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两次斩获“茅盾文学奖”,她是一位不该被遗忘的文坛前辈

作者:风车读书

今年春节前夕,1月21日,一位85岁的老妇人,在美国病故。

她在国内文坛,曾创下一个至今无人可比的奇迹:

两部长篇小说,两次斩获“茅盾文学奖”。

她叫张洁,自称是一条“流浪的老狗”,在精神世界中流浪,在不同的文化中游走。

同时,像忠犬一样,默默守望着一些可贵的价值理念。

她是一位不该被遗忘的文坛前辈,其很多作品,都值得一读再读。

两次斩获“茅盾文学奖”,她是一位不该被遗忘的文坛前辈

01

理工学霸,志在文学

1937年,张洁出生在辽宁抚顺,幼年丧父,从母姓张。

上学时,她各科都很优秀,数理化尤其突出,在全班女生中堪称异类。

1956年,张洁考入北京人民大学的计划统计系。

这是一门非常硬核的理工科,主要课程都是数据分析。

这些科目,把很多同学搞得苦不堪言,但张洁却能轻松得高分。

学习之余,张洁特别喜欢阅读文学名著,特别是外国小说。

两次斩获“茅盾文学奖”,她是一位不该被遗忘的文坛前辈

多年以后,张洁的老同学回忆道:

大学时期的张洁,兴趣爱好广泛,曾加入校园合唱队,参加北京院校之间的文艺演出,并在新年晚会时,演唱东北民歌,唱得很有韵味。

毕业后,张洁被分配到第一机械工业部,日常的主要内容,是数学模型,加机械制造。

在“突出政治”的非常年代,张洁在纯理工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工作多年,远离人与人之间的恶斗,业余时间读书、思考。

改革开放之初,张洁开始了文学创作,她最初的作品,主要是短篇小说。

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森林里来的孩子》。

两次斩获“茅盾文学奖”,她是一位不该被遗忘的文坛前辈

《森林里来的孩子》,讲述了一个伐木工人的孩子,孙长宁,和他的老师梁启明,在文革前后的种种遭遇。

林区少年孙长宁,有音乐天赋,却没有学习的机会。

文革期间,梁启明被下放到林区,成了孙长宁的启蒙恩师。

他不但教孙长宁各种知识,还教育他做个正直的人,不要把音乐才华当做追逐名利的工具。

文革结束后,梁启明病故,孙长宁考上了音乐学院,将梁启明的音乐之梦传递下去。

这篇小说不仅批判了文革时代的荒诞,更着力描绘了人间的真善美。

这篇作品,让张洁获得了1978年短篇小说优秀奖,从此登上文坛。

两次斩获“茅盾文学奖”,她是一位不该被遗忘的文坛前辈

02

茅盾文学奖的“破纪录者”

进入80年代,张洁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其中,《沉重的翅膀》和《无字》。分别在1984年和2005年,获得第二届与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迄今为止,两度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张洁是文坛的唯一。

创作于1980年代初的《沉重的翅膀》,讲述的,是工业改革的阵痛。

两次斩获“茅盾文学奖”,她是一位不该被遗忘的文坛前辈

本书以重工业部正部部长间围绕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展开的一场“鏖战”为主线,自上而下地表现该部,以及下属的曙光汽车制造厂乃至基层班组,从大锅饭到现代企业化的全面改革。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力主改革的重工业部副部长郑子云、曙光汽车制造厂厂长陈咏明等“弄潮儿”形象。

同时,也借助一些“保守派”之口,从多个角度,道出了改革的艰辛。

两次斩获“茅盾文学奖”,她是一位不该被遗忘的文坛前辈

此书出版后,不但备受各界好评,和受到了有关领导的重视。

该作品被誉为改革时代的鲜明印记。

它不仅在1984年获得茅盾文学奖,而且在2018年,入选“改革开放四十年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之一。

荣誉加身的张洁,在此之后笔耕不辍,进入新世纪后,她完成了另一部力作《无字》。

两次斩获“茅盾文学奖”,她是一位不该被遗忘的文坛前辈

这篇小说,以女作家吴为的人生经历为主线,进述了她和家族里几代女性的婚姻故事。

一张古画,一个又一个看似毫无关联的偶遇,串联起这幅画卷在人间的颠沛流离;

一代又一代的收藏者,相互间有着不清不楚、千丝万缕的联系。

谁也不知道这幅古画缘自一段凄美而惨烈的爱情,然而,凡与之有瓜葛者,大都命途多舛。

两次斩获“茅盾文学奖”,她是一位不该被遗忘的文坛前辈

张洁在这些故事中,通过凡人小事反映社会,并且有着非常广阔的时代背景,从中折射出社会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各色人物的与世浮沉、坎坷人生。

此书被文学评论界誉为“展现了中国近百年间的社会风貌,对二十世纪的中国进行了独特的记录与审视,写出了一个说不尽的时代”。

2005年,《无字》荣获茅盾文学奖,张洁也由此成为国内文坛最高奖项的“双得主”。

这个记录,一直保持至今,其他任何作家,都没有如此殊荣。

两次斩获“茅盾文学奖”,她是一位不该被遗忘的文坛前辈

03

流浪,是作家的宿命

张洁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流浪者”。

2013年,76岁的她,出版了散文集《流浪的老狗》。

两次斩获“茅盾文学奖”,她是一位不该被遗忘的文坛前辈

这是张洁的旅行随笔,不仅介绍了世界很多地方的风土人情,更着重阐述了她自己的“流浪哲学”。

张洁除了写作,另一个持续多年的爱好,是独自游走在世界各地的大街小巷,一路拍摄,用相机和文字记录了一个个让人心动的瞬间,随心而动,有感而发。

她最钟爱的地方,大多是其他旅游者很少涉足的小镇。

“我就是一条流浪的老狗,有人问我更喜欢家乡还是其他的什么地方,我的回答是:我最喜欢流浪。”

“包括我的写作,也是一场没有止境的流浪。从短篇到长篇,以及各种不同题材,我这些年来,一直都在尝试。”

“作为一个像野狗一样的流浪者,我不在意其他人的眼光,喜欢或者不喜欢我,于我都无所增减,云淡风轻。一条耄耋之年的流浪狗,不需要浮名,温饱之外的利益也是累赘。”

“流浪的最大惬意是谁也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谁,自然也就没有看我不顺的人,和我不愿意掺和的事,实在是大大的自在。”

两次斩获“茅盾文学奖”,她是一位不该被遗忘的文坛前辈

张洁在“流浪旅行”中,从不肯住高级酒店,对年轻人钟爱的旅行社,也尽量避开,因为太吵闹会影响睡眠。

她曾在国外一家小旅店,遇到一个普普通通的俄罗斯女人,与之攀谈时,惊异地得知,这个女人的曾祖父,居然经常出入屠格涅夫的文学沙龙。

那几天里,张洁和那个俄罗斯女人,用英语畅谈世界各国的经典文学,彼此相见恨晚。

这样的奇遇,在旅途中,比比皆是。

张洁活到了85岁高龄,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她依然四处流浪,并且笔耕不辍。

张洁的其他作品,主要还包括长篇小说《知在》,随笔集《祖母绿》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