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二战题材的电影多看,难免会感到极度压抑,但是,发生了什么,不可能总是因为繁荣而选择忘记,所以,我们用意象的方式,间接地开始了最残酷的过去,一点一点地展现出来,但是,现在,因为商业利益的混杂, 原本用来反思战争,无形中成为获取收入的工具,最后,以健忘的形式将战争反思手牵手埋葬,原本可以选择离开人性最近,偏见就变成了对立面的呈现。
国产二战题材的电影,大多以战争场面为主,如《金陵十三世》,并用鲜血带来直接的感官刺激,比如《南京南京》,我承认这种残酷,确实可以起到威慑作用,但是如果我们从不把战争的人性和人性放在首位,很难产生进一步情感共鸣的深刻体验, 但将残酷与鲜血推向前方,用表皮代替核心,倒置的结局不会产生发人深省、不断发酵的经典。

有一次,我介绍了波兰电影《钢琴家》,那种绝望到底的心理冲击,来自个人在战争背景下的不知所措,而脆弱的人性,总是徘徊在文明与野蛮之间,但我认为,最彻底的洗刷由内而外,大概,从给你希望到最终呈现绝望的整个过程, 和"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电影,就是这样。
这部电影于2008年上映,在角色选择上有点像辛德勒的名单,因为从这个角度来看,它都是战争启发的德国,但是,就个人而言,"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更好一点,因为它选择了一个八岁男孩的角色,他没有深入参与世界,其核心不是救赎, 但破坏。
<h1>1 个</h1>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这部电影,有很好的观察视角,那就是战争中的孩子,孩子的视角其实可以等同于上帝的视角,因为,没有任何价值取向的限制,当下事物往往是最真实的一面,孩子看事物,从来不会带有任何批判的色彩,所以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了理想与美的整个过程, 并深深植根于现实中,土壤中模糊的人性。
为了能够深入挖掘战争的原罪,导演将故事角度放在了纳粹德国一边,为了去除成人主观元素的干扰,随着德国孩子布鲁诺的成长,导致了战争最残酷的真相,影片的焦点走在成人和儿童之间, 并利用儿童的纯真和成人的虚伪作为对比,从而完成了从美好理想到残酷现实回归的建构。
八岁的布鲁诺从来不知道战争意味着什么,从电影一开始,他就利用布鲁诺和他的搭档,张开双臂了解飞机在街上奔跑的路线,从士兵被捕中引出紧张的气氛,回到房间看动人的场景,这导致了故事之后的故事。
豪华的房子色彩鲜艳,这是布鲁诺和他的同伴冒险幻想的圣地,所以这所房子,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是布鲁诺的好主意还没有被侵蚀的最后一个地方。
然而,由于军父的晋升,布鲁诺不得不离开这里,离开他的伴侣,搬到郊区生活,而这一举动,其实也一点一点地吞噬了布鲁诺无辜的梦想,因为,虽然郊区的房子也很大,但周围的高墙,铁门被堵住了,士兵守卫着, 颜色也呈现出深灰色,早已没有房子的生命力了,房子在这里变了,而剧情之后的潮流也是残酷的现实。
作为一部以二战为主题的电影,《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没有任何战争场面,它的全部焦点几乎都集中在布鲁诺在家和集中营之间的来回奔波上,穿插着父母之爱到隔阂、祖母与父亲的碰撞、父亲的性格变化和妹妹的性格变化。
这场战争导致整个家庭的泪水,并不是通过最激烈的戏剧冲突来表现的,而更像是一部生活纪录片,用布鲁诺无辜的眼睛作为镜头,观看、观察,却没有站在道德的巅峰,影片似乎也刻意回避了带有强烈批判色彩的讨论。
