿,于是这个人就准备大办一场,他原本准备了七八个酒席,还特意买了一头猪,请了一些人来帮忙做饭。
结果,到了他生日的那天,发生了一件特别尴尬的事。他请的大多数人,基本都没来,最后加上帮忙的人,加一起凑了一整桌吃饭。
之所以没人来,是因为这么多年他一直在外面打工,从来没有回来过,自然谁家有事他也都没有走动,没有谁欠他家的人情。再加上家里的老人已经去世,很多的人情关系早就已经淡漠,虽然他回来以后,大家表面上都比较客气,也还记得这个人,但他办寿这件事,大家都不愿意去。
主要是担心这钱送出去以后,就打水漂了吧。这么多年没有交集,他如今真实的人品如何,谁都不敢保证,万一他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赚取别人的礼金,那么随礼的人就只能是自认倒霉。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我们崇尚的便是礼尚往来。任何一段亲密关系,都离不开彼此的相互维护,这不光是假惺惺的客套,也符合人性最基本的价值观。
其实多数人随礼,不光是一种祝福的心态,更是巩固人情的一种方式,你来了我家,我就会去你家,就在这来来去去里,很多关系也就建立了。
自然而然,这个随礼多少,也有着一定的讲究,要衡量很多东西,最后才能确定随礼的具体数目。
过年的时候,我家也随了很多礼。尤其是快到过年的那些天,基本每天都有收到一些邀请,结婚的,做寿的,办丧事的,孩子办满月酒的,乔迁新居的等等。有时面对一些人办事,我爸妈就会犹豫这家人要不要去,他们首先看的就是我们家办事的时候,对方有没有来,甚至还可能去翻一下礼薄,确定一下别人当初随了多少礼,现在才好决定还礼的数目。
说白了,多数人还是有着利己的心态,一方面害怕自己的礼节不够周到,另外一方面也担心自己吃亏。
所以相对而言,有时候的衡量就会多一些。
但这些情绪,也都是人之常情,习惯后便好。而随礼这件事,将会继续在很多人的人际交往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END-
和每个来这里的人谈爱说情,但无关风月。点击上方关注,欢迎来到我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