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同是奥运冠军,有人红到发紫,有人杳无音讯

作者:风车读书

冬奥会,想必你也在关注吧。

问你个问题:

今年奥运会,已经产生了好几十块金牌,这些冠军,从姓名到长相,你能记住几个?

2月5日傍晚,中国队获得短道速滑混合团体接力大赛金牌,这是中国在本次冬奥会获得的首金。

同是奥运冠军,有人红到发紫,有人杳无音讯

武大靖、任子威、范可新、曲春雨、张雨婷等五名队员,在领奖台上,热泪盈眶。

其中年龄最大的武大靖,此前参加过两次冬奥会,均有奖牌斩获。

在四年前的平昌冬奥会上,他是男子500米速滑冠军,也是中国代表队在那次冬奥会,唯一的金牌得主。

然而,当这位“老将”再次走上领奖台,很多观众都对他并不熟悉。

也许这一次,在短暂的欢呼之后,他和他的队友们,也会再次从大多数人的记忆中,匆匆淡出……

这是绝大多数健儿的共同命运:即使达到了顶级水平,也难免一直默默无闻;即使摘金夺银,领奖台的高光时刻也会转瞬即逝,很快便复归平凡。

不过,也有极少数幸运儿,集万众瞩目于一身,仿佛自带光环,堪比明星。

例如日本花滑名将羽生结弦,和中国滑雪女将谷爱凌。

同是奥运冠军,有人红到发紫,有人杳无音讯

大家都是顶级选手,乃至冠军,为何关注度的差别那么大?

这不禁令人想到一本书:英国社会学者理查·戴尔的《明星》。

书中主要谈的是影视圈,但很多道理,在当今的体育界,也同样成立。

同是奥运冠军,有人红到发紫,有人杳无音讯

“流量明星通吃”

《明星》一书首版于1979年,此后几十年里不断再版,新版本与时俱进,加入了很多的新内容。

“在影视圈,能够成为明星的,注定是海量艺人中的极少数。明星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其形象,和各种花边新闻,都很容易成为‘流量平台’,并且具有鲜明的广告效应,能够轻而易举地变现、吸金。”

“论才艺,明星未必是最出色的。至少,在明星之外,还有众多同样优秀的艺人。”

“甚至可以说,极少数成为明星者,抢占了众多艺人的几乎全部资源——‘通吃’公众关注度,‘垄断’由此带来的种种效益。”

同是奥运冠军,有人红到发紫,有人杳无音讯

——这些话语,放在当今的体育界,也同样恰如其分。

昔日的体育界,大家看的,是谁能够“更高、更快、更强”,优胜者通常会得到最高的礼赞、和最多的关注。

而如今,则越来越是另一个样子、另一套“玩法”。

冬奥会前夕,男足负于越南、女足亚洲杯夺冠,让不少人为之愤愤不平。

同是奥运冠军,有人红到发紫,有人杳无音讯

有人说,长期以来,男足被大家关注,那些知名的男足选手,往往都接了很多广告,挣钱挣得手软,而女足队员,则普遍未能进入公众视野,鲜为人知——这究竟凭什么?

然而,男足虽然一直被大家吐槽,但各种赛事,那些吐槽最狠的,往往一场也不肯落下;

反观女足,在夺得亚洲杯冠军之前,有多少球迷,愿意为观看其赛事而花钱买票?

同是奥运冠军,有人红到发紫,有人杳无音讯

不得不承认,男足远比女足,更有“流量明星”的特质。

不仅在中国,全世界都普遍如此:男足很热,女足冷门。

因此,女足再优秀,短暂的辉煌过后,就难免再次复归平淡,队员的名字也会被大多数人忘记;

而男足,假如有朝一日成为亚洲冠军,狂热的庆祝,和随之而来的滚滚财源,可想而知会持续很久……

即使他们这次一败涂地,他们当中的一些人,也依然会继续拥有“明星光环”。

正如书中所言:无论你对此持什么看法,都无法否认,也无法改变这个事实。

为此,我们也有必要探讨其中的“内在逻辑”。

同是奥运冠军,有人红到发紫,有人杳无音讯

体育背后的商业逻辑

无论影视圈,还是当今的体育赛场,近年来,商业色彩都越发浓厚。

从足球赛,到奥运会,很大程度上,都是商业行为,都需要遵从商业逻辑。

不同的比赛项目,并不是平等的,因为其商业价值,往往相差悬殊。

北京冬奥会,共有35个比赛项目。

其中的很多,都属于小众项目,甚至比较冷门。

同是奥运冠军,有人红到发紫,有人杳无音讯

该项目的顶级选手叫什么名字,代表哪个国家,随便找几个人问问,估计人人一头雾水。

相比之下,花样滑冰是一项备受大家喜爱的传统项目,极具观赏性。

这本身就意味着“吸睛”的特质,或曰商业价值。

早在几十年前,花样滑冰就涌现出一批备受全世界喜爱的知名选手。

前苏联时期,从冰舞冠军柳德米拉·帕霍莫娃与亚历山大·戈尔什科夫的传奇经历,被拍成电影,为大家津津乐道。

同是奥运冠军,有人红到发紫,有人杳无音讯

如今,俄罗斯女子花滑,依然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女子花滑的银银铜牌,往往是几个俄罗斯选手之间的角逐。

