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大湾仔的夜》第二季预定,大湾区哥哥IP背后是什么?

作者:深度文娱

离开“大湾仔的夜”大排档那一晚,大湾区哥哥们沿着门前大路渐渐走远成了五个背影……然后五个背影就突然站住回头,猛地跳起来定格留下四个大字“未完待续”。这波反转让观众大笑不止,许多弹幕和评论也表示:“好像那些老港片的结尾。”

《大湾仔的夜》第二季预定,大湾区哥哥IP背后是什么?

陈小春、张智霖、谢天华、梁汉文、林晓峰这五位香港艺人组成的大湾区哥哥,绝对是2021年最让人惊喜的组合。他们在东山口开起这家名为“大湾仔的夜”的大排档,浓浓的港味风情加上哥哥们奇妙的化学反应,让观众直呼“看他们几个聊天吹水我都能看上几十期”。

基于观众的喜爱和受众群体的持续增长,五位哥哥与《大湾仔的夜》已成为有着地域、情怀、人文等多重内涵的IP 品牌,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当下,大湾区哥哥们所代表的人情味、生活味,正在成为观众的一种向往,并带动了对于第二季的广泛期待。

《大湾仔的夜》第二季预定,大湾区哥哥IP背后是什么?

大排档的“镬气”,温暖人情与人心

“大湾仔的夜”大排档运营的最后一天,主题定为“街坊之夜”,答谢东山口的邻居们一个多月来的包容和理解。

近30位邻居们成为这天的食客,他们在入座后快速破冰,聊起了彼此的生活和东山口的日常,上菜比较慢的一桌三人直接被邀请热情拼桌;因为是抽“盲盒”定菜单,大家还会互相换菜尝尝不一样的口味。这似乎成为大湾区哥哥们开大排档初衷的一种回应,选择大排档这种记忆里最有烟火气的餐饮文化,不但是对旧日香港味道的情怀,更想把人情味带给观众。

《大湾仔的夜》第二季预定,大湾区哥哥IP背后是什么?

许多人喜欢《大湾仔的夜》的原因也在于此,从各种菜品主打家乡风味的命题,到大排档营造的带有复古风情又极具地域标签的氛围感,再到几位哥哥彼此熟稔相知多年的情谊,人情味得以成为一种菜、地、人的完整的概念和形象的集中输出,在一个个主题之夜里从概念转化为鲜活的回忆。

“菜”,食物成为一种充分凝聚了记忆和幸福感的口味感知。当确定了大排档这一形式之后,几位哥哥都有回忆里忘不了的味道,希望还原出来与食客们共享。陈小春成了煲汤界“汤王”,每天一款汤给食客们“鲜”体验;谢天华一开始就拿出了“大招”避风塘炒蟹,是“港式味道”的代表菜;为了招待中学生们,陈小春炖了大家小时候最爱的咖喱鱼蛋;“碟头饭之夜”,更成为情怀满满的港味召唤。

《大湾仔的夜》第二季预定,大湾区哥哥IP背后是什么?

“地”,桌椅的式样到亮晶晶的霓虹灯牌只是大排档的型,几位哥哥更想找到大排档的“神”。从一开始他们去找资深的餐饮从业者去聊什么是大排档,到抽出时间专门坐下与客人们聊天成为惯例,以及每天必备的一道金曲“甜点”,大湾仔们用食物和对食客们的耐心打造了一处人情味满满的归处。

《大湾仔的夜》第二季预定,大湾区哥哥IP背后是什么?

“人”,不但五位老友彼此之间的轻松相处让观众们大呼“舒服”,在这间大排档也可以找寻到往日人与人之间的温度。几位90年代来广东打拼的创业女性,会和张智霖说起为生活打拼的筚路蓝缕;奔波终日的打工者,会聊聊回家乡还是留在大城市的迷茫;在相亲局邂逅的陌生男女,会在一个微笑里心照不宣,最后一期已经在一起的他们还给节目发来了感谢的Vlog。来来往往的食客呈现着烟火人间,化为《狮子山下》里一句“人生自有欢喜,无惧更无畏”。

《大湾仔的夜》第二季预定,大湾区哥哥IP背后是什么?
《大湾仔的夜》第二季预定,大湾区哥哥IP背后是什么?

