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遙遠的大漠邊疆到閩西的革命老區,從藏北海拔5000多米的萬裡羌塘到重慶的三峽庫區,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石油)的幫扶足迹遍及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476個縣(市)。
1994年開始承擔國家定點扶貧任務以來,中國石油廣泛深入邊疆地區、少數民族地區、革命老區,累計投入幫扶資金近70億元,派出幫扶幹部超過1萬人次,惠及近千萬人口。
“攜手前行,不讓任何一個人掉隊!”積極投身扶貧開發、接續推動鄉村振興,既是中國石油作為國有骨幹能源企業的自覺擔當,也是實作經濟、環境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内在選擇。
“中國石油将鄉村振興作為重要政治責任,将結合地方資源禀賦,發揮中國石油資源優勢,多措并舉,幫助老百姓實作共同富裕。”中國石油鄉村振興和對口支援工作上司小組組長,中國石油集團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戴厚良說。
2021年2月,中國石油在央企中率先成立“鄉村振興和對口支援工作上司小組”,專門設立對口支援辦,圍繞完善基礎設施、帶動産業發展、培育提升人才開展工作。一批産業發展項目和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已然落地,新一批對接幹部紮根農村,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大幕徐徐拉開。
在項目設計中融入系統思維,使得幫扶項目實施之初,就具備擺脫貧困與鄉村振興的雙重屬性
中國石油承擔對口幫扶任務和定點幫扶的縣市區共有13個,大多位于“老少邊窮”——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連片特困地區。這些地區貧困發生率高,以新疆尼勒克縣為例,2013年的貧困發生率高達20.07%。
地域條件千差萬别、緻困原因複雜多樣是擺在中國石油各級幫扶幹部面前的難題。基礎設施不完善,産業發展能力較弱,教育、醫療的軟硬條件不足等,都是制約發展的因素。如何推進對口幫扶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石油的對口幫扶思路貫穿了企業文化中“人本發展”理念。“人本發展”着眼于人的全面發展和自我價值實作,從民生幫扶、産業幫扶、智力幫扶和醫療幫扶入手,深入可持續地幫扶對口支援地區。
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後,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三農工作重心發生了曆史性轉移。推進鄉村振興的幫扶工作出現了什麼新特點,又該如何接續奮鬥?
投資大、周期長、回報慢是投資農業常見的問題。基礎設施建設、土地流轉等前期高投入是投資鄉村繞不過的第一道關,也是農業投資者最撓頭的事情。中國石油将推進幫扶地區可持續發展作為轉向鄉村振興之後重要工作任務,在幫扶項目設計的最初,就堅持系統內建可協調的原則,使得項目自啟動之日起,就具備了擺脫貧困與鄉村振興的雙重屬性,重慶市開州區馬尾槽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馬見光在重慶經營了一個小型的鄉村民宿,并在周邊種植了部分當地特色水果,因為選址好、規劃好,招徕了不少當地遊客。
“中國石油在我們這裡幫扶建設了鄉村民宿的基礎設施,如修路、建景觀等,并在基礎設施建設初期就融入鄉村旅遊發展的規劃。同時,在農業生産上,增加了一些農業設施的投入。土地流轉也有村集體幫忙協調。這樣我們經營起來,成本就低了很多,也容易見到收益。”馬見光說。
中國石油聚焦對口幫扶地區的産業更新和人才振興,在之前探索出的一套多元立體的幫扶開發模式上,持續挖掘本地比較優勢。持續廣泛開展基礎設施建設、特色産業園及鄉鎮企業援建;持續推進鄉村旅遊幫扶示範,讓村莊煥發新的生機;持續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路徑,多措并舉進行産業幫扶、提升;持續依托自身優勢,為地方特色農副産品打通銷售管道;持續開展緻富帶頭人教育訓練項目、醫療巡診項目,點亮幫扶地區的智慧之光……
立足新階段,中國石油重新梳理定點幫扶和對口幫扶工作,使之與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相比對,在之前工作的基礎上,更加注重舉措的前後相繼與整體協調。
不是單一地向地方“輸血”,而是從全産業鍊進行扶持帶動;不是簡單地提供銷售管道,而是從生産端和消費端共同發力,培育産業自主發展能力
産業幫扶是中國石油四大幫扶項目中的重點,是帶動區域發展、幫助已脫貧人口實作穩定增收和可持續脫貧的重要舉措。在幫扶過程中,因地制宜地堅持市場導向與推動全産業鍊條更新是中國石油産業扶貧工作的主線。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海縣的耕地多為地勢不平的鹽堿地。當地采用傳統灌溉方法,農業産量較低。對此,中國石油設計了一條種養結合、覆寫完整産業鍊的幫扶項目:首先在4個鄉鎮投資1060萬元建成了5個示範性滴灌項目,大大提升水資源使用率。随着滴灌技術在全縣大規模推廣,土地實作了輪作,可交替種植小麥、飼草和經濟作物。這為發展農區畜牧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在此基礎上中國石油在薩爾托海鄉投資800萬元和150萬元建成了兩個養殖合作社,采用集中飼養的方式,分别進行品種改良和短期育肥,加速養殖資本金的周轉,培養當地的産業發展平台,帶動當地農戶增收。
