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深思熟虑,刘秀终于想出一条妙计。他马上给冯异回信:“李轶诡计多端,心思难测,多加谨慎。坚守各自的阵地不可轻举妄动。”这封信却结果了李轶的性命。
经过昆阳之战,刘秀不断攻城略地,这时候传来一个坏消息:哥哥刘縯被更始帝刘玄所杀,李轶就是参与者之一。
此时的刘秀势单力薄,只能把悲痛深深埋藏在心底。为了打消更始帝的猜忌,他急忙赶回宛城向更始帝谢罪,并且表示兄长犯上,自己也有过失之处。不但没有为哥哥服丧,也不跟哥哥的部将私下接触,“饮食言笑如平常”。
刘秀的这番操作反而让更始帝觉得有些过意不去,更始帝处死刘縯是因为他不服皇威,气焰太盛,并无大的过失。更始帝见刘秀如此谦恭,便封刘秀为破虏大将军、武信侯。
封侯之后,刘秀和女神阴丽华成婚,也圆了自己多年的梦想,过上了低调的生活。
可是,刘秀心里清楚,忍辱负重并非长久之计,如果一直在更始帝手下做事,说不定自己也会步哥哥的后尘。于是刘秀便准备找机会自立门户,摆脱刘玄的控制。
冯异给刘秀出主意,结交左丞相曹竟和他的儿子尚书曹诩,在曹氏父子的斡旋之下,更始帝派刘秀招抚河北。
河北之行对刘秀来说,简直就是“打破玉笼飞彩凤,顿开金锁走蛟龙”。可是更始帝只给了刘秀一根棒子——节杖,没有一兵一卒。
刘秀的河北本儿,装备全靠爆,兵马全靠送。河北豪杰纷纷投奔昆阳英雄刘秀,自带兵马和粮草,还有美女郭圣通,主角光环照耀四方。刷了一个本,刘秀收获带甲百万、裂土千里,也有了争夺天下的资本。
与刘玄决裂后,刘秀率兵向长安进军。而洛阳是通往长安的军事重地,刘玄派李轶前往镇守,以阻挡刘秀大军西进之势。
冯异就给李轶写了一封劝降信,李轶看完信后,内心极为矛盾。李轶已经意识到刘玄成不了大事,早就有意脱离,但是他曾参与杀害刘秀长兄的行动,故此不敢轻易归顺刘秀,担心刘秀容不下他。
于是,李轶就给冯异回信,信中说:“今天你我都镇守着军事要地,地位举足轻重。若你我能同心同德,那我还会有什么顾虑呢?请将我的意思转达给萧王(即刘秀),我愿意为他尽微薄之力。”
冯异看到这封言辞委婉的信后,很快就明白,李轶这是在暗示自己,让自己保证他归顺后的生命安全及高官厚禄。
冯异心思缜密,并没有直接上报刘秀。一边给李轶回信表示劝勉和安慰,同时出兵攻打洛阳周围各县,看李轶是否发兵救援,以试探他是否真的有诚意。而李轶果然信守承诺,不与冯异交战。
冯异经过一番试探后,见李轶的确言行一致,这才把事情的经过报告给刘秀,并递上李轶的信,劝刘秀不计前嫌,接受李轶的归顺。
刘秀和李轶结交比较早,当初他们一起起兵。刘縯、刘秀兄弟因为力量过小,就与绿林军联合,当时绿林军势力非常大,李轶就抛弃了一同起兵的情谊,开始拼命讨好朱鲔等绿林军将领。
即便不计较杀兄之仇,但是刘秀认为李轶是个反复无常的人,今天他能背叛刘玄投靠自己,明天他也能背叛自己归顺他人,这种人留着始终是定时炸弹。
但是,如果现在将他拒之门外,和他打起来的话,自己损失也很大,对战局的发展又十分不利。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刘秀终于想出一条借刀杀人的妙计。他在给冯异的回信中,对是否接受李轶归顺的问题避而不谈,而是提醒冯异:“李轶此人诡计多端,心思深沉难测,一般人难以看明白。大家还是各自坚守阵地,防止李轶耍花招。”
然后,刘秀故意泄露李轶打算归降的消息,并且派人暗中大肆传播,众人对此议论纷纷。
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不久,这条消息传到大司马朱鲔的耳朵里,他发现李轶有了二心,就派人把李轶暗杀了。
这样一来,洛阳驻军群龙无首,军心涣散,许多人纷纷投靠刘秀,局势也发生了逆转。
刘秀一番操作,借敌人之手杀了李轶,既为哥哥报了仇,又避免落下杀害降将的坏名声。
刘秀这样做,是报仇的心思多一点儿,还是对李轶不信任多一点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