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当妈以后算了一笔账:这4项是我30岁后最值的投资

最近,陷入到了“社会新闻致郁”处境,每每会有很强的无力感。

疫情爆发后,保持着每天和小D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视频的节奏,原本是担心他们,后来反而是老一辈来给我们定心丸。经历过这次,我开始理解爸妈为啥总是很节省,总爱把好的东西先藏起来,总是吃很多白米饭而吃很少的菜,我想这也是时代的印记吧。

不得不说,父辈们是比我们更经历过事的,他们积累了一套处世智慧。这段时间,每次视频,都是他们在和我们说,趁着这段时间,静下来,做点思考沉淀,等到这个城市再启动的时候,你们更能看清前面的路,状态也会更好。

就突然觉得特别有道理,我趁着这几天自己做了个梳理,人到中年,我们女人最该对自己的投资是什么?也特别希望今天在留言区里听听你们的想法。

当妈以后算了一笔账:这4项是我30岁后最值的投资

01

身体健康

投资身体健康,这句话看着非常老生常谈了。但其实真正明白这个含义的,也就是这一年的时间。老读者都知道,我出了名的爱熬夜,晚上才是属于自己的整块时间,写作看书,我都会效率极高。

第二天觉得醒不过来,就来个有氧锻炼,一下子就像打了鸡血了。但最近这两年,身体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信号告诉我,有点吃不消了。这种吃不消是会真切感知到的。

比如精力就是不行了,起床那个刹那心脏有种“突突突”的感觉了。外加前年体检发现自己有了甲状腺结节,已经4B了。

有时候人的改变就是一刹那的,之前觉得“不熬夜不可能”的,竟然就轻松做到了,现在每天晚上最晚11:30上床。开始从晚上熬夜工作,改成了早上早起干活。“听从身体的声音”,是这一两年自己遵循的原则,运动的选择上也从前几年热爱激烈的HIIT,变成了瑜伽搭配缓和一点的有氧运动。

以前热爱突破自己的极限,现在反而愿意从“不变”中积累能量。

瑜伽蛮神奇的,就是一样的动作反复做,但是每次用心体味的话,身体的感知不一样。而且一段时间过后就会发现,哪怕看似“重复”,身体的感知、力量都发生了变化。

当妈以后算了一笔账:这4项是我30岁后最值的投资

这其实是想和大家说的要义,投资身体健康,不是跟风,而是可以回归到每个个体,看看自己身体需要什么,然后“顺势而为”,去满足它,滋养它。并不是说,非要有个几十条的标准,这不能做那不能吃,而是可以保持一个对自己身体的觉察。

吃完了,锻炼完了,身体是舒服的,精气神更好了,那就是“对”的。很多问题,身体有答案,只不过我们总忽视。

02

专业能力

总是有个说法,用人单位都不看35岁后的简历了。一说起这个后,都容易让人深陷“中年危机”的焦虑。拿去年自己的经历来说吧,我就是以37岁“高龄”出镜拍短视频,完全没有所谓的网感和视频语言,压根没有这方面的专业能力。但我清楚地认识到,作为内容创业者,这是我面向未来需要的专业能力之一。

做不好,就打磨,自我投资呀。任何专业能力的学习,我都是一直遵循“70-20-10”模型的,70%从做中学,20%从别人学,10%从书本学。

所以我就直接上手拍,拍了就剪出来发,发布后就有了最直观的反馈。有带着真爱滤镜的鼓励,也有很多是公号读者的让我别做了的好心规劝,让我专心做文字,当然还有路人粉的有褒有贬。这些直接反馈,是我和别人学怎么做短视频,看书里教怎么拍短视频,都无法得到的。

当妈以后算了一笔账:这4项是我30岁后最值的投资

从那么多的反馈里,我就慢慢清楚了,自己哪里不行,哪里需要自我接纳(也就是再努力可能也不行),哪里是长板。然后每次再做,就有了微迭代,有的变化观众能感知,有的变化细微到自己才能察觉,而这些都是专业能力的积累和增长。这时候遇到瓶颈,我才会去找厉害的人或者对口的书籍求助。

投资自己的专业能力,并不是说死守自己的那个“一招鲜”,而是时刻抬头看路,与时俱进。这是我们30+后的职场人需要有的自我觉察,知道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打磨它精进它。但同时时刻用“空杯”心态,去看看外部竞争环境,看看有什么能力是需要补足的。

而且好消息是,我们过去十几年的工作经验,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去筛选自己需要的能力模块,也能用一套行之有效的方式去学习获得。

