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初代风险投资人谷燕:曾站在时代的前沿,见证草莽岁月

作者:喻观财经
初代风险投资人谷燕:曾站在时代的前沿,见证草莽岁月

文 |俞燕

编 |吴戈

出品 |喻观财经

在家门口举办的本届冬奥会,让国人对它的关注度空前高涨。若论本届冬奥会最火的国民级网红,除了冰墩墩,就是谷爱凌了。

2月8日,18岁的混血少女谷爱凌,在自由式滑雪大跳台决赛中成为该项目的首位冠军,这同时也是中国队在本届冬奥会上夺得的首枚雪上项目金牌。

谷爱凌的成功,离不开家人的支持,尤其是她的妈妈谷燕。她曾经在采访中表示,自己的妈妈是最好的妈妈。

于是,她的妈妈也火速走进公众的视野,关于她的一篇20年前的报道,一时间也被刷屏了。Top级的中外名校学历和职业履历,让不少妈妈们感叹,原来“鸡娃者须先鸡己”。

谷燕在领英上的简介显示,其职业生涯主要涉足于金融业和投资界。从1998年《中国科技信息》对她的那篇专访中可以看出,她是国内投资界开始对外开放的见证者与参与者,甚至比当今的“风投女王”、今日资本创始人徐新“入门”更早。

从上世纪90年代到如今,已过去了30年,国内无论是金融业、投资界还是互联网行业,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彼时谷燕能深耕于此,也许会像徐新那样,成为国内响当当的投资大咖,作为BATJ们的伯乐,分享国内互联网盛宴。

如今她成为奥运冠军的母亲,也未尝不是一种收获。

我们倒是不妨以谷燕的经历作为由头,回顾一下那些年那些往事。

从科研人员到华尔街白领

初代风险投资人谷燕:曾站在时代的前沿,见证草莽岁月

和女儿谷爱凌一样,谷燕年轻时也是天才少女般的存在:1981年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后又继续在本校读生化专业硕士,成为著名生物学家、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专家之一——沈同教授的关门弟子。

学习之余,出身于书香门第的谷燕,热爱运动,是学校短道速滑队队员兼滑雪教练多才多艺。

初代风险投资人谷燕:曾站在时代的前沿,见证草莽岁月

在上世纪80年代的出国潮中,从北大毕业的谷燕,也成为留学生中的一分子,拿着全额奖学金,进入美国奥本大学(Auburn University)读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专业,获得生物学硕士后,在1989年进入美国洛克菲勒大学(The Rockefeller University)休斯医学院读分子遗传学。

不过,原本走科研路线的谷燕,在1992年选择了另外一条路,考入美国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在这个靠近硅谷的地方,自费攻读MBA学位。

这是谷燕人生的重大转折,而这决定了她后半生的人生轨迹。对于为何转型,她在那篇采访中表示,“从事政治、金融、法律方面的专业,比搞基础科学对国家直接作用更大。”。

风险投资家比尔·德雷帕曾多次说过,“没有斯坦福就没有硅谷”。从另一层面来说,没有风险投资机构和天使投资网络,也没有硅谷。

在上世纪90年代,谷燕的斯坦福师兄师姐们,以及风投家们正痴迷于在硅谷寻找那些“科技萌芽”。

彼时风险投资家、谷歌的董事之一约翰·多尔曾多次在演讲中声称“互联网是这个星球历史上最伟大的、合法的财富创造活动”。他本人的大部分财富,便来自对Web1.0企业的投资,比如亚马逊、网景(Netscape)、太阳微系统公司(SunMicrosystems)和谷歌。

在这样的环境中,谷燕作为斯坦福商学院的学生,对于风投行业应该是有了最初的印象。

不过,谷燕最初涉足投资领域,并不在硅谷,而是在华尔街。

初代风险投资人谷燕:曾站在时代的前沿,见证草莽岁月

其领英资料显示,1993年5月到8月,她还在斯坦福读书时,在雷曼兄弟公司(Lehman Brothers)的投行部门做了四个月的summer associate(暑期助理)。

对,就是在2008年那轮国际金融危机中倒掉的那家。

这是谷燕的公开信息里,与金融业的最初接触。

1993年,正是雷曼兄弟进入中国的时间。当年,雷曼北京办事处开业,干了两件大事,一件是为中国建设银行承销债券,开创了中国公司海外债券私募发行的先河。另一件是为MOF承销首笔海外美元龙债。

而在这一年6月,国内刚刚出炉了宏观调控“十六条”。朱先生开始兼任PBC行长,提出“堵邪门,开正门”。12月,《公司法》获得通过,同月发布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金融业正从混沌期开始进入规范期。

在当时,雷曼兄弟算是比较早进入中国的外资金融机构,高盛要到第二年才进入中国市场。

在早年的那篇专访中,谷燕对于自己在雷曼兄弟公司经历的介绍是,在这里开展公司上市、合并和接待等工作,曾为中国成功运作了一笔2亿美元的贷款,开创了中国金融界在美国华尔街成功的进行商业贷款的先例。

