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持续“加油”

从遥远的大漠边疆到闽西的革命老区,从藏北海拔5000多米的万里羌塘到重庆的三峡库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的帮扶足迹遍及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476个县(市)。

1994年开始承担国家定点扶贫任务以来,中国石油广泛深入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累计投入帮扶资金近70亿元,派出帮扶干部超过1万人次,惠及近千万人口。

“携手前行,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积极投身扶贫开发、接续推动乡村振兴,既是中国石油作为国有骨干能源企业的自觉担当,也是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选择。

“中国石油将乡村振兴作为重要政治责任,将结合地方资源禀赋,发挥中国石油资源优势,多措并举,帮助老百姓实现共同富裕。”中国石油乡村振兴和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戴厚良说。

2021年2月,中国石油在央企中率先成立“乡村振兴和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设立对口支援办,围绕完善基础设施、带动产业发展、培育提升人才开展工作。一批产业发展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已然落地,新一批对接干部扎根农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幕徐徐拉开。

在项目设计中融入系统思维,使得帮扶项目实施之初,就具备摆脱贫困与乡村振兴的双重属性

中国石油承担对口帮扶任务和定点帮扶的县市区共有13个,大多位于“老少边穷”——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连片特困地区。这些地区贫困发生率高,以新疆尼勒克县为例,2013年的贫困发生率高达20.07%。

地域条件千差万别、致困原因复杂多样是摆在中国石油各级帮扶干部面前的难题。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发展能力较弱,教育、医疗的软硬条件不足等,都是制约发展的因素。如何推进对口帮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石油的对口帮扶思路贯穿了企业文化中“人本发展”理念。“人本发展”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从民生帮扶、产业帮扶、智力帮扶和医疗帮扶入手,深入可持续地帮扶对口支援地区。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三农工作重心发生了历史性转移。推进乡村振兴的帮扶工作出现了什么新特点,又该如何接续奋斗?

投资大、周期长、回报慢是投资农业常见的问题。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流转等前期高投入是投资乡村绕不过的第一道关,也是农业投资者最挠头的事情。中国石油将推进帮扶地区可持续发展作为转向乡村振兴之后重要工作任务,在帮扶项目设计的最初,就坚持系统集成可协调的原则,使得项目自启动之日起,就具备了摆脱贫困与乡村振兴的双重属性,重庆市开州区马尾槽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马见光在重庆经营了一个小型的乡村民宿,并在周边种植了部分当地特色水果,因为选址好、规划好,招徕了不少当地游客。

“中国石油在我们这里帮扶建设了乡村民宿的基础设施,如修路、建景观等,并在基础设施建设初期就融入乡村旅游发展的规划。同时,在农业生产上,增加了一些农业设施的投入。土地流转也有村集体帮忙协调。这样我们经营起来,成本就低了很多,也容易见到收益。”马见光说。

中国石油聚焦对口帮扶地区的产业升级和人才振兴,在之前探索出的一套多维立体的帮扶开发模式上,持续挖掘本地比较优势。持续广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园及乡镇企业援建;持续推进乡村旅游帮扶示范,让村庄焕发新的生机;持续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路径,多措并举进行产业帮扶、提升;持续依托自身优势,为地方特色农副产品打通销售渠道;持续开展致富带头人培训项目、医疗巡诊项目,点亮帮扶地区的智慧之光……

立足新阶段,中国石油重新梳理定点帮扶和对口帮扶工作,使之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相匹配,在之前工作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举措的前后相继与整体协调。

不是单一地向地方“输血”,而是从全产业链进行扶持带动;不是简单地提供销售渠道,而是从生产端和消费端共同发力,培育产业自主发展能力

产业帮扶是中国石油四大帮扶项目中的重点,是带动区域发展、帮助已脱贫人口实现稳定增收和可持续脱贫的重要举措。在帮扶过程中,因地制宜地坚持市场导向与推动全产业链条升级是中国石油产业扶贫工作的主线。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县的耕地多为地势不平的盐碱地。当地采用传统灌溉方法,农业产量较低。对此,中国石油设计了一条种养结合、覆盖完整产业链的帮扶项目:首先在4个乡镇投资1060万元建成了5个示范性滴灌项目,大大提升水资源利用率。随着滴灌技术在全县大规模推广,土地实现了轮作,可交替种植小麦、饲草和经济作物。这为发展农区畜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在此基础上中国石油在萨尔托海乡投资800万元和150万元建成了两个养殖合作社,采用集中饲养的方式,分别进行品种改良和短期育肥,加速养殖资本金的周转,培养当地的产业发展平台,带动当地农户增收。

在推进全产业链升级的实践中,中国石油积极探索大企业带动小企业,形成产业发展的雁阵模式。大企业通过基础设施投入、渠道共享支持、品牌宣传帮扶、市场空间拓展等多种措施,对中小企业产前、产中、产后赋能。推动小企业带动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小农户同步发展。

