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狙击手》:聚焦每一个狙击战士的战争片

作者:齐鲁壹点
《狙击手》:聚焦每一个狙击战士的战争片

就战争电影而言,抗美援朝战争的题材是有很多挖掘而拍摄的地方的。长津湖系列就是以宏观的战争叙事而展开的。但另外的一种微观的、局部的视角,也同样会让我们拍案叫绝的。

这里就谈到了张艺谋最近在春节档上映的《狙击手》了,笔者似乎在还沉浸在他导演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尤其在画龙点睛式的在雪花中心点燃主火炬火种的方式。而赢得超高口碑后,或许是乘着冬奥会的春风,使得这部同样是张艺谋的电影也同样赢得了超高口碑的。从营销方面是有一定关系的,但归根到底还是电影的品质本身就好的,被世人赞誉自然是情理之中。

该部片子,第一个亮点就是由张艺谋以及女儿张末执导的,片子几乎除了张译、林博洋,其余如陈永胜、章宇、刘奕铁、黄炎、王梓屹、陈铭杨、王乃训、程泓鑫都几乎是素人出演,这一方面自然是提携新人,另外一方面也是使得片子可以去明星脸谱化的刻板,从而更好地区展现历史战争片的艺术魅力。

该片的背景设定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讲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狙击手张大弓枪法过人。美军倾尽全力欲将之消灭。面对敌人布下的天罗地网,张大弓临危不惧,同敌人展开周旋,最终扭转战局,成功击败对手。该片以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冷枪冷炮运动”为背景,通过一段中国志愿军狙击小队与美军狙击队之间的殊死对决,展现了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艰难取胜的英勇故事和可歌可泣的奉献精神。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何为冷枪冷炮运动,该运动又称作冷枪冷炮战,是1952年-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对联合国军发起的高密度、低强度的小规模袭击和狙击战斗。这样的狙击战的运动给予联合国军重大杀伤,是为后来的抗美援朝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的,而张艺谋的机智就从以小见大,以点概面的艺术手法,以“一叶知秋”的东方美学理念将这个战争故事局部地发生在一场大雪、一个望远镜、两个山头,十来个狙击手,十几杆枪的狙击故事。

在这微观下的局部狙击战役中,张艺谋如何通过不同的视觉、不同的特写的、聚焦的方式和去展现抗美援朝的伟大意义,以及狙击手战队的英勇和智慧抗争的,从而体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无畏和保家卫国的抗争精神的呢?那就是具体张艺谋以借扎实的剧本与紧凑的节奏,在敌我双方以班组小队为单位的冷枪拉锯中,通过战术去体现这一点的。

这里细节的战术就精准地体现每一个战士都在战斗中发挥到了重要的作用。如在战术方面,美军采用了“围点打援”,我军在狙击战里则采用了“引蛇出洞”和“赶鸭子上架”战术应对。最后我们可以看到大永和美军狙击小队最后一个狙击手约翰对决的时候,还是用了“后发制人”的战术,破解了对方的“瞒天过海”。这样颇为有孙子兵法的战术设计就将这种微观的战争叙事展现的非常丰盈和立体,以及有着非常冷静的戏剧效果。

就是这样,在张艺谋的战争片艺术观,他不是那种我弱敌人强,但最终我胜的简单的模式,而是如在这部片子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克制地没有过分夸大志愿军的英勇,也没有过分贬低美军的无能,而是体现一种棋逢对手的对决,这样带来的胜利更为有电影戏剧的那种心悦诚服的说服力。

除了在战术安排上,影片做到了非常的精细,在整场战斗里,对敌我双方的每一个战士,都做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聚焦。是的,聚焦每一个狙击战士的战争片,是展现每个战士不可或缺的作用,也是展现了一种有血有肉的人性光辉面。我们知道电影应该重在情节和人物刻画,以上战术就是体现了情节,而在人物刻画上,在张艺谋的镜头下是聚焦了血肉丰满的五班的战士,如就塑造见了太多战士牺牲而几乎从来不笑的班长刘文武,心心念念要给儿子取一个好名字的胖墩,身受重伤却仍旧心系情报的情报员亮亮,“爱哭”的大永等等。