目前没有公开信息显示,谷燕在雷曼兄弟与中国的最初交往中扮演何种角色,以及其参与运作的是哪个项目。

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时,根据建行在2008年9月19日发布的公告,其在雷曼兄弟共持有1.914亿美元债券,成为彼时持有债券量最大的一家中资银行。

1994年,从斯坦福商学院毕业后,谷燕进入美国第八大银行信孚银行(Bankers Trust)工作,任职衍生品交易员,在这里工作了两年。

在她离开信孚银行两年后(1998年12月),德国最大的商业银行德意志银行出资101亿美元兼并了信孚银行,从而组成世界第一大商业银行。该收购案也成为彼时最大的美国银行被外国银行收购的事件,受到国际金融界的广泛关注。

可以说,谷燕最初的金融生涯,见证了这些金融史上的重要事件。在两家著名金融机构的经历,也为其后来开展风投奠定了基础。

初代风险投资人

初代风险投资人谷燕:曾站在时代的前沿,见证草莽岁月

1996年离开信孚银行后,谷燕也离开华尔街,回到湾区,开始了其风投界的生涯。

1996年,谷燕加入ITIM Asia公司,待了四年。

公开信息显示,这是一家软件技术公司,成立于1993年,从2004年开始,通过一系列收购小型传统零售软件业务,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在同一时间段,谷燕还有一份在中国的事业。

1998年《中国科技信息》的那篇专访显示,彼时她的身份是美国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北京东方伟博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下称“东方伟博”)董事长。

工商信息显示,东方伟博成立于1997年8月8日,注册资本为400万美元,总投资则为800万美元,是中国首家引进美国风险投资机制的信息技术企业。谷燕任法定代表人。

《中国科技信息》在同年的另一篇文章中提及,东方伟博是中美合资企业,由美国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和北京百福国际集团合资成立。该公司是“在国际、国内信息化日益火热,中国的风险投资事业可以说是呼之欲出的情况下成立起来的”。

公开信息显示,美国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由谷燕与美国著名风险投资专家、曾任中美科学技术委员会美方三人领导小组成员的斯蒂文·埃文思-弗瑞克(Stephen Evans-Freke)联手创办,旨在中国和东南亚展高科技产业项目的投资。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正值互联网驶入快车道。1995年8月,网景上市,掀起互联网风潮。彼时,一批外资风投机构涌向中国,来这里寻找商机。

彼时,同样留学美国的熊晓鸽,已在1992年拿着老东家、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创始人帕特里克·杰·麦戈文(Patrick. J. McGovern)给的2000万元美元回国,在北京成立了IDG资本,并在次年成立首支美元基金,成为第一个在中国开展风投业务的人,还因此被人们称作“风投教父”。

1998年,英特尔投资者把其风投业务引入中国,成为第一个在中国开展风投业务的外资公司。

可以说,谷燕回国开展风投事业,正当其时。

在当年接受采访时,谷燕对记者表示,风险投资在美国特别火,风险投资人称自己为天使,因为“给有理想的人带来了梦可能实现的翅膀”。

据了解,风投最早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上世纪80年代,风投概念传入大陆。但直到90年代末,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进入一个高潮阶段,风投才开始受到重视。

不过,对于中国的创业者们来说,风投这个新鲜事物还没有被人们接受,起步并不容易。

熊晓鸽后来就曾对媒体吐槽,他向人们提到VC时,人们还以为这是指维生素C。直到2000年,IDG资本才开始慢慢有了回报,此前全靠老东家IDG给予财力支持。

更难的是找到合适的人才。谷燕在采访中亦坦言,在中国搞风投最难的事情是人,要有科技知识、管理能力和金融运作经验,当年在北京从一千人里才能挑出一个。

何况,很快,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来袭。

除了那篇专访,在公开信息里没有找到关于东方伟博及其投资项目的信息。而工商信息则显示,该公司在2002年被吊销。

这也许似乎显示,谷燕的中国风投梦已醒。

而在大洋彼岸,硅谷一批科技企业的梦也醒了。2000年,美国的“网络泡沫”开始破灭,纳斯达克的股价指数从最高的5000点一路滑落,一批高科技公司的上市梦想破灭。

谷燕的领英信息则显示,在这一年,她离开ITIM Asia公司,加入加州科技投资公司(California technology investment inc),任董事总经理(MD),任职11年,这是她领英信息里显示的待得最久的一家公司。

初代风险投资人谷燕:曾站在时代的前沿,见证草莽岁月

2006年起,热爱滑雪的谷燕,还在Northstar At Tahoe雪场做了两年兼职。也正是在这里,刚刚三岁的谷爱凌开始第一次接触滑雪。

2012年,9岁的谷爱凌开始参加美国的滑雪比赛。或许是为了配合女儿的滑雪事业,谷燕也在这一年换了工作,在K2 Advisors待过一年多。从2013年至今,任职FusionInvestment Inc中国区私人投资者和专家。

从此谷燕过上了一手培养未来的奥运冠军谷爱凌,一手继续自己投资事业的热血人生。

谷燕这位初代风投人,虽然没有像的国内同行那样,成为名震一方的风投大咖,但她拥有一个优秀的女儿,自己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又何尝不是一种成功呢?

图片:网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