在推進全産業鍊更新的實踐中,中國石油積極探索大企業帶動小企業,形成産業發展的雁陣模式。大企業通過基礎設施投入、管道共享支援、品牌宣傳幫扶、市場空間拓展等多種措施,對中小企業産前、産中、産後賦能。推動小企業帶動合作社、家庭農場和小農戶同步發展。
“中國石油一直将産業幫扶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發揮管道優勢和專業化優勢,為脫貧地區特色農産品拓寬管道,帶動産業更新,打造區域性知名品牌,為實作地方特色經濟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中國石油鄉村振興和對口支援工作上司小組辦公室對口支援處處長劉昉昳說。
在中國石油對口幫扶的重慶市開州區,“南門紅糖”這一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已有1000多年的曆史。經曆榨汁、開泡、趕水、出糖、打沙等18道工序,方能生産出入口即化、品質純正的紅糖。開州區梅裡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賀選梅告訴記者,今年端午節期間,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公司一次就購買了200萬元的紅糖。在消費幫扶的支援下,企業得以擴大生産規模,公司建立了兩條生産線,帶動300多人增收緻富,其中脫貧戶85戶。
中國石油挂職幹部,開州區政府辦副主任李程介紹:“中國石油在采購紅糖的過程中,按照市場價格收購,對産品品質提出嚴格要求,既讓小企業有盈利空間,又倒逼其改造更新,實作标準化生産。”
與脫貧攻堅工作面向有限區域和人口的特征不同,鄉村振興覆寫了更多的國土和人口。
在未來,中國石油還将持續加大對鄉村産業的幫扶力度。2021年中國石油及所屬機關計劃投入鄉村振興幫扶資金3億元,年内又追加近2000萬元預算,支援鄉村振興重點縣的産業發展。圍繞各定點幫扶縣資源禀賦和發展訴求,将完善基礎設施、帶動産業發展、保護生态環境作為主要方向,在尼勒克等8個縣投入8000多萬元援建鄉村旅遊、食品加工廠、國家儲備林等10個産業幫扶項目。持續全産業鍊幫扶,支援地方特色産業發展。
為支援地方特色産品銷售,中國石油動員百萬員工、千萬員工家屬和社群群衆以及2萬多座加油站加入消費幫扶大軍,2021年購買脫貧地區農産品3.1億元,幫助銷售6.5億元,為消費幫扶工作交上滿意答卷。
“富口袋”還要“富腦袋”,堅持啟智育能,促進思想觀念轉型,開展技能教育訓練,從人才“輸血”轉向人才“造血”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從長期來看,人才是鄉村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内容,隻有通過人才能實作城鄉智力“接力”,進而形成鄉村深層的發展動力。
要實作智力的接力,既需要派駐人才參與鄉村建設,也需要為鄉村培養人才和留住人才。
作為傳承中國石油産業艱苦創業精神的新石油人,他們既不畏懼艱苦,也不吝于犧牲,将青春、熱忱,與真摯的家國情懷相融,積極投身于鄉村振興戰略之中。
中國石油所屬華北油田幹部于晨光于2018年3月受公司黨委委派,赴河北省保定市唐縣北店頭鄉馬莊村開展扶貧工作。駐村以來,他有3個春節4個中秋節連續駐村,自己墊錢為百姓辦事,将“苦幹實幹”“三老四嚴”的石油精神貫穿到工作中,在遵循農業農村發展規律的基礎上,進行艱辛探索。
2020年底,馬莊村順利完成脫貧驗收,實作整村穩定脫貧,曾經的“沼澤村、上訪村”變成了“放心村、模範村”。
“當一個優秀的駐村幹部,不光要身體好、心态好,還要作風好、習慣好、本領好。”于晨光說。懷着對土地的熱愛,2021年3月他主動申請留任馬莊繼續開展鄉村振興工作。
如何變人才的“輸血”為“造血”?中國石油也持續進行了有益探索。
多年來,中國石油通過修建石油希望國小、開展“旭航”助學和“益師計劃”、開設石油獎學金等多項助學活動,從國小到大學、從義務教育到特色教育,從硬體到軟體、從傳統教育到新教育模式,進行了全方位的探索。
“益師計劃”是中國石油與北京師範大學基金會合作,依托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史家教育集團等優質資源,着力提升教師隊伍素質,促進教育公平向縱深發展的項目。近年來,“益師計劃”已累計在7省14市(縣、區)教育訓練教育工作者2萬多人次。
由于本地缺乏合适的工作機會,江西省橫峰縣姚家鄉琯山村的村民樊菊蘭曾一度與丈夫遠赴浙江務工,家中隻留下老人和孩子。2016年,中國石油在她的家鄉開展“媽媽返鄉就業”公益項目,在當地投資建設苗木種植合作社。“在合作社有了穩定的工作以後,可以留在家中照顧老人孩子,再也不用一顆心兩邊牽挂了。”就業撐起家中“半邊天”的樊菊蘭說。截至目前,該項目已幫助200多名外出打工婦女實作在家門口就業。
近年來,中國石油與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等合作教育訓練基層幹部9000人。先後與中國扶貧基金會、中國慈善聯合會、中國扶貧開發協會等機構和學院合作,開設現代農業、電子商務、鄉村旅遊、合作社經濟管理等教育訓練班,累計培養脫貧緻富帶頭人、專業技術人員超過12萬人次。
開展汽修、電工、月嫂、養殖等技能教育訓練,教育訓練4萬多人次……
啟智育能,方能為希望插上翅膀。作為一項着眼長期、面向未來的基礎工作,中國石油将在智力幫扶上長抓不懈,圍繞基層幹部能力建設、勞動技能提升、創新創業經營管理等重點領域持續發力,全面提升幫扶地人才緻富能力。
郭芸芸 王子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楊久棟 姚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