小小大排档,镬气暖人心。极具烟火气和地域文化的《大湾仔的夜》,从亮相开始就成为大湾区媒体的狂欢,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南方日报、羊城晚报、文汇报、深圳晚报等机构和微博香港、新浪澳门、广州日报等在微博端以#听大湾仔讲大湾区故事#话题发布联名海报,共同为大湾区打call。超级联动的背后,《大湾仔的夜》以一种浓厚的地域风味,打通了大湾区文化的情感、记忆和认同。

《大湾仔的夜》第二季预定,大湾区哥哥IP背后是什么?

充满人情味的情境更打通了不同地域受众的共情。应采儿和袁咏仪两位嫂子被与温拿五虎合称“七虎”让人哭笑不得,但厨房门口遇到的一个轻吻,忙碌中送上一瓶水,夫妻之间的爱与依赖自然会让懂得爱的人共情,并以一种认同和渴望产生代入感。类似的动人桥段,在《大湾仔的夜》里还有很多。

《大湾仔的夜》第二季预定,大湾区哥哥IP背后是什么?

当一位船长邀请哥哥们去海上玩,大湾仔们满心以为可以看到久违的维港夜景,却最终被告知无法成行,虽然他们也表示了理解,但那是整个节目期间为数不多的伤感场面。那一刻,何人不起故园情。

《大湾仔的夜》第二季预定,大湾区哥哥IP背后是什么?

港星回潮热的原因,《大湾仔的夜》最懂

有多少人是因为金曲“甜点”一期不落地追《大湾仔的夜》?从《狮子山下》《一生何求》等经典,到《分分钟喜欢你》《每天爱你多一点》的深情缱隽,每次都能引来一片“发原声碟”的弹幕刷屏。

《大湾仔的夜》第二季预定,大湾区哥哥IP背后是什么?

近年来,港风文化和港星热度提升成为一种“文艺复兴”。单纯以“情怀”解读其在大众语境下的这种风潮显然不够,在《大湾仔的夜》里,能看到大湾仔哥哥们作为港星的人格魅力。

性格迥异的他们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谢天华作为大排档的可靠主厨责任感满满,被全哥解放出厨房居然下意识地会不放心;林晓峰作为“卫生部长”吐槽自己天天刷碗,但每天最后一个离开的也是他;张智霖思路清晰且社交能力点满;梁汉文性格开朗爱搞怪,自告奋勇扛起采购任务;陈小春眼冒“金”星爱数钱,社恐的他也能克服障碍坐下来陪客人聊天。

《大湾仔的夜》第二季预定,大湾区哥哥IP背后是什么?

这些不同之外,不难看到他们的共性。

一是他们身上有香港市民文化的生活味,更接地气也更没有包袱,让观众更有认同感、亲切感,所以聊天也能让大家看得津津有味。他们会大聊在情感关系里习惯主动或被动,张智霖甚至会主动说起去澳洲找初恋的经历,几位兄弟想起靓靓都为他捏一把冷汗;业务会都开成了吐槽大会,陈小春说几人鞋有味道,林晓峰反过来说陈小春讲梦话数钱,这是独属于老友的百无禁忌。

《大湾仔的夜》第二季预定,大湾区哥哥IP背后是什么?

老友更是“最佳损友”。不但兄弟之间嬉笑打闹,搞出了“射龟”这种令人喷饭的固定项目;与其他老友相处他们还会“一致对外”,发现经营亏损后把两位嫂子和温拿五虎坑来当股东,全哥这位师傅被“绑架”做店长,但背后是彼此熟稔的情感和依赖。他们天然消除了作为明星带来的距离感,带来普通人有熟悉感和认同感的温情。

《大湾仔的夜》第二季预定,大湾区哥哥IP背后是什么?

