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北京这所高校,师生、校友齐上阵助力冬奥!

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惊艳了全世界。看得见的精彩背后,其实凝结了包括视效创意、印刷装帧在内的无数鲜为人知的细节付出。

在北京,有一所高校,以罕见的老师、学生、校友“全链条、齐上阵”的方式助力冬奥会,在一个个默默无闻的点位上,留下了“学术+实干”的生动实践。

北京印刷学院,作为本届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委会开闭幕式工作部授权的创意基地,先后组建了视效创意设计小组、数字水墨动画小组、图案设计制作小组组成的开幕式视效团队,由开幕式视效总监、该校校友王志鸥领衔,在导演团队的指导下,完成了开幕式“冰雪五环”升起、“立春”、“致敬人民”、仪式前表演“一起向未来”、运动员入场5个重要环节的视效创意设计,制作统筹任务,实现了数字赋能的美学创新表达。

发挥“传承弘扬印刷文明,创新发展出版文化”的传统优势,北京印刷学院还承担完成了开幕式手册设计与装帧、冬奥会五大场馆形象景观设计与搭建、城市志愿者标识系统设计等视觉呈现项目,用中国创意设计弘扬奥林匹克精神,讲述北京冬奥故事。

水墨动画呈现中国风

北京这所高校,师生、校友齐上阵助力冬奥!

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冰雪五环”环节中,一组充满“中国风”的水墨动画展示了冬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历程,助托冰雕似的冰雪五环在鸟巢缓缓升起。

据水墨动画团队负责人、北京印刷学院教授高妍玫介绍,在测试了近千张纸质效果和绘制了近三万帧数字动画之后,第七版中国风的人形设计效果被最终敲定。

去年年底,在距离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还有84天之际,北京印刷学院的数字水墨动画创新设计团队接到了一项重要任务:为冬奥会开幕式的“冰雪五环”升起设计水墨动画效果。

如何使原有运动人形的科技化设计与中国水墨画风格相得益彰,成为该团队要克服的难题。

北京这所高校,师生、校友齐上阵助力冬奥!

还是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中寻找答案。

团队尝试结合毛笔宣纸手绘和数字水墨笔刷两种艺术创作形式,先对历届冬奥会运动项目的人形进行手绘,并通过数字拍摄的方式进行完整记录,经过艺术化渲染成动画效果。

整个过程运用“观象取意”的方法,把握人形运动的轨迹,彰显人物的生命律动和体育精神,通过加强对书法行书、草书的运笔、连笔、枯笔、顿笔等,强化从纸质到数字的触感转化,在动画人形的科技感中体现中国风的水墨动画艺术。

北京这所高校,师生、校友齐上阵助力冬奥!

数字艺术诠释文化自信

开幕式上,倒计时开始前三十分钟的“一起向未来”数字展演环节,巨大的地屏上以地面冰雕效果一直滚动出现的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来源于视效团队图案组创作的数十套中国传统图案,通过高科技手段与崭新的创意方式映入观众眼帘。将巨型的立体冰雕与奥运五环出现之前的冰立方形成了视觉上的呼应,构成了古与今的对话。高科技的手段和浪漫的艺术表现相结合,也交融了中国文化的传统与未来。

北京这所高校,师生、校友齐上阵助力冬奥!

运动员入场式环节的设计创意是开启“吉祥之门”,将最诚挚的祝福献予全世界;打开“世界之窗”,展示中国的壮丽河山。

开幕式视效创意设计小组的师生团队通过长达数月的调研,确定了以中国传统纹样为蓝本的窗框、门框设计方案。

为更好体现大国自信、文化底蕴、美好祝福等优秀文化基因,视效统筹青年教师刘毅、杨洁带领团队成员通过大量的资料搜集,上百张的草图制作,设计专家的多轮评审,最后确定了30多套详细方案,汲取中国东南西北各地传统纹样,以祥云纹、回纹、方胜纹、如意纹、冰裂纹、梅花纹、宝相花纹、卷草纹等设计元素,通过打散重构、融合冰雪元素进行再设计,打造了出自传统又独具现代气息的中国图形设计新语境。

在开幕式“立春”环节和“致敬人民”环节,主创团队增强视效影像与演员表演互动的现实效果,最终呈现了一幅“天、地、人”共生共荣的精美画卷和向全世界人民致敬的最美画卷。

“蝴蝶装”走心装帧细节

《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手册》是向现场观众和国际贵宾展现开幕式内容与流程的重要媒介,也是完美呈现奥运礼仪与中国风范的核心载体。该手册由北京印刷学院教授夏小奇团队设计,并由该校校友文化集团印制。

北京这所高校,师生、校友齐上阵助力冬奥!

团队在手册整体设计理念中突出“冬日暖阳”这一创意主题,在冰雪蓝的色彩基调上,融入暖色的阳光,旨在让来自全世界冰雪运动员在竞赛中感受到一种温暖和看到共克时艰、战胜疫情的希望,以及“一起向未来”的美好祝福。

在整体设计风格上,简洁明快的现代设计风格同中国传统艺术的“尚简之风”相融合,营造出空灵意境与虚实绰约之美,既诉说了北京“双奥之城”过去与未来的城市风采,又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创新文化的气象万千。

北京这所高校,师生、校友齐上阵助力冬奥!

节目册的精美图案大多为跨页设计,为了不破坏画面的完整性,又不在对开页面中央留下装订线,节目册采用了中国古籍装帧的经典手法——蝴蝶装。

三折页节目单采用高科技与高水平的印制技术与工艺标准,既保留了中国书卷气的页面柔韧性,纸张又要足够硬挺,能满足严寒气候条件观众戴着手套翻阅的舒适性,页与页对裱时刷胶的用量、胶点之间的间距是经过反复试验才确定下来的。为保证质量,每一本的制作流程都包含大量手工操作。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董城 通讯员 邹韵婕)

来源: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董城 通讯员 邹韵婕

图片:北京印刷学院、新京报客户端

责编:张永群

编辑:吴亚琦 邢妍妍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