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有一天,一个老和尚携小和尚外出游方,途遇一条河,见一女子想过河,却又不敢过。于是,老和尚主动背着女子过了河,然后把女子放

作者:书女读书

有一天,一个老和尚携小和尚外出游方,途遇一条河,见一女子想过河,却又不敢过。于是,老和尚主动背着女子过了河,然后把女子放下,与小和尚继续赶路。

小和尚不禁嘀咕:师父怎么了?怎么敢背女子过河,一路走一路想,最后还是忍不住说:“师父,你犯了戒,怎么背了女人了?”

老和尚叹道:“我早已放下,你却还不放下!”

所谓君子坦荡荡,是君子心胸开阔,气定神闲。而小人长戚戚,则是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古往今来,乐观开朗,接人待物一片赤诚之人,无人不爱。

在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中,苏东坡到徐州上任三个月不到,因地方属于亲山近水之地,又闹洪涝,作为地方县令,一边为保住城池,亲自下水抢救物资,一边为稳住人心,几十天不回家过夜。

同时,为了尽快结束这场人与自然的战争,他不顾生命安危,赤脚踩着泥泞跑到军营求助。因军营受命于朝廷指挥,地方官兵被苏东坡的忠于职守打动,欣然同意接受并肩作战。

在官兵百姓的齐心协力下,奋战了四十多天之后,终于把洪水赶走,老百姓欢欣鼓舞,大家在庆祝胜利,苏东坡却想着要防范于未然,要建堤坝,以彻底解决洪涝灾害问题,于是向朝廷请示。

在苏东坡的努力下,徐州城外多了一条稳定的木坝,还多了一座高一百尺的建筑,名叫“黄楼”,此名也给予了苏东坡对地方的祝福,“黄”在五行中属土,与水相克,意为防水。

苏东坡在地方任官深得人心,不只是亲自为民办实事,还对百姓一视同仁,甚至囚犯也不例外,在他看来,囚犯也是普通百姓,生老病死理应受到为官者的人道救助。

在那个年代,像苏东坡这样的太守非常难得,囚犯家属对他感激涕零,城内百姓也坚定地拥趸他。

但,物极必反。

当他的名气传至皇宫,那些心怀叵测之人,早被苏东坡“碎碎念”的文章扰得心烦,早想找机会弹劾他。

在苏东坡再次上任湖州时,苏东坡在谢恩奏章上的言词,被别有用心之人从鸡蛋里挑了骨头,说他在有意藐视朝廷,就此,要拿他进京审问。

那些当权派在火速准备“重案小组”时,苏东坡还与家人在山水间闲聊。

当苏东坡知道这个噩耗时,知道此次进京凶多吉少,看着一家老小梨花带雨的,他没有惊慌,依旧使出乐天派的性子,当场给家人编了个故事,直到夫人破涕为笑,才挥挥衣袖放心离去。

苏东坡被捕,关进皇家监狱,历经四十多天的审问,当权派想置他于死罪,但他有才有能,一身正气,什么都不怕。

当权派拿着苏东坡之前写的诗词,责问他是不是对朝廷政权有不满,某句诗词确实暗有所指,苏东坡都承认。

阴差阳错,让苏东坡误以为自己大难临头了,随即给弟弟子由写了两封诀别信。诗词措辞悲惨,内容情真意切,子由看后痛哭流涕。皇帝看了这封感天地泣鬼神的信,直接就给苏东坡的案子判得轻了些。

皇帝本来就不想置苏东坡于死罪,每次苏东坡在地方写出一首诗词来,只要传到皇宫,皇帝都要对着满朝文武赞赏一番。这偏偏给图谋不轨之徒视作了眼中钉,处处挑他的刺,陷害他于不利。

但,真金不怕火炼,人正不怕影子歪。

在仁宗皇帝在世时,看完苏氏两兄弟的考卷,赞不绝口,还说给自己的后代物色好了两位爱臣。仁宗皇后对苏东坡也称赞有加,在临终前还告诫神宗皇帝说:“苏东坡遭难,完全是小人在和他作对,不要冤枉好人。”

一天夜里,突然有个人走进监狱来,一句话也不说,往地上扔下一个小箱子作枕头,躺上就睡了。苏东坡以为是进来一个囚犯,什么也不管,泰然自若地又打着鼾声大睡了。

原来皇帝是派了一个太监到监狱里去观察苏东坡,太监回奏皇帝说苏东坡睡得沉稳,很安静。再次证明,苏东坡做人做事问心无愧。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从古至今,慈母育儿,总是要求孩儿要做个顶天立地,敢作敢当的好孩儿。

于人于己都大有好处,胸怀不堵不塞,舒坦,也是成大事者之光明大道。

有人在事业前途上失意,就耐不住寂寞,看别人走歪门邪道成事来得快,如若效仿,一步错将步步错。

不管是在仕途,还是与人相处,走正确的路,和正气的人相处,路才不会走歪,人才不会被带坏,永保赤子之心,正气凛然,令人敬畏。

有一天,一个老和尚携小和尚外出游方,途遇一条河,见一女子想过河,却又不敢过。于是,老和尚主动背着女子过了河,然后把女子放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