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池魚

大年初三,我有一個大學的室友,徹底拉黑了她曾經國中時的好朋友。
因為随禮這件事。
5年前她這個國中好友結婚的時候,給她發了請柬,她當時想着國中時期兩個人玩得特别好,雖然後來聯系不多,但還是送了八百塊錢。
沒想到,等到她自己結婚的時候,再給對方發消息,對方不但一句祝福的話完全沒有,還把她給删了。
她說:“用八百塊錢看清一個人,其實并不虧。”但她就是想不明白吧,怎麼會有人就為了這八百塊錢,甯願做出這樣丢人的事。
随禮,雖然看起來是簡簡單單的一件事,但你别不相信,一個人随禮的态度,會暴露其最深的人品和格局。
而她的事也告訴我們:不是所有的人,都值得你去随禮。有些人品不好的人,你随了禮,可能就是一個有去無回的過程。
這也是一個真心交彙的過程。說白了,你對一個人的看重程度,有時并不是簡單地表現在言語上,也在随禮的态度裡,最直覺的表示是:不管是什麼關系,兩個人之間越是親密,肯定随禮的數額就會相應增大。
當然,我說的是普遍情況下是這樣,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如此。因為對于有些人而言,真正值得自己放在心裡的感情,并不能用錢來衡量。
最重要的,是心裡對這段關系的看重。
前年,我去參加一個高中同學的婚禮,得知她玩得最好的一個朋友,就沒有給她随禮金,而是買了很多東西,包括後來她的孩子出生,她也買了上千塊的東西給她。
因為她的朋友認為,她們之間的關系,不應該用錢來定義,定義得太清楚的話,味道就變了。
但不随禮不影響她們的感情,因為她看得出來,這個朋友對自己的情誼。
人與人交往,往往靠的就是一顆真心,不要把别人當作傻子,以為可以去占便宜,有些便宜你隻要占了一次,徹底失去的就會是這段友誼。雖說用一點套路,有時顯得可以在一段關系裡走捷徑,但真正禁得住時間考驗的感情,往往首先排除的就是擅套路者。
“談錢傷感情”“和“日久見人心”之間有着微妙的沖突關系。 勢利、社會,是随禮繞不開的标簽,仿佛剝洋蔥層層深入方可窺得真心,感情厚薄不能用禮金多少衡量。窮,少給一點兒不見得我不把你當朋友;富,揮金如土難道就能看出重視?量力而為,衷心祝福。
是的,其實多數人之間的随禮,真正展現的不過是對這段關系的重視,是一種尊重,是彼此建立交情的一種方式。
任何人情,都是在互相走動之中才有的。不然的話,就算是親的兄弟姐妹,可能後來也會變得如同陌生人。
說到這裡,突然想起高中的老師,講過這樣一件事。
老師說,他們老家有一個人,一輩子都在外面打工,直到接近50歲的時候,才回來選擇安定,也不準備出去了。
恰逢自己的50大壽,于是這個人就準備大辦一場,他原本準備了七八個酒席,還特意買了一頭豬,請了一些人來幫忙做飯。
結果,到了他生日的那天,發生了一件特别尴尬的事。他請的大多數人,基本都沒來,最後加上幫忙的人,加一起湊了一整桌吃飯。
之是以沒人來,是因為這麼多年他一直在外面打工,從來沒有回來過,自然誰家有事他也都沒有走動,沒有誰欠他家的人情。再加上家裡的老人已經去世,很多的人情關系早就已經淡漠,雖然他回來以後,大家表面上都比較客氣,也還記得這個人,但他辦壽這件事,大家都不願意去。
主要是擔心這錢送出去以後,就打水漂了吧。這麼多年沒有交集,他如今真實的人品如何,誰都不敢保證,萬一他隻是想通過這種方式,來賺取别人的禮金,那麼随禮的人就隻能是自認倒黴。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自古以來我們崇尚的便是禮尚往來。任何一段親密關系,都離不開彼此的互相維護,這不光是假惺惺的客套,也符合人性最基本的價值觀。
其實多數人随禮,不光是一種祝福的心态,更是鞏固人情的一種方式,你來了我家,我就會去你家,就在這來來去去裡,很多關系也就建立了。
自然而然,這個随禮多少,也有着一定的講究,要衡量很多東西,最後才能确定随禮的具體數目。
過年的時候,我家也随了很多禮。尤其是快到過年的那些天,基本每天都有收到一些邀請,結婚的,做壽的,辦喪事的,孩子辦滿月酒的,喬遷新居的等等。有時面對一些人辦事,我爸媽就會猶豫這家人要不要去,他們首先看的就是我們家辦事的時候,對方有沒有來,甚至還可能去翻一下禮薄,确定一下别人當初随了多少禮,現在才好決定還禮的數目。
說白了,多數人還是有着利己的心态,一方面害怕自己的禮節不夠周到,另外一方面也擔心自己吃虧。
是以相對而言,有時候的衡量就會多一些。
但這些情緒,也都是人之常情,習慣後便好。而随禮這件事,将會繼續在很多人的人際交往裡,發揮着重要的作用。
-END-
和每個來這裡的人談愛說情,但無關風月。點選上方關注,歡迎來到我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