张艺谋除了从战术。人物战士的塑造去深刻地展现了局部或者微观下的狙击故事,他还根据历史的真实情节,而将不少关于史实的细节的拍摄融入其中,显得非常有真实感和追念感。如战士们怀抱脚蹬枪,是为了保暖,能把枪栓顺利拉开,也还原可以雪代酒的碗的情节。志愿军的军服的帽子去掉帽徽以后都有一个痕迹存在,还有就是“白色布条”是可以将枪支缠绕起来,既可以起到伪装作用,也可以更让狙击手在冷环境中舒服狙击。还有就是在志愿者中川人较多,他们其中的代表胖墩为了不让战队失温,而采取唱《川江号子》来唤醒的方式自然也是写实的摄录。值得一提是,张艺谋在真实雪景拍摄这一出时候已经动容了,因为演员为了持续“歌唱”而失声,这就是艺术融合战争现实的感染力的最大诠释,也是演员的敬业体现。

还值得一提是对美军的刻画也是十分客观的,如就情节中有美军在换子弹匣时候会敲击头盔。这行里出现的一个士兵换子弹的画面,士兵在拿出弹匣的时候,会把弹匣在自己的头盔上敲几下,这其实是一个战斗技巧,可以理顺弹匣的子弹,避免在实战的时候供弹出现故障。张艺谋就是这样以小见大,细腻的刻画使得这一样的局部战争片让看到除了振奋人心之余还有着一种耐人寻味。还有那些隐喻,如此片中出现的最为突出的隐喻镜头,那就是那个弱小儿童就是代表朝鲜的弱小的象征,他夹在中美之间,被中国保护和信任,被美国引诱和欺骗。还有刘文武说的那句”把你们从家乡带出来,却不能把你们带回去。”这是寄托了导演关于战争中战友情加上的家乡情的无法抒发,也是隐喻出战争的残酷。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有名的狙击手有二,一个是在32天内以436发子弹击毙214名敌人的张桃芳,一个是用206发子弹击毙203名敌人的邹习祥。而张艺谋的《狙击手》既做到基于真实历史为原型,也在真实的雪景的拍摄中,敬业和真实地让观众可以回忆了张桃芳、邹习祥的英勇故事,也是能让我看了才一个狙击五班战队与敌军精英狙击小队殊死对决,运用灵活机动的作战智慧“以战术”的英勇故事。而关于真雪拍摄,则可以还原战场的冰冷和残酷,也让演员快速入戏,进而让观众进入更真实地进入战场之中。无论是真雪、枪械、五班狙击手的战术,还是道具等,电影里都做到了细致的还原。可谓体现了张艺谋一向有之的“一叶知秋”的东方美学理念。

正如张艺谋自己而言:再宏大的战争叙事也是有无数的鲜活的个体故事构成,创作要聚焦在战场上个人的命运、个人的蜕变、个人的成长方方面面。我们拍电影就是拍故事、写人物,跟着人物走也是拍电影的一个基本规律。他在《狙击手》就做到了以小见大,聚焦个体的战争,拍出了聚焦每一个狙击战士的战争片,去从另外一个以小见大的角度去讴歌志愿军的英勇抗争精神。

此外,张艺谋说“要坚持我们的文化特色,用电影艺术讲好中国故事。”。从冬奥会到《狙击手》,张艺谋所呈现的“一叶知秋”的东方中国美学理念,以冰雪为载体就是十分尽善尽美美地彰显了中华文化底蕴。所谓“冷枪挑苍穹,风雪迎归人。”这是一部非常好的以电影艺术化的手法去纪念那段战争历史的好电影。

或许你会对片子中那些百发百中的子弹发射的特效有微言,认为这些子弹的慢镜头是一种审美疲劳,但窃以为这是一种狙击战争片所需要的呈现效果。因为这部电影比较客观的解读是传承狙击手的革命精神。另外就是张艺谋那种“一叶知秋”的东方中国美学理念的电影价值观,使得这部电影《狙击手》是呈现了一种对个体的尊重,对个体的关注和细腻的历史还原式的纪念是十分令人感动,体现的是为了抗美援朝战争中每一个无名英雄著书立传的故事。

《狙击手》:聚焦每一个狙击战士的战争片

《花城里的语行者》,思衣谷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20年3月出版 思衣谷:作家,自由撰稿人,现居广州。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