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非虚构写作入门|蒂贝尔·吉安

非虚构写作入门|蒂贝尔·吉安

本文节选自蒂贝尔·吉安《一年通往作家路——提高写作技巧的12堂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非虚构写作入门

在我们进一步了解散文的历史、元素和结构之前,不妨先来看一下被称为非虚构作品创作的大概图谱。这个术语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被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使用,用来形容一种新型的新闻报道,比如楚门·卡波特1965年的报道《在冷血中》,琼·迪迪翁1968年的报道《向伯利恒跋涉》,以及盖·塔利斯1971年的报道《父辈的光荣》。这些作家采用了小说技巧来写新闻报道。卡波特的初衷是为《纽约客》写一个系列报道,内容是报道1959年发生在堪萨斯州的四个持枪凶手血洗克拉特家族的案子。但是当他抵达那里,约谈了他们的邻居、朋友、警察、陪审团成员,并且和两个嫌疑凶犯隔着玻璃交谈之后,他没有将这个事件写成一篇传统的新闻报道,而是呈现了一种个人经历和当中的曲折始末。

在《非虚构写作艺术》一书中,李·古特坎德描述了四种掌握这种写作类型的技巧:

1.润饰描写。

不要人为地追求精确,要加强人物性格和场景设定的戏剧化效果。

2.使用对白。

重塑你印象中的会话场景,但是不要写那些并未发生的对话。

3.加入内在的视角。

让读者通过你的眼睛亲临实境。

4.在场景中锁定目标。

场景是以行动为主的,是电影化的和三维的。它们的画面感建立在能够诱使读者进入其中的动人细节上。

以这种方式,非虚构创作作家动用了小说作家所拥有的全部写作技巧,尽可能地使故事富于感染力,但是并没有进行虚构。作为一个非虚构文学作家,你应该写你所经历的东西,而不是肆意编造。约翰·麦克菲认为,非虚构文学作家对他人和他们的读者负有一种责任:要保持诚实。你不可能重构人们的生活,你只是尽可能真实地反映你的所见所闻,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1995年,李·古特坎德创办了文学评论期刊《非虚构文学创作》,见证了这个新兴文体的活力和繁荣。1999年,迈克·斯坦伯格创办了期刊《第四种类型》,把这种文体作为第四种文体加入到——小说,诗歌,剧本——这三种已经被认可为正统的文体之中。布莱特·洛特在《第四种类型》2000年的春季号中发表的《对非虚构文学创作的定义》一文中写道,这种文体写的就是作者自身:自我成为根基,作家就是他自己的第一个探索者。但是非虚构文学创作从来不是为自我服务的;相反,它面向的是不断拓展的世界,在那里,作家需要对自己的文字负责。

非虚构写作入门|蒂贝尔·吉安

配图|《脸旁,村庄》

个人随笔具有短篇非虚构文学作品的基本形式。它不长的历史可以从16世纪晚期算起,这时蒙田开始写随笔,尝试将主客观融入一种新的散文形式中。蒙田当时住在位于多尔多涅的自家农庄中,作为一个退休律师,为了让自己忙碌起来,他开始创作随笔,描绘他身边的一切事物,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不拘泥于形式。他相信“每个人身上都负有全部的人性”,因此他的作品老幼咸宜。他在随笔中会与看不见的邻居对话。这些文章读起来感觉就像他正在对我们说话,如此直接,如此亲切。他既给了我们他自己的观点,同时又使我们感到新鲜和愉快。

转眼到了20世纪,弗吉尼亚·伍尔芙的随笔平衡了主题和风格,使二者显示了同等重要的作用。总之,“随笔自成一格,是一种最接近真实的利器。”菲利普·洛佩特将随笔中作者与读者的交流描述为“一个人说给另一个想听的人”。

我们应该怎样定义个人随笔,或者被称为非正式的、文学小品文这类东西呢?在1988年出版的《美国最佳散文选》的前言中,罗伯特·阿特万就已经说明,写手们之所以对随笔抱有持续高涨的热情,是因为这种形式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他指出了个人随笔的四个要素:笔调,形式,戏剧性和真实。

1.笔调:随笔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并且以第一人称写作。它不足以完全呈现出经历的全貌;作家必须设定他或她自己的视角。作为作家,你没必要害怕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这一点上,你可以向多丽丝·莱辛多丽丝·莱辛(英国著名女作家,被誉为继伍尔芙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2007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学习,她在《金色笔记》中写道,处理主观性问题的方法是将每个个体都视为一个微观世界,同时把个体经验升华,使人物具有普遍性。当你诚实地分享某种你的深层体验时,它就会触动读者,这样就可以使个人经验具有普世性。

2.形式:随笔处于小说和诗歌的交界地带。回忆录也属于这种情况。作家会将他的个人体验以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同时用诗歌的技巧对其加以润饰。将故事娓娓道来会使得陈述听上去不那么唐突,而富有诗意的文字则扩展了其中的深意。正是对故事和诗歌的平衡才使得随笔如此富有魅力——既灵活,能够适应任何多变的形式;又不失深刻,能够展现精彩的个人经历。

3.戏剧性:正如狄勒德曾经写道的,没有什么主题是不可涉及的。整个世界都可以作为呈现的主题——只要这个主题足够有戏剧性。随笔可不是板起面孔的以前学校里教的那种八股文。阿特万回忆说,当他有一次向学生们朗读狄勒德的一篇随笔时,学生们认为那简直不叫随笔,因为它对于随笔而言实在太富于戏剧性了。但是,个人随笔就是这样一种对于真实生活的讲述,只能说真实生活本身就充满戏剧性,而作家只是经历其中。

4.真实:随笔将真实同时留给了作者和读者。正如弗吉尼亚·伍尔夫所言,“随笔自成一格。”故事没必要为读者留下一个真相,但是随笔却不同。这就是短篇小说和随笔之间最大的差别。通常大家认为随笔是一种伪装起来的短篇小说,或者相反,短篇小说是一种伪随笔。但根本不是这样。随笔通常基于某件真实发生的事情,作者对此会有充满深意的内在解读,但并不会说透,读者必须自己去辨别。正如罗伯特·安特万在《重拾随笔》这篇文章中所说的,“随笔的价值就在于,不断翻飞的思绪。”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