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兩次斬獲“茅盾文學獎”,她是一位不該被遺忘的文壇前輩

作者:風車讀書

今年春節前夕,1月21日,一位85歲的老婦人,在美國病故。

她在國内文壇,曾創下一個至今無人可比的奇迹:

兩部長篇小說,兩次斬獲“茅盾文學獎”。

她叫張潔,自稱是一條“流浪的老狗”,在精神世界中流浪,在不同的文化中遊走。

同時,像忠犬一樣,默默守望着一些可貴的價值理念。

她是一位不該被遺忘的文壇前輩,其很多作品,都值得一讀再讀。

兩次斬獲“茅盾文學獎”,她是一位不該被遺忘的文壇前輩

01

理工學霸,志在文學

1937年,張潔出生在遼甯撫順,幼年喪父,從母姓張。

上學時,她各科都很優秀,數理化尤其突出,在全班女生中堪稱異類。

1956年,張潔考入北京人民大學的計劃統計系。

這是一門非常硬核的理工科,主要課程都是資料分析。

這些科目,把很多同學搞得苦不堪言,但張潔卻能輕松得高分。

學習之餘,張潔特别喜歡閱讀文學名著,特别是外國小說。

兩次斬獲“茅盾文學獎”,她是一位不該被遺忘的文壇前輩

多年以後,張潔的老同學回憶道:

大學時期的張潔,興趣愛好廣泛,曾加入校園合唱隊,參加北京院校之間的文藝演出,并在新年晚會時,演唱東北民歌,唱得很有韻味。

畢業後,張潔被配置設定到第一機械工業部,日常的主要内容,是數學模型,加機械制造。

在“突出政治”的非常年代,張潔在純理工的崗位上,勤勤懇懇工作多年,遠離人與人之間的惡鬥,業餘時間讀書、思考。

改革開放之初,張潔開始了文學創作,她最初的作品,主要是短篇小說。

其中影響較大的,是《森林裡來的孩子》。

兩次斬獲“茅盾文學獎”,她是一位不該被遺忘的文壇前輩

《森林裡來的孩子》,講述了一個伐木勞工的孩子,孫長甯,和他的老師梁啟明,在文革前後的種種遭遇。

林區少年孫長甯,有音樂天賦,卻沒有學習的機會。

文革期間,梁啟明被下放到林區,成了孫長甯的啟蒙恩師。

他不但教孫長甯各種知識,還教育他做個正直的人,不要把音樂才華當做追逐名利的工具。

文革結束後,梁啟明病故,孫長甯考上了音樂學院,将梁啟明的音樂之夢傳遞下去。

這篇小說不僅批判了文革時代的荒誕,更着力描繪了人間的真善美。

這篇作品,讓張潔獲得了1978年短篇小說優秀獎,從此登上文壇。

兩次斬獲“茅盾文學獎”,她是一位不該被遺忘的文壇前輩

02

茅盾文學獎的“破紀錄者”

