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B站突发员工猝死事件!事后称再扩招1000人,工作量到底有多大?

作者:硬核Deeper
B站突发员工猝死事件!事后称再扩招1000人,工作量到底有多大?

B站审核工作人员“暮色木心”突发脑出血离世,互联网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只有一点是好的,就是信息能够第一时间知道,当然,我们不知道的事情更多。

我跟踪出“暮色木心”的最“狂野”的一个月,工作记录如下:

B站突发员工猝死事件!事后称再扩招1000人,工作量到底有多大?

他参与了21000条工作讨论。什么概念?按他一个月工作30天,一天都不休息算,每天要处理700条讨论。再按照他每天996,一天工作12小时来算,每个小时要参与近60次工作讨论,也就是平均每分钟就得参与一次。

哪怕“参与”的内容仅仅就是回复个“知道了”、“好好好”,那么,平均每天700多次,这个劳动强度也真的是太大了。我相信有很多奋斗在第一线的人会吐槽这个“700次/天”的工作回复不算什么,但现在不是比惨的时候,赚钱养家不能成为“玩命养家”,那这个所谓的家还有什么生活的味道呢?

目前,不仅仅是审核岗位工作强度大,律师们,Audit审计,金融从业者,媒体运营,程序员,平面设计、HR等等工作岗位都处在工作强度很大的状态,而加班属于常态,由于内卷和沉没成本的恶性循环,甚至让人产生了996是福报好像是有利竞争的合理说法。

B站突发员工猝死事件!事后称再扩招1000人,工作量到底有多大?

久而久之,当年轻的工作者们将忍受看作理所当然的社会常态时,企业或公司就到了吹响胜利号角的时候了,但岂不知企业家之间的团结,是大于普通人的底层互害的,企业家的每一句话都在帮助资本拥有更好的劳动大军和利益收割,但普通人所作出的回应就是用自己的生命比过那些“落后”者,再让自己成为所谓的“精英佼佼者”,但落后的人真的是懒吗?我看不见得,或许不玩命的人赚钱没有那些精英多,但可能也是大智若愚,不会选择那么极端而愚蠢的立场。

而所谓企业和公司的胜利时刻,就是在这种底层玩命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效,而人效是什么呢? 人效就是员工的劳动生产效率。人数、工资总额两个维度来衡量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尤其是人力成本是主要成本的公司,提高人效成了企业赚钱的秘密武器啊,换成人话说,就是累死驴。

B站突发员工猝死事件!事后称再扩招1000人,工作量到底有多大?

说回B站。

“暮色木心”所在的审核岗这种24小时不能停的轮岗职位,是最容易被压榨的,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儿,人效提高了,员工榨干了。员工不要命,企业就会默认你能承受,就会一直压榨。如果某个职能纷纷离职,影响运营了,企业就重视起来了,但现实就是,一个比一个拼命,不但没有离职,甚至可能还挤破头的想把别人比下去,企业和公司坐享其成,不亦乐乎。

B站突发员工猝死事件!事后称再扩招1000人,工作量到底有多大?

针对此事件,B站第一时间提出两个方案:

  1. 增加人手+1000人,以降低人均压力
  2. 加强关注员工健康,加强内容组体检

我不知道有多少经验丰富的读者,能否从这两个方案中看出端倪,两个方案都是针对内容组的,属于哪疼治哪(最省钱省力的资本家模式)。

我认为,B站事件应该再次引起社会重视,所有牺牲员工健康的加班的岗位都应该重视起来,虽然每一次出现这种情况,我们都呼吁各方重视起来,可在这娱乐至死的年代,用不了几天,吃瓜群众甚至行业本身的工作者都不去想这件事了,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B站突发员工猝死事件!事后称再扩招1000人,工作量到底有多大?

总之,我还是那句话,钱是自己的,但命更是自己的,人生的日子还长,对于打工人来说,处在长期加班的环境,要尽早逃离。如果暂时不能逃离,公司提供年度体检,一定要去!公司没有体检就自己安排体检。

一个打工者的离世对于企业仅仅是一次公关危机,而对于家庭则是真正的痛苦的开始。

老实说,现在就是在走过去欧美国家走过的路,也算符合历史规律了,但有些人想得太美好,觉得中国可以跳过历史过程,显然不现实。

因为企业家比我们更聪明,一将功成万骨枯,你真的以为只是古代的问题吗?我知道通过一篇文章也劝不了多少人,除去灵活就业者的外围统计,全国税后收入过万的人只有3%,庞大占据着97%的打工人群在这个物质追求过高的风气之下,来自家庭、女友、包括自身的攀比心让太多的人已经失去了自我。

最后我想说,当企业和公司把猝死仅仅看作是意外时,错误反而会成为大厂之间不可言喻的暗地骄傲,个中涵义,自己慢慢去悟吧,我有一个愿望,不奢望世界和平,只期待生存重新回归到生活的本质上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