这么想想,其实所谓“中年职场”,也是硬币的两面,毕竟年龄和经验,也是我们的财富,需要利用好,来建立职场竞争力的护城河。

当妈以后算了一笔账:这4项是我30岁后最值的投资

03

思维模式

去年到今年,陆续见了不少创业者,大家似乎都有一个感叹,选择比努力重要。并不是说努力不重要,也不是说鼓吹投机,而是面对一个局面,我们怎么做判断和选择,很关键,而这就是思维模式。但很少有人会投资自己的思维模式。

基本的思维模式修炼,当然可以看看一些工具书,类似《批判性思维》、《洞见》等等。但光看工具书上的知识,并不会成为自己的思维模式,这仍然需要大量的实践。

分享两个我的方式。第一个,面对任何事情都能形成一个自己的观点/判断。这一点经常看我公号的读者有体会,我对于很多热点,都愿意写。这并不是为了蹭热点,因为很多我自己觉得没有新观点输出的热点文章,我写完也都不发的。

为什么这么做呢?其实就是在锻炼自己可以随时有一套判断体系。这个时代,可以判断错,但千万不要没有判断,那么就太容易被裹挟了。大家可以试试看,小到家长群的事,大到国家大事,你什么看法?为什么有这样的看法?你能分清“事实”和“观点”吗?

当妈以后算了一笔账:这4项是我30岁后最值的投资

然后尝试去找别人聊聊,我尤其喜欢与那些和我观点截然不同的朋友做朋友(当然都需要有理有据清楚表达,不是和杠精做朋友)。

每次开放式地去理解他们为什么这么想,常常就能打开我自己的思路,和看待问题的角度,“哇,原来还可以这么思考”。

当一个人可以有更多种角度看问题,就具有思维灵活性,也更能有多种解题思路。“一个人可以同时保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还能正常行事,这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这值得一辈子的修炼。

第二个,看看人物传记,不仅仅是了解这个人的生平,更是去理解他在面对一些重大决策时,他为什么会这么做。我最近在看《毛泽东选集》,我就会经常用这样的方式去思考。举个例子,当时周恩来、刘少奇都去国外留学,学习马克思主义,唯独毛泽东花了整整三年去湖南农村,考察当地百姓。

后来,他的很多决策都是基于那句话“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当时读到这里的时候就在想,别人都去国外学习所谓“更先进”的,我不去,我焦虑吗?

我不但不去,还去看最底层的,我会产生自我质疑吗?看不清前面的路时,他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这些书里不会告诉我们答案的,但是当我带着这样的思考再去看伟人故事,我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就受到了碰撞。这时,我形成的观点和结论,就变成了我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一,也是我们的“元认知”。

当妈以后算了一笔账:这4项是我30岁后最值的投资

04

外观形象

这些年,我对自己的外观形象的投资比例也加重了。挺有意思的,我以前是不好意思分享这个的,因为我从小的教育里都是崇尚“心理美”的。我是直到这几年才发现,原来注重外表,也能增进心理啊,开心自信,出门抬头挺胸的感觉,都是让心情愉悦的啊。

但是,对于外观形象,我并不会过多追求“少女感”,我也不会执着于自己脸上非要没有皱纹,非常紧致上扬。包括给我做剪辑的小朋友,每次磨皮瘦脸过多,我都会提醒她。这几年对于外观形象的投资,主要是花了更多时间认识自己,并且学着完整接纳自己的全部。

什么是接纳?就是知道自己哪里不完美,在别人评价我这些之前,我都已经明了并且不在意。我学习了化妆,知道怎样扬长避短了,但并不意味着我不去尝试一些新的妆容,哪怕是别人觉得丑的。

我知道合适自己风格的衣服,最喜欢的面料,但也不意味着我就把自己禁锢在“一个风格”,我仍然会试试看最近的潮流,哪怕也是别人觉得突兀的。但这些都是自己“喜欢”,所以别人怎么看,我并不在意了。

而且我做这些事的时候,自己是愉悦并且舒服的,这就够了。这也是我想和大家强调的,投资外观形象,并不是去活在别人的评价里。而是知道自己“最美”的样子,也愿意去做“喜欢”的自己,只要开心,别人定义的美丑已经没那么重要了。

当妈以后算了一笔账:这4项是我30岁后最值的投资

写完这些,我的心静了不少,也感觉自己更有力量了。昨天看到庄雅婷的一段话,我特别摘抄了下来,和你们分享:不要为了自己的无能为力感到挫败,我们其实要做的事情还可以有很多,从己身到他人,你先守护好自己的柔软,然后,要去燃烧,要去战斗啊。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