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读书丨 马卫:一曲英雄主义颂歌——胡雁冰长篇小说《挺进者陈然》刍议

读书丨 马卫:一曲英雄主义颂歌——胡雁冰长篇小说《挺进者陈然》刍议

一曲英雄主义颂歌

——胡雁冰长篇小说《挺进者陈然》刍议

马卫

胡雁冰所著长篇小说《挺进者陈然》,得到了中国作家协会、重庆市委宣传部和重庆市作家协会2021年资助,已由重庆出版集团公开出版。

一、选材独特

在这个日益金钱化、世俗化的年代,写英雄之歌,显得更加珍贵,体现了作者的理想,也表达了作者的文学追求。尽管这可能被批评——因为难写好,还有可能列入“歌德派”;被鄙睨——因为题材陈旧,况且现在流行反英雄或泛英雄;被忽略——因为难成为热点,更难成为畅销书。但作者胡雁冰,迎难而上,多年构思,几易其稿,终于成书。

这是一部沉重的历史小说,是对血与火年代的追述,是祭奠英烈的浩荡长歌。重庆这座英雄的城市,仅仅有一部《红岩》远远不够,还需要更多的红色小说,歌颂这座有光荣传统的城市,塑造更多的英雄群像。

二、脉络清晰

《挺进者陈然》,主人公是革命烈士陈然。时间跨度从上世纪30年代到1949年。陈然是名著《红岩》主人公之一的成岗的原型之一。

历史小说有其特殊性,因此在它的创作中,必须遵循三条原则:

一是还原历史真相。

二是反思历史得失。

三是真实的背景和虚构人物的有机统一。

小说非常成功。陈然这个形象,个性鲜明,情感丰沛,生动活泼。

故事分两条线索发展。一条是斗争线。一条是情感线。

斗争这条线是全书的基础,也是塑造陈然这位英雄形象的基石。这条线按时间,可分为对日斗争、地下斗争、狱中斗争三个阶段。其中地下斗争和狱中斗争,写得细致,细节真实,情节生动,骨肉丰满。比如:

陈然通过各种关系、各种途径,弄到了许多银行、大商号、工厂使用的专用信封,在一个党内同志办的小印刷所里翻印了一批。使用这些信封,在靠近这些单位附近的邮筒内投寄。愚蠢的敌人终于“发现”这个“线索”,包围搜查了几家大商号,顺便敲诈了老板几文钱,把几个大老板吓了一身汗。

这个细节既表现了陈然的智慧,又有幽默感,读到此处,开心一笑。

还有对守卫人员的策反,写得细腻,说理透彻,环环相扣,十分感人。

对日斗争,因为是作宣传工作,小陈崇德,即后来的陈然,做戏剧演出的后勤人员,吃苦耐劳,认真细心。作者写了很多细节,比如在路边写鼓励的话,在乡村背生病的队友回城医治等等。对抗战小说,题材有所拓展,因为鄂西抗战,小说、电影、电视,涉及甚少。《挺进者陈然》可能是用长篇形式表达的第一个。

从斗争的对象讲,一是对敌。二是对友。

对敌斗争,就是对反动派的斗争,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可歌可泣。

《挺进者陈然》写得很成功。特别是监狱斗争,面对直接的敌人,如何斗争是技术、艺术、高智慧较量,写得十分出色。比如写狱中两位狱友、同志摹仿陈然笔迹,以防万一狱中《挺进报》出事,实在是高明。果然后来敌人来查证笔迹,陈然被掩护过关。

对友斗争,是指在同一战钱上,同志之间的思想差距,在特殊环境下思想的异化。人是最复杂的,面对生死,不可能境界都一样。因此,有的人半途开溜,有的人胆小回避,有的人投敌变节,这是很正常的。

朋友、战友、同志,在思想上有分歧,有分别,有分野,十分正常。陈然面对这些同志,如何处置,不能像对敌斗争那样简单。比如面对自己的姐夫,陈然心有顾忌,但最后认识到这就是现实,不可能人人都来参加革命,不可能人人都是革命者。后来,姐夫出面为他找工作,间接为革命作出了贡献。

书中写向长忠被抓,陈然以为被出卖,躲在乡下。但向长忠并没有出卖他,让陈然躲在乡下教书,虽然脱离组织,仍然默默在做工作。向长忠的良知并没有彻底沦丧。这个人物血肉丰满,真实可信。

罗广斌初进陈然监室那段,写得很真切感人。陈然对罗广斌的防范,做得坚定,直到狱中传来纸条,证明罗广斌的身份,才敢相信这是战友。罗广赋有个当国军兵团司令的哥哥罗广文,哪能不怀疑呢?

