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来不及休整,寒冬跳河救人的驻村干部又投入到乡村一线

作者:极目新闻

极目新闻记者 黄志刚

视频剪辑 黄志刚

视频加载中...

连日来,吴理科跳河救人的英雄壮举经极目新闻报道后,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大家被他的救人壮举感动时,更称赞其精神之高贵。

来不及休整,寒冬跳河救人的驻村干部又投入到乡村一线

石首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专程慰问吴理科。(极目新闻记者 黄志刚 摄)

“我们被你这种奋不顾身,英勇救人的壮举感动,为你点赞。”2月9日,石首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专程派代表赶往横沟市镇挖口子村,向跳入冰冷河水中勇救落水老人的吴理科表达慰问。

来不及休整,寒冬跳河救人的驻村干部又投入到乡村一线

石首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向吴理科送上慰问金。(极目新闻记者 黄志刚 摄)

“吴理科同志跳河救人的壮举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他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2月10日,石首市横沟市镇挖口子村召开党员大会,村支部书记杨拥军号召全村党员群众对标先进,将吴理科的救人精神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动力。

“吴理科舍己救人的英雄行为是应急人的骄傲。”2月10日,石首市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吴波号召该局干部职工向吴理科学习,将身边的正能量汇集到干事创业的大潮中。目前,该局还将吴理科救人的先进事迹材料逐级上报,为救人英雄争取荣誉。

……

极目新闻记者也采访了吴理科的战友、同事和驻村村民,大家眼中的吴理科,始终永葆着军人本色和优良作风,专业到地方后,遇事敢冲锋。下沉基层到一线后,密切联系群众,为民办实事。

受“抗洪精神”感召,投身军营献身使命

“为吴理科的英勇壮举点赞,他也为部队赢得了荣誉。”2月10日,吴理科曾服役的南部战区某部连队教导员在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时称,连日来,通过新闻报道看到了吴理科的英勇事迹,连队正在组织官兵学习他的救人精神。

该教导员还称赞,吴理科退伍不褪色,转业后扎根岗位一线,始终牢记军人本色,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时毅然挺身而出,展现了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

今年39岁的吴理科,曾在南部战区某部队服役16年,在部队期间也始终争先进、讲奉献、敢担当。

1998年,还在读初三的吴理科,家乡石首遭遇长江特大洪水威胁。危急时刻,人民子弟兵和广大干部群众挺身而出,用血肉之躯为群众筑起了抗洪大堤。

人民子弟兵与洪水搏斗的一幕幕英雄画面,深深镌刻在吴理科的心中。“当时有个村庄的圩堤出现溃口,解放军战士直接手拉手,构筑‘人墙’阻挡洪水。”吴理科说,当时内心很受震撼,便在心中埋下了参军入伍的种子。

2002年12月,受伟大“抗洪精神”的感召,吴理科高中后就选择当兵。刚进部队的吴理科,新兵连生活让他备受打击,高强度的严格训练让他身心经受巨大考验。

新兵连结束后,吴理科被安排到部队的司机班,参与后勤保障工作。作为一支战略部队,吴理科和战友们深知后勤保障工作的重要性。以至于参军服役的16年间,他仅仅回家探亲5次。“他有保家卫国的重任,我们从不埋怨他。”吴理科的父亲吴正明说,每年的团年宴,家人都为他准备了碗筷和座位,但始终没等来儿子的团聚。

吴理科原连队的教导员称,在司机班期间,吴理科自己动手,带领五六名战士充当施工队,为连队建设篮球场。入党后,他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在执行艰巨任务时始终冲锋在第一线。

在部队服役期间,吴理科曾连续5年被评为优秀班长,荣立三等功1次,还被原42集团军授予“红旗车驾驶员”荣誉称号。

退伍不褪色,勇挑工作重难点

2019年4月,吴理科转业回家,被石首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安置到石首市应急管理局工作。从军人转变到机关工作人员,身份转变,吴理科肩上的责任和担子并没有转变。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当时,石首市应急管理局的60多名职工,大多数都因返乡过年,被封控在外地,仅有20多名工作人员在局机关参与疫情防控工作,还多为女性。

作为应急救援的主体责任单位,该局立即发动党员干部下沉一线,参与卡点值守、小区封控和物资保供等工作。

“夜间卡点值守,谁去?”“我参加。”