因为布鲁诺一直活在自己的梦境中,也被成年人的谎言所包围,所以他并没有对战争表现出太多的反思,但是,作为观众,我们,因为从教科书上已经知道的历史,以及残酷的战争,对于布鲁诺的孩子气一点一点地,在屏幕上,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和深刻的反思。
在这样的电影中,对于白色的处理的反映,其实就是要能够在观众中完全发泄出来。
<h1>阿拉伯数字</h1>
德国孩子布鲁诺,犹太孩子沙特维,两个在战时的身份是相反的,但在电影中完成了和谐共处,利用残酷现实的铁丝网,与两个孩子分离出理想的色彩,他们站在孩子的视角谈论战争,布鲁诺把它想象成一场游戏, 嫉妒集中营的沙子,但沙子是嫉妒布鲁诺能吃到的家人,他们谈论世界,有时沉默,当灿烂的太阳打在他们身上时,作为一个电影观众,我甚至忘记了这是一部战争电影。
战争并没有被孩子气侵蚀,在他们眼中,战争从来都不是一个具体的概念,影片最成功的一点是,原作与战争不相容的童情,通过镜头语言无限放大,削弱战争并不是为了美化战争,相反,通过这种令人心碎的对比,是最能产生深刻共鸣的反思, 因为,战争的原罪是埋葬无数理想和幼稚,利用虚伪和欺骗来满足原先的私人欲望,因此,导演让我们尽可能地看到战争中残存的人类光辉的痕迹,通过它我们反过来知道战争是多么可耻。
"如果你愿意,你可以趁着我们都在好的时候来柏林看我。这是布鲁诺与沙暮光之城的协议,但事实上,当电影持续了四分之三的时间时,它从一开始就给人一种犹太孩子不会死的错觉,因为,那些不想失去的好东西,但电影利用了这个包装的奇妙陷阱, 在影片的最后,给观众带来了极致的失望,甚至绝望。
布鲁诺在铁丝网下挖了一个洞,在他眼里,这是冒险的开始,但是,没想到,却成了他最后一次与沙黄相遇,紧闭的门,等待着他们的死亡。
影片结束时,镜头的焦点放在铁门上,慢慢向后移动,画面的颜色是深黑色的,意味着理想最终被残酷的现实所掩埋,虽然导演没有直接展示两个孩子的尸体,而是用这种克制的镜头, 让我们感受到全身的酷感。
纵观影片,每个人都是受害者,知道真相却一直慢着透露母亲,只能努力克制崩溃的情绪;对于纳粹忠诚的德国军官来说,虽然最终为了家庭的利益,做出了让孩子们离开这个地方的妥协,但仍然未能阻止悲剧的发生;一直沉迷于入军姐姐的梦想,虽然最后有点退却,但在心里并没有一丝对战争的厌恶,当布鲁诺身边的一切,一个承受着战争的无形伤害,布鲁诺成为最后的爆发点。
故事从头到尾一直保持着平静的基调,在布鲁诺的死雨天彻底爆发,大家开始疑惑,影片到达这里,其实是要充分表达之前已经摆放的情感,同时对故事的核心给予了积极的回应。
战争没有双赢的局面,只有累积的欺骗,布鲁诺代表着一个美好的理想,但是,充满谎言,就像被圈起来的布鲁诺,当最终跳出隐藏的真相的圈子时,只为他而死,因为,战争的人性一直存在逐渐麻木的状态,最终,人变成了野兽,却不知道。
<h1>3 个</h1>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改编自爱尔兰作家约翰·伯恩(John Byrne)的同名小说,但电影在拍摄中,省去了很多儿童的心理活动,却用周围人的表演作为伴侣,来突出布鲁诺的纯真,正是这种到死亡的孩子气质,让观影者心中产生了一种厌恶战争的感觉。
這就是為什麼這部電影沒有盛大的戰爭場景,但它仍然獲得了超高口碑的回報,用美麗來嘲笑醜陋,用孩子般的真相來反對虛偽,而悲劇是一個真正的悲劇,當所有的希望都在最後一刻轉化為絕望時。
没有刻意赢得你的眼泪,而是始终抱着你的心,让你成为故事的追随者,甚至,无形中,成为电影中任何一个能够接近并有机会告诉布鲁诺真相的人,被压抑的情绪永远无法释放,但是,不愿意看到善良被撕裂,所以,更深刻地反思战争的原本罪恶。
相反,国内以二战为主题的电影,我们是否缺少了这一点,站在人类视角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其实,不管美貌和丑陋,对战争最挑剔的就是对人类主体的刻画,如果,能让战争的人性占统治地位,那么,即使没有那么多战争的特效,也可以分析战争的罪恶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