“中国石油一直将产业帮扶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发挥渠道优势和专业化优势,为脱贫地区特色农产品拓宽渠道,带动产业升级,打造区域性知名品牌,为实现地方特色经济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中国石油乡村振兴和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口支援处处长刘昉昳说。

在中国石油对口帮扶的重庆市开州区,“南门红糖”这一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经历榨汁、开泡、赶水、出糖、打沙等18道工序,方能生产出入口即化、品质纯正的红糖。开州区梅里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贺选梅告诉记者,今年端午节期间,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一次就购买了200万元的红糖。在消费帮扶的支持下,企业得以扩大生产规模,公司新建了两条生产线,带动300多人增收致富,其中脱贫户85户。

中国石油挂职干部,开州区政府办副主任李程介绍:“中国石油在采购红糖的过程中,按照市场价格收购,对产品品质提出严格要求,既让小企业有盈利空间,又倒逼其改造升级,实现标准化生产。”

与脱贫攻坚工作面向有限区域和人口的特征不同,乡村振兴覆盖了更多的国土和人口。

在未来,中国石油还将持续加大对乡村产业的帮扶力度。2021年中国石油及所属单位计划投入乡村振兴帮扶资金3亿元,年内又追加近2000万元预算,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县的产业发展。围绕各定点帮扶县资源禀赋和发展诉求,将完善基础设施、带动产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主要方向,在尼勒克等8个县投入8000多万元援建乡村旅游、食品加工厂、国家储备林等10个产业帮扶项目。持续全产业链帮扶,支持地方特色产业发展。

为支持地方特色产品销售,中国石油动员百万员工、千万员工家属和社区群众以及2万多座加油站加入消费帮扶大军,2021年购买脱贫地区农产品3.1亿元,帮助销售6.5亿元,为消费帮扶工作交上满意答卷。

“富口袋”还要“富脑袋”,坚持启智育能,促进思想观念转型,开展技能培训,从人才“输血”转向人才“造血”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从长期来看,人才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只有通过人才能实现城乡智力“接力”,进而形成乡村深层的发展动力。

要实现智力的接力,既需要派驻人才参与乡村建设,也需要为乡村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

作为传承中国石油产业艰苦创业精神的新石油人,他们既不畏惧艰苦,也不吝于牺牲,将青春、热忱,与真挚的家国情怀相融,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战略之中。

中国石油所属华北油田干部于晨光于2018年3月受公司党委委派,赴河北省保定市唐县北店头乡马庄村开展扶贫工作。驻村以来,他有3个春节4个中秋节连续驻村,自己垫钱为百姓办事,将“苦干实干”“三老四严”的石油精神贯穿到工作中,在遵循农业农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艰辛探索。

2020年底,马庄村顺利完成脱贫验收,实现整村稳定脱贫,曾经的“沼泽村、上访村”变成了“放心村、模范村”。

“当一个优秀的驻村干部,不光要身体好、心态好,还要作风好、习惯好、本领好。”于晨光说。怀着对土地的热爱,2021年3月他主动申请留任马庄继续开展乡村振兴工作。

如何变人才的“输血”为“造血”?中国石油也持续进行了有益探索。

多年来,中国石油通过修建石油希望小学、开展“旭航”助学和“益师计划”、开设石油奖学金等多项助学活动,从小学到大学、从义务教育到特色教育,从硬件到软件、从传统教育到新教育模式,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

“益师计划”是中国石油与北京师范大学基金会合作,依托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史家教育集团等优质资源,着力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促进教育公平向纵深发展的项目。近年来,“益师计划”已累计在7省14市(县、区)培训教育工作者2万多人次。

由于本地缺乏合适的工作机会,江西省横峰县姚家乡琯山村的村民樊菊兰曾一度与丈夫远赴浙江务工,家中只留下老人和孩子。2016年,中国石油在她的家乡开展“妈妈返乡就业”公益项目,在当地投资建设苗木种植合作社。“在合作社有了稳定的工作以后,可以留在家中照顾老人孩子,再也不用一颗心两边牵挂了。”就业撑起家中“半边天”的樊菊兰说。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帮助200多名外出打工妇女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近年来,中国石油与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等合作培训基层干部9000人。先后与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慈善联合会、中国扶贫开发协会等机构和学院合作,开设现代农业、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合作社经济管理等培训班,累计培养脱贫致富带头人、专业技术人员超过12万人次。

开展汽修、电工、月嫂、养殖等技能培训,培训4万多人次……

启智育能,方能为希望插上翅膀。作为一项着眼长期、面向未来的基础工作,中国石油将在智力帮扶上长抓不懈,围绕基层干部能力建设、劳动技能提升、创新创业经营管理等重点领域持续发力,全面提升帮扶地人才致富能力。

郭芸芸 王子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久栋 姚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