“隔离点外围环境消杀,谁去?”“我参加。”

“楚源花园小区保供,谁去?”“我参加。”

微信群中不断弹出的急难险重任务,吴理科总是带头报名参加。“我是党员,我先上!”吴理科常说,在部队时时刻刻争当先进,转业到地方也不能给军人身份抹黑。

吴理科的同事刘伟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当时的楚源花园小区因发现确诊病例,先前参与防疫的下沉单位,不少志愿者不敢参加防控值守。得知情况后,吴理科和同为退役军人的同事谭纪佳主动请战。

为了照顾女同事,吴理科和谭纪佳商量,夜间的卡点值守全部由他们承担。白天忙保供和环境消杀,晚上轮流熬夜守卡点,这样的超负荷运转,吴理科和谭纪佳坚守了70多天。

2020年8月,长江中游地区遭遇严重汛情。作为防汛应急救援的牵头单位,身为综合协调股副股长的吴理科再次发扬军人作风,扛起责任连续奋战。

每天实时监测水情信息并及时上报,针对汛情特点随时协调防汛指挥部成员单位……防汛的每一项工作,吴理科都必须快速响应和落实。

夜间,他还要和同事一起上堤,巡查值班值守情况,通常是巡查至凌晨4点,然后回指挥部打盹,天亮后继续上班值守。

同事们都称他是“铁人”,遇到急难险重任务能扛住。吴理科常说,打败仗是军人的耻辱,退伍了也不能给军人抹黑。

扎根乡村一线,带领村民发展产业致富

“这个事情我只找吴书记。”2月9日,极目新闻记者在横沟市镇挖口子村党群服务中心看到,60岁村民姚翠娥点名道姓,要找驻村第一书记吴理科帮忙解决难题。

来不及休整,寒冬跳河救人的驻村干部又投入到乡村一线

吴理科和挖口子村工作人员一起商量工作事务。(极目新闻记者 黄志刚 摄)

姚翠娥的外公是烈士,爱人是残疾人,儿子患有精神类疾病。具备一定劳动能力的姚翠娥儿子可以享受两年的村公益性岗位帮扶,能够获取一部分补助。但按照政策规定,两年期满,姚翠娥儿子的公益性岗位将要被调整。

在党的脱贫攻坚政策帮扶下,姚翠娥一家如期脱贫摘帽,生活逐渐步入正轨。取消儿子的公益性岗位,让姚翠娥一家觉得陡增压力。姚翠娥为此急得止不住流眼泪,要找吴理科帮忙。

来不及腾出时间让伤口得到休养,吴理科便忙着处理村里的大小事。“您家的情况我们肯定要管,我们一起来想办法,不让您家掉队。”拉着姚翠娥的手,吴理科耐心地给老人做思想工作,并告诉老人,政策规定不能违反,但可以帮助申请别的帮扶政策。

来不及休整,寒冬跳河救人的驻村干部又投入到乡村一线

吴理科的驻村工作笔记。(极目新闻记者 黄志刚 摄)

吴理科以心交心的解答让姚翠娥悬着的心有了着落。跟村民群众打交道,他也始终不忘军民鱼水情的传统,“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更要为群众的事多操心。”

去年8月3日,吴理科作为石首市应急管理局派驻到横沟市镇挖口子村的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和第一书记,他发动全村群众,发展村级集体产业,带领村民巩固脱贫成果,致富奔小康。

目前,在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通力协作下,挖口子村已经引进了3个产业发展项目,其中,1500亩的“农光互补”光伏产业项目已经并网发电,总投资额达到3.8亿元;投资1.5亿元兴建的饲料加工厂也已投产运营。

来不及休整,寒冬跳河救人的驻村干部又投入到乡村一线

挖口子村的光伏项目已经并网发电。(极目新闻记者 黄志刚 摄)

还有一个占地600亩的西兰花种植项目也完成了各项配套设施建设,今年将迎来采收。该项目预计全年带动12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户均增收1万余元。

“要让不断落地的产业发展项目,帮村民将腰包鼓起来。”吴理科说,今年,他将带领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一道,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帮助解决村民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为挖口子村争取更多产业发展项目,让外出务工的1200多位村民回乡创业、就业。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