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冀州的人才很多都投靠了袁绍,公孙瓒为此深为担忧,见赵云前来归附自己,公孙瓒嘲笑赵云道:“我听说冀州那边的人士,都愿意去投

作者:张承道国学

冀州的人才很多都投靠了袁绍,公孙瓒为此深为担忧,见赵云前来归附自己,公孙瓒嘲笑赵云道:“我听说冀州那边的人士,都愿意去投奔袁绍,你怎么就偏偏来我这里了,难道这是迷途知返了?”

赵云知道公孙瓒的心酸,要换别人肯定得恭维一番,可赵云是个君子,不愿曲意逢迎,便很实在地回答公孙瓒道:“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未知孰是孰非,唯从仁政所在,故来归明将军!”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现在谁好谁坏,我只是追随有德之人,所以才来跟你处处看。从这话可以看出,赵云素有家国情怀,希望可以找到德才兼备之人,一起还天下一个太平。

此时的刘备刚好也在公孙瓒的公司上班,刘备厚重,赵云正直,两人由此得以相知相爱。只是公孙瓒一介武夫,残暴好杀,骄奢淫逸,并不是一个可以诚心依靠的人主,刘备知道赵云迟早是要离开的。

这天刘备听说赵云因为大哥去世了,向公孙瓒请了假期,准备回家治丧。刘备料想赵云这是准备一去不复返了。于是连忙跑去送别赵云。

临别之时,刘备眼里充满着不舍,不知赵云此去,是否还能回到自己身边,赵云自然也明白刘备的心思,于是握着刘备的手,意味深长地说道:“终不背德也!”

很多人看三国志,会以为赵云说的这个“德”,指的是刘备的字玄德,其实这是误解其意了。赵云说的这个“德”是指道德的“德”,其中的意思就是想告诉刘备,我赵云一生都不会离德而行,只要你坚守正道,做个有德之君,我们一定还会并肩战斗的。

“终不背德”这句话,可以说是赵云一生的座右铭,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当他放眼天下,发现只有刘备最有仁厚风度时,便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刘备身边,开始了一生的忠心跟随。

有些人老在讨论刘备为什么没有重用赵云,又或者说替赵云感到委屈,好像蜀汉五虎上将中,就属赵云官小,其实说这些话的人,都是不懂赵云这句话的人,也不了解刘备对赵云的认可是有多么深刻。

对于赵云来说,他是可以做到:“苟有利于国家,则可生死与共”的人,如果可以有利于天下,赵云可以不计个人得失,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其胸怀之广大,是远非其他三国将领可以比拟的。

对于这样一个遵从儒家圣训的人来说,名利、财富和权位,从来都不会是赵云追求的目标,所以后世那些替他感到委屈的观众,对赵云的情感是好的。

但却真的是不了解赵云,对于赵云来说,只要对国家有利,对团队有利,刘备安排他做任何事情,他都是心甘情愿的,根本就不存在委屈之情。

如果赵云地下有知,看到这么些后人,老在给他打抱不平,心中也只能是苦笑和孤独了,世人大多欣赏的是他的勇猛,真正走进他心灵的则寥寥无几。

至于刘备,当然是极为欣赏赵云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赵云才是刘备用得最放心的将领,因为赵云不但武力超群,而且德智兼备,交给他任务几乎都是最为艰难的,而赵云也从来没有让刘备失望过。

比如两人重逢于袁绍帐下时,刘备让赵云偷偷招募士兵,组建自己的团队。赵云接到命令后,在袁绍眼皮子底下,组建了一支上千人的队伍。

自始至终,袁绍都不知道这支部队的存在,赵云做事的周密和机警程度可见一般,这要是换作张飞或关羽来执行,肯定是做不到如此程度的。

刘备在新野被曹操打得大败溃逃时,赵云为救阿斗和甘夫人,跟大部队离散了。在赵云没回来之前,有人对刘备说,赵云恐怕已经往北归降曹操了。

刘备当场拿刀指着这个人,坚定说道:“子龙不弃我而走也!”赵云是不可能离开我的,说完不久,赵云便带着阿斗回到了军营。

刘备为何这么坚信赵云不会叛逃,是因为他知道赵云是“终不背德”的,刘备对赵云德行的认可是自然而然,无以复加的。

很显然,对于这么一个才干、品德和性情都如此优秀的赵云,刘备是不可能不重用的,经常把赵云留在身边任事,本身就是对赵云最大的肯定和信任,其他任何人都替代不了。

所以这也是为何当刘备去东吴会见孙权时,身边带的是赵云,因为赵云的智勇皆堪护卫之用,遇到事情其文武皆可独当一面。

而当孙权妹妹在家骄横跋扈时,刘备又让赵云来做管家,因为只有赵云,除了带兵打仗,还能妥善处理家务,保证家人的安全。刘备的五虎上将中能够做到家国两用的人,恐怕也只有赵云了。

赵云武艺超群,仁义爱国,德才兼备,一生唯善是举,终不背德,当为一代国士,儒雅之将。刘备修德以待赵云,感其忠诚,尽其才能,引之为心腹近臣,两人相知始终如一,亦不失为一代君臣佳话。

冀州的人才很多都投靠了袁绍,公孙瓒为此深为担忧,见赵云前来归附自己,公孙瓒嘲笑赵云道:“我听说冀州那边的人士,都愿意去投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