被网友称为“K宝”的瓦利耶娃,和“莎莎”特鲁索娃等,都具有极高的人气。

她们面容姣好,身材出众,配上各种令人惊叹的冰上舞步,整个过程堪称绝佳的艺术。

哪怕未能夺冠,她们的冰上表演,也足以令人大饱眼福。

因此,她们也是商家的宠儿,被邀请担任不少产品的形象代言人,人气不逊于娱乐圈的偶像。

而男子花滑的顶级选手,日本的羽生结弦,则堪称“明星范儿”的极致。

羽生结弦拥有少女漫画男主角的面庞,同时,在其他很多方面,都非常优秀——不仅是世界级的花滑冠军,也是早稻田大学的毕业生,入学考试没有凭借“体育加分”,完全靠自己的学霸实力。

同是奥运冠军,有人红到发紫,有人杳无音讯

他有着讨人喜欢的性格,每次谢幕都向大家鞠躬。

羽生结弦还有不少故事,被众多媒体津津乐道。

他自幼患有哮喘,家人为了让他强身健体,送他学滑冰,没想到,他居然拥有过人的天赋。

羽生结弦曾亲历2011年的3.11福岛大地震,当时他只有16岁,从仙台市一个滑冰场中惊慌逃出,冰鞋都来不及脱。

同是奥运冠军,有人红到发紫,有人杳无音讯

随后,他的一家四口,和众多灾民一起,蜗居在狭窄的避难所。

那是一段流离失所的苦日子。但他熬了过来,倍加刻苦地练习花滑,学业没有落下。

几年之后,羽生结弦登上了世界花滑的顶峰。

他的传奇,被视为福岛地震灾后重建的一个光辉象征。

同是奥运冠军,有人红到发紫,有人杳无音讯

极具观赏性的项目,和自身的一些特质,让羽生结弦成为冬奥会的“流量明星之冠”。

他的公众关注度,和由此获得的各种商业资源,在历届冬奥会的选手中,都出类拔萃。

其他众多选手,即使同样夺冠,也很难与之比肩。

这未免有些残酷,但也是无可改变的现实。

同是奥运冠军,有人红到发紫,有人杳无音讯

是“异化”,还是“福音”?

书中谈到,针对“明星现象”,一直有不少争议。

有人说,这是一种“异化”——单纯依靠才能,即使再优秀,恐怕也难以脱颖而出;因为,从大众的关注度,到媒体的流量,都为少数明星所垄断。

甚至可能是一种逆淘汰:

面容姣好、性格讨喜,或者自身有着一些特殊的经历和故事等,这些要素似乎都比才艺本身,变得更重要。

同是奥运冠军,有人红到发紫,有人杳无音讯

只要能够讨巧大众,或者由于本身的观赏性很强,哪怕只有二三流水平,也比在小众领域做到顶尖,更吃香。如此一来,谁还肯在某个不太热门的领域,埋头苦干、精益求精?

这些针对影视圈的批评,也正是当代体坛的写照。

男足哪怕一直在技艺上“裹足不前”,其赛事本身,也比女足更有观赏性——这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客观事实。

冬奥会的项目,论观赏性,花滑名列前茅,为其他大多数项目,所难以比拟。

同是奥运冠军,有人红到发紫,有人杳无音讯

难道,少数明星之外的其他体育健儿,哪怕再努力、再杰出,也“活该”坐冷板凳,即使得了金牌也乏人关注?

如此一来,赛事就沦为了商业资本和大众娱乐的狂欢,而体育精神则荡然无存。

针对于此,本书的作者一方面认为,这类批评值得重视;

但另一方面,书中也提出了不同观点:

如果没有明星,无论影视产业,还是体育赛事等,恐怕都很难得到大众的持续关注,那么,这些行业也很难持续繁荣。

尤其是,对于较为小众的影视题材或者体育赛事,唯有出现明星级的人物,才有望实现“从边缘,到中心”的突破。

谷爱凌的出现,对于自由式滑雪,至少在中国,就起到了“短期大众普及”的作用,居功至伟。

包括新兴起不久的“U型池”,也由此在国内广为人知。

在此之前,各类滑雪赛事中夺得奖牌的中国选手,层出不穷,女子短道速滑选手王濛曾勇夺四金,此外还有杨杨、武大靖等健儿的骄人战绩。

但谁也没有谷爱凌的明星效应,滑雪类赛事的公众关注度,也一直不温不火。

谷爱凌的出现,让滑雪类运动,被众多国人,从长期忽视,到纷纷关注。

同是奥运冠军,有人红到发紫,有人杳无音讯

从这个意义上讲,明星选手的出现,非但不是坏事,而且是难得的福音。

包括促使明星不断涌现的商业化机制,它和体育精神之间,有张力、有冲突,但同时,也在更大程度上,堪称让体育精神赖以植根的沃土。

但愿在更多体育项目中,从奥运赛事,到女足,都能纷纷涌现出堪比羽生结弦或者谷爱凌的明星,流量多多益善。

当然,还有那些未能成为明星的冠军们,以及所有为之付出汗水乃至血泪的赛场健儿们,也同样值得我们的喝彩和祝福!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