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明朝一起悬案,叔叔想谋杀侄子,马伯庸由此写出了《两京十五日》

马伯庸是当代的著名作家,他最广为人知的两部作品,分别是已经拍成电影的《古董局中局》,和拍成了电视剧的《长安十二时辰》,但其实他在这两部成名作之前,就已经有了《风起陇西》这样的神作。

明朝一起悬案,叔叔想谋杀侄子,马伯庸由此写出了《两京十五日》

前些年,他根据明史中的一句话,又出了一本神作,这本书叫《两京十五日》,他在这本书里,主要讲的是,明成祖朱棣的孙子,如何摆脱自己叔叔朱高煦的截杀的故事。

那么朱高煦为什么要截杀自己的亲侄子呢?

原来朱高煦是朱棣的次子,本来以他的家庭地位,他不应该有太多的想法。但是,他爹朱棣先是抢了自己侄子建文帝的皇位,而自己在父亲篡夺皇位的战役中,又立了不少的战功,而自己的哥哥,也就是朱元璋为朱棣立的世子朱高炽,又是个体胖多病的人,所以朱棣曾暗示他有可能会继承世子之位。

朱高煦一看他爹的例子在前,自己又有优势,而且亲爹也给了暗示,如果自己不努力,那实在是有点说不过去,于是他就一心想好事。

明朝一起悬案,叔叔想谋杀侄子,马伯庸由此写出了《两京十五日》

不过朱棣虽然有这方面的想法,但是他为了大局着想(他自己没按套路出牌,如果他再让次子替代长子,那么皇权容易乱套),最终还是没有改立朱高煦为太子。因此在朱棣匆忙去世之后,朱高炽这个太子就顺利继承了皇位。

如果换成一般人,一看自己已经失了先机,那么就应该夹着尾巴去做富贵闲人了。但是朱高煦不知道是性格比较执拗,还是他爹朱棣的经历对他影响太深,他竟然死心不改,在朱高炽坐上龙椅之后,他还想试试看。

朱高炽这个人的真实性格我们不好确定,但是从他在史书中的表现来看,他要么是个伪装大师,要么他就是个心地纯良之人。如果换个人,一看自己的弟弟还敢觊觎自己的皇位,可能直接就“血滴子”伺候了,但是人家朱高炽一不打二不骂,而是通过不断的给好处的方式,来“软化”自己的弟弟。

明朝一起悬案,叔叔想谋杀侄子,马伯庸由此写出了《两京十五日》

不知道是朱高炽的“糖衣炮弹”真的有用,还是朱高炽在位的时间太短(不到一年),总之,在朱高炽还活着的时候,朱高煦虽然没闲着,但是也没有折腾出太大的动静来。但是朱高炽一死,他就开始坐不住了。

不过当年真正促使他动手谋杀侄子的原因,除了他本人的野心之外,这里面其实还有他爹朱棣和他哥朱高炽的原因。

众所周知,朱棣在抢了他侄子建文帝的“金饭碗”之后,曾把大明原来的都城从南京迁往北京。而朱棣迁都的原因,也并非只有“天子守国门”这么简单。当年朱元璋定都南京之后,也曾感觉南京不利于全国统筹,因此也想迁都,他当时立的太子朱标,就是因为外出考察国都选址,才染病去世的。

明朝一起悬案,叔叔想谋杀侄子,马伯庸由此写出了《两京十五日》

也就是说,大明从朱元璋开始,就有过迁都的想法,但是一直没能成行。不过朱棣迁都北京的原因,也并不是只因为这是“刚需”,这里面或多多少的,也有一定的“安慰作用”,因为他的皇位得得不正,他为了震慑群臣,还曾大开杀戒,在这种情况之下,他在南京应该是睡不踏实的。

但是等到他儿子朱高炽当了皇帝之后,就发现北京其实不太适合作为都城。这主要是因为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北京太靠北了,北方的游牧部落一个不小心,就能让皇帝被动“天子守国门”。如果皇帝是朱棣那样的狠角色,那么这一条无所谓,因为你不来惹他,他还想御驾亲征打你呢。但是摊上像朱高炽这样的主子,自然是想找个安逸点的地方当皇帝。

明朝一起悬案,叔叔想谋杀侄子,马伯庸由此写出了《两京十五日》

第二,北京离粮食的主产区不近进,离江南的富庶之地太远,因此粮食等物资的运输是个麻烦事。众所周知,古代的运输条件十分不方便,如果没有水网加持,那么物资的运输费用,可能会占据了物资的绝大部分成本。

第三,大明的建国之地在南京,当时有很多大臣已经把家安在了江南,你让人家放着江南水乡不去,反而跑去北方吃沙子,你想人家愿不愿意。

因此朱高炽当了不到一年的皇帝,就想搬回自己长大的地方——南京。(也有人说,朱高炽之所以想回南京,是因为他本来是在南京长大,而他当时的身体又不大好,适应不了北方的气候,所以想去暖和点的地方)

明朝一起悬案,叔叔想谋杀侄子,马伯庸由此写出了《两京十五日》

迁都这种事,是国之大事,所以朱高炽特意安排太子朱瞻基亲自去,然而朱瞻基还没有忙活完,那边朱高炽就不行了,因此朱瞻基得到信以后,赶紧从南京往北京赶。朱高煦知道了这件事以后,立刻就派人截杀自己的侄子,但是不知道朱瞻基怎么操作的,竟然逃过了叔叔的这次截杀。

而马伯庸就根据这件事的前因后果,“推断”出了当时的实际过程,对于这段悬案感兴趣的,不妨去看看他的《两京十五日》。

解开悬案的谜团 ¥54 购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