二是在生活味背后,港人“狮子山下”的奋斗精神在几位哥哥身上体现。最初几位哥哥里只有谢天华会做菜,对定价更是全无概念,但他们并没有把整档节目当做游戏。虽然各个喊着“今天休息”“收工一条龙”,从他们到附近餐厅取经、学做菜的态度,到希望任达华、全哥等让大排档更专业,哥哥们全力以赴的专业态度,让他们不但可敬而且可爱。

《大湾仔的夜》第二季预定,大湾区哥哥IP背后是什么?

到了“街坊之夜”,大湾仔们已经能有条不紊地安排30人的饭菜,从每次点灶都是一次冒险,到每个人都有多道拿手菜,兄弟玩笑打闹背后是从未懈怠的成长。由此观众或许会理解为什么这些港星可以有长达几十年的职业生命,不但有为理想拼搏的态度,更从未磨灭普通人的闪光底色。这种复合体验,成为受众们为节目上头的原因。

同根同源大湾区,时代导向下的情感纽带

从《披荆斩棘的哥哥》到《大湾仔的夜》,大湾仔们成为大湾区一种感性层面的形象建设与传递,让大湾区建设的发展获得了破圈的影响力。

2016年,国务院正式发文要求广州、深圳携手港澳,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而在《大湾仔的夜》里,以家乡风味为媒介,观众看到了大湾区作为经济体之外在文化、记忆和情感上的同根同源,在共同发展进程中的情感纽带。

食物作为一种生活基础要素,天然具有地域文化的代表性。第八期的“大湾区美食分享会”,正是一次以美食分享文化与记忆的城市文化集体亮相,比如澳门的葡国鸡凝聚着一段文化融合的生活过往,肇庆的裹蒸粽带着浓浓的乡情家味,哥哥们的避风塘炒蟹、豉油王炒面则是市井港味的代表菜。美食为媒,口味留情,每一道菜都有故事,每一种文化也都彼此深度认同,大湾区由此汇聚为一张烟火气弥漫的餐桌。

《大湾仔的夜》第二季预定,大湾区哥哥IP背后是什么?

在《大湾仔的夜》里,我们也能看到大湾区发展的更多侧面。比如有两位社区工作者来到这里用餐,他们是抗疫工作的关键力量,有着年轻一代对社会的责任感,也因为忙碌的工作抱有对家人的歉疚;还有广州培正中学受邀就餐的“港澳班”同学们,家长从香港和澳门地区来广州发展,就有政策专门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成为当下大湾区解决大家切身问题的一个切面。

《大湾仔的夜》第二季预定,大湾区哥哥IP背后是什么?

季末结算之后,大湾仔们决定把营业额凑整,捐助给由政府资助、为老年人谋福利的“长者食堂”,那里为老人提供了优惠的三餐,还有各种丰富的文化活动,是大湾区的惠民政策,也是大湾区敬老尊老文化的呈现。而大湾仔们从打造人情味到奉献人情味,也让节目越来越有温度。

《大湾仔的夜》第二季预定,大湾区哥哥IP背后是什么?

《大湾仔的夜》IP由此获得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的加持,通过展现同根同源的大湾区精神,以综艺内容展示大湾区发展的情感和人文底色。

以五位哥哥为IP形象,以时代发展为价值内核,以生活况味为包装,《大湾仔的夜》是可以一直做下去的。随着第一季收官,网友们不但纷纷催更,更化身列文虎克在节目细节里发现将制作第二季的蛛丝马迹。或许下一季哥哥们会回到香港,又或许会在深圳寻找更多打拼者的经历,期待他们走进新的城市,讲述新的故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