進入80年代,張潔開始創作長篇小說,其中,《沉重的翅膀》和《無字》。分别在1984年和2005年,獲得第二屆與第六屆茅盾文學獎。

迄今為止,兩度獲得茅盾文學獎的作家,張潔是文壇的唯一。

創作于1980年代初的《沉重的翅膀》,講述的,是工業改革的陣痛。

兩次斬獲“茅盾文學獎”,她是一位不該被遺忘的文壇前輩

本書以重工業部正部部長間圍繞經濟管理體制改革展開的一場“鏖戰”為主線,自上而下地表現該部,以及下屬的曙光汽車制造廠乃至基層班組,從大鍋飯到現代企業化的全面改革。

小說成功地塑造了力主改革的重工業部副部長鄭子雲、曙光汽車制造廠廠長陳詠明等“弄潮兒”形象。

同時,也借助一些“保守派”之口,從多個角度,道出了改革的艱辛。

兩次斬獲“茅盾文學獎”,她是一位不該被遺忘的文壇前輩

此書出版後,不但備受各界好評,和受到了有關上司的重視。

該作品被譽為改革時代的鮮明印記。

它不僅在1984年獲得茅盾文學獎,而且在2018年,入選“改革開放四十年最具影響力的小說”之一。

榮譽加身的張潔,在此之後筆耕不辍,進入新世紀後,她完成了另一部力作《無字》。

兩次斬獲“茅盾文學獎”,她是一位不該被遺忘的文壇前輩

這篇小說,以女作家吳為的人生經曆為主線,進述了她和家族裡幾代女性的婚姻故事。

一張古畫,一個又一個看似毫無關聯的偶遇,串聯起這幅畫卷在人間的颠沛流離;

一代又一代的收藏者,互相間有着不清不楚、千絲萬縷的聯系。

誰也不知道這幅古畫緣自一段凄美而慘烈的愛情,然而,凡與之有瓜葛者,大都命途多舛。

兩次斬獲“茅盾文學獎”,她是一位不該被遺忘的文壇前輩

張潔在這些故事中,通過凡人小事反映社會,并且有着非常廣闊的時代背景,從中折射出社會的大動蕩、大變革,和各色人物的與世浮沉、坎坷人生。

此書被文學評論界譽為“展現了中國近百年間的社會風貌,對二十世紀的中國進行了獨特的記錄與審視,寫出了一個說不盡的時代”。

2005年,《無字》榮獲茅盾文學獎,張潔也由此成為國内文壇最高獎項的“雙得主”。

這個記錄,一直保持至今,其他任何作家,都沒有如此殊榮。

兩次斬獲“茅盾文學獎”,她是一位不該被遺忘的文壇前輩

03

流浪,是作家的宿命

張潔把自己,定位為一個“流浪者”。

2013年,76歲的她,出版了散文集《流浪的老狗》。

兩次斬獲“茅盾文學獎”,她是一位不該被遺忘的文壇前輩

這是張潔的旅行随筆,不僅介紹了世界很多地方的風土人情,更着重闡述了她自己的“流浪哲學”。

張潔除了寫作,另一個持續多年的愛好,是獨自遊走在世界各地的大街小巷,一路拍攝,用相機和文字記錄了一個個讓人心動的瞬間,随心而動,有感而發。

她最鐘愛的地方,大多是其他旅遊者很少涉足的小鎮。

“我就是一條流浪的老狗,有人問我更喜歡家鄉還是其他的什麼地方,我的回答是:我最喜歡流浪。”

“包括我的寫作,也是一場沒有止境的流浪。從短篇到長篇,以及各種不同題材,我這些年來,一直都在嘗試。”

“作為一個像野狗一樣的流浪者,我不在意其他人的眼光,喜歡或者不喜歡我,于我都無所增減,雲淡風輕。一條耄耋之年的流浪狗,不需要浮名,溫飽之外的利益也是累贅。”

“流浪的最大惬意是誰也不認識我,我也不認識誰,自然也就沒有看我不順的人,和我不願意摻和的事,實在是大大的自在。”

兩次斬獲“茅盾文學獎”,她是一位不該被遺忘的文壇前輩

張潔在“流浪旅行”中,從不肯住進階酒店,對年輕人鐘愛的旅行社,也盡量避開,因為太吵鬧會影響睡眠。

她曾在國外一家小旅店,遇到一個普普通通的俄羅斯女人,與之攀談時,驚異地得知,這個女人的曾祖父,居然經常出入屠格涅夫的文學沙龍。

那幾天裡,張潔和那個俄羅斯女人,用英語暢談世界各國的經典文學,彼此相見恨晚。

這樣的奇遇,在旅途中,比比皆是。

張潔活到了85歲高齡,在生命的最後幾年,她依然四處流浪,并且筆耕不辍。

張潔的其他作品,主要還包括長篇小說《知在》,随筆集《祖母綠》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