与市委负责人接头,三次,因为接头信物不对,被严拒,虽然有点刻板,但却很真实。轻信,是地下工作的大忌,是在拿生命和革命事业开玩笑。

对友斗争,写出了人性的复杂,为红色小说增添了新的内容和活力。

另一条线是情感线,写陈然的情感生活。这条线基本成功,而且还有所拓展。

情感生活,可以分为:家庭生活。爱情生活。世俗生活。

家庭生活写得很好,对父亲,对母亲,对大姐,对二姐及二姐夫,对哥哥,虽然态度不一,但写得真实,度把握得较好。尤其是对大姐,对大姐去世后留下的日记,年年的祭奠,写得扣人心扉,情如江流,澎湃汹涌。

到山上祭奠大姐,后面两人跟踪的细节,写出了特殊年代的苦难和同志之间的关爱与担忧。

母亲这个形象,塑造得较为成功。母亲的克制、节约、忧患、坚韧,让人读得心酸。可亲可爱,又饱经苦难,读得潸然泪下。

男女青年的爱情生活,作者努力写出新意。

陈然是个青年,而且帅,性情又好,善良,受少女追捧是必然的。但是,陈然心中有爱,行动上处处拒绝,还内心为自己辩解——因为地下斗争,怕结婚后不便,万一牺牲,女人受累,因此对异性敬而远之。他是在努力克制自己的感情,这比接受感情更难。世上最难的事,是想爱而不能爱,是想爱而不敢爱,是想爱又得拒绝爱。

为了更利于地下工作,陈然断然决然地拒绝爱情,令人钦佩,又心中不舍。这就是残酷的现实,是陈然不得不采取的最好方式。拒绝爱,就是最爱,大爱。他把对异性的爱,深埋在心中,让自己的心冰封起来。这个太难了,显示了陈然非凡的勇气和毅力。

对杏儿敬而远之,对叶子婉言谢绝,写出英雄的无私和伟大。

杏儿的嫉妒心,写得很真切。而且即使被拒绝,痛楚难忍,杏儿对陈然仍旧一心支持,从未减弱。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不是人无情,是时代无情。

陈然喜欢孩子,关心彭云,每次和孩子们相见,在经济十分紧张的条件下,仍然要带上糖果或其它小礼品,不仅仅是善良,还有细心,还有责任感。把要带回家的鸭子,送给了战友,因为他看到战友的孩子,皮包骨头,枯瘦如柴,心中不忍。凸现了陈然的善良,浓浓的同情心。

三、节奏从容

《挺进者陈然》在节奏的把握上比较成功。该描写的地方描写,该叙事的地方叙事。常常事急、情急、话急,仍然从容不迫地讲述。特别是地下斗争与狱中斗争,危机四伏,暗箭重重,仍然把故事讲得从容不迫,难能可贵。

小说的节奏要好,就得把描写和叙事有机结合。

《挺进者陈然》描写不多,但不失精彩,言简意赅。

如描写朝天门码头这段:

重庆朝天门码头,自江边有很长的大条石砌成的梯子,依坡形蜿蜒而上。相对平坦的地方,穿梭着许多二人抬的“滑竿”:两根木棒中间的位置捆绑着一个带靠背的竹椅子。椅子顶上搭着一块长方形的布帘,用来遮阳挡雨。抬“滑竿”的是头上缠着或白色或黑色帕子的中青年男人。也有戴瓜皮帽穿长衫的人在滑竿中挤过。有小孩手提小竹篮,在地上认真寻找着什么。有人肩挑背扛搬运货物在码头上上下下。有许多担着水桶的人穿行,那是到江边挑水的挑水工,这是长期流动的一道风景。

着墨不多,就画出了重庆码头风情。

四、思想深刻

《挺进者陈然》真实地还原了地下斗争的残酷,写出了革命烈士的英勇。是一曲颂歌,让人们生起对烈士的崇敬之情。

地下斗争,考验的是心理,思想,还有身体。像陈然到涪陵新庙教书,没有点生活能力根本不行。何况还得面对国民党的迫害。先要立足,才能发展。这对陈然是不小考验。但他经过努力,不仅留下了,还成了学校进步力量的领头人。

全书充满了理想主义精神,写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品格。在今天,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因为我们常听到的是贪官被揪出来,他们还是多年的老党员,结果背叛了党。而陈然那代烈士,不仅没有任何享受,还贴钱贴米,搭上性命。思想纯洁,品质高贵,后世楷模。

写出了人性的复杂,在金钱、美女、高官的诱惑下,还能坚定共产党人的信仰。小说中的叛徒为何一出一大窝,整个川东临委、下川东工委,其主要领导一抓就叛变,根源还是思想不纯,入党动机不纯,并没有建立起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

更可贵的是,《挺进者陈然》对现代革命史,进行了反思。尤其表现在《狱中八条》的提出,具有极重要的意义。比如领导如何才能避免特殊化,如何受组织监督,必须有法可依,有制度可循。一把手腐败,是执政党必须解决的问题。

五、语言质朴

整部小说语言干净、质朴,还有不少方言,以及行业语言,显得斑斓多彩,形象生动。作者还在书中引用了多首革命歌曲以及民歌,像《伏尔加船夫曲》《月光曲》《槐花几时开》《小白菜》等等,丰富了语言,加强了文体变化,强化了表现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