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教师团队获评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作者:上观新闻

日前,教育部公布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认定结果,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教师团队名列其中。他们在心脏的方寸之地,用创新破解着生命的密码;在课堂的三尺讲台,用言传身教培育后起之秀。

【多次实现业界首次】

1999年,团队带头人葛均波怀着一颗赤诚之心,辞去德国Essen大学血管内超声室主任的工作,回到中山医院心内科任职。近年来,在他带领下,团队以临床实际问题为着眼点,以国家卫生领域的重大需求为目标,以缺血性心脏病为重点攻关方向,持续取得一系列突破。

葛均波首次提出血管内超声诊断易损斑块的定量指标,已成为动脉粥样斑块性质识别的重要标志;首次发现心肌桥特异性超声学诊断指标“半月现象”和“指尖现象”,使心肌桥的检出率由冠脉造影的0.5∼2.5%提高到95%以上,并获得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团队研发的国际首个可降解涂层新型冠脉支架,显著减少了传统支架的血栓发生率,该新型支架已在全国超过900家医疗机构获得应用,出口十余个国家,成为中国国产创新走出去的成功案例。研发成功大陆首个完全可降解冠脉支架“Xinsorb”,是大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支架在国际上发出的最强音。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教师团队获评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图为团队导师葛均波院士

在技术创新方面,葛均波也率领团队成员多次实现业界首次:2005年,国际首创“逆向导引钢丝技术及其捕获技术”;2010年,实施国内首例经皮主动脉瓣置入术;2012年,应用MitraClip完成国内首例经皮二尖瓣成型术;2013年,实施国内首例经皮肺动脉瓣植入术;2014年,完成国内首例经皮左心耳封堵术;2015年,完成世界首例深低温冷冻消融去肾动脉交感神经术;2018年,完成世界首例经心尖二尖瓣夹合术;2021年,完成国内首例机器人辅助下冠状动脉介入术……

独行快、众行远,2015年,葛均波还与团队牵头成立了全国首个以医生为主体的创新团体——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目前该创新孵化平台已成为目前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医生创新平台之一。

【要从患者的角度出发】

葛均波也把坚持创新的理念传递给自己的学生,他非常注重原创性,经常告诫学生,“出去讲课,尽量讲我们原创性的东西,用我们自己的资料,要带着临床实践中的科学问题开展基础和临床研究,国外的一些研究结论要批判地接受”。

“医本仁术,德乃医本。”这是葛均波在教授学生时常说的一句话。虽然身兼数职,事务繁杂,葛均波仍然每月都会在导管室亲自给前来学习的研究生们手把手示范冠脉介入手术的基础操作,并耐心讲解手术思路和要点。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葛均波都会一一详细解答。

葛均波十分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新冠疫情发生后,他在写给全体学生的一封信中说道,“在这次战役中,没有旁观者!”他身体力行,先后报名参加第二批和第三批援鄂医疗队。虽未获批准,但他在后方快速反应并主持制定疫情防控形势下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流程和防护策略,号召学生们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和特殊医疗器械的研发,还利用网络会议等多种线上途径宣讲解读。疫情防控期间,葛均波自己带头,组织中山医院130多名心内科医生,免费远程问诊,给患者诊治提供方便。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教师团队获评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在教授学生时,葛均波时常强调和患者家属谈话沟通,要从患者的角度出发,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和病变血管的状况,选择最有利于患者的治疗方案和手术器械。

【不仅仅在学术领域影响着学生】

在学生眼中,葛均波就像是一个团队的“大家长”。只要他想得到的,大家需要的,他都像对待自己的事情一样去处理。过年过节的时候,葛均波会到病房和实验室看望值班的学生和医护人员,大年初一将学生请到家里聚餐。

“越是近距离接触,越是能够感受到葛老师至真至诚的性格特质彰显的光彩。”有学生如是评价葛均波。他时常告诫学生,不要有太多的功利心。对于一些地方盲目追求手术量的现象,他对学生说:“手术不在多,在精,别人做不了的你能做,这是真本事,别人做五例,你做十例,这是工作量。”他还反复叮嘱学生,科学研究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因为所谓的“高影响因子”牺牲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真实性。在文章投稿之前,学生要向整个研究团队承诺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树立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信念。

在葛均波看来,如今,老师不仅仅在学术领域影响着学生,还从道德品质等方面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如同葛均波导师陈灏珠院士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样,如今,他也努力将师道传承延续。

为了积极推进国家医学人才队伍建设,葛均波作为主编,组织并带领包括团队成员在内的众多国内医学专家,编写了第八版和第九版《内科学》教材。团队中绝大多数成员均身兼教师和医生双重身份。作为教师,团队全体成员教学管理经验丰富,平均每人每年为在校本科生及研究生授课1-2门。作为导师,团队着力提升学生医学技能,同时培养科研思维,强调科研诚信。团队以严谨的学术学风、融洽的导学关系、积极向上的朋辈氛围、全方位的发展格局,获评2021年度复旦大学十佳“三好”研究生导学团队。

栏目主编:黄海华 文字编辑:黄海华 题图来源:复旦大学

内图由复旦大学提供      

来源:作者:黄海华 张欣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