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半个月前,我经历了大学期间竞争最激烈的考试——广东工业大学研究生复试。我的初试成绩在第一志愿中排名第22,与来自很多名校

半个月前,我经历了大学期间竞争最激烈的考试——广东工业大学研究生复试。我的初试成绩在第一志愿中排名第22,与来自很多名校高分的学生同场竞争,尽管对自己的分数心怀忐忑,但是我还是做了充分的准备,迎难而上。我的本科专业是机械电子工程,双学位是工商管理,我深知自己不适合纯机械类的专业发展,而且我对管理学比较感兴趣,所以选择了一个面向制造业生产运作信息化管理及物流供应链管理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作为研究方向。这是我第一专业和双学位专业的结合,也正是我感兴趣的方向。在这个方向的15名教授中我选择了一名资历最高、项目最多的陈庆新教授作为我的理想导师,复试之前我便和导师取得了联系,并将自己的大学经历和学术研究过程与他进行了交流。同时,另一位在中国内地有很高知名度、来自香港大学的黄国全教授的专业领域同样很吸引我,我也与他进行了短暂的接触,并把自己在大学中完成的大学生涯发展路径图送给了他。

在双向选择导师会那天,导师们提到频率最多的词汇便是“计划”和“实施”。和共同参与面试的同学们相比,这两个词对我而言并不陌生。大学期间让我受益最深或许就是按照职业生涯规划方法来规划和管理自己的学习生活。经过3轮紧张的面试,我的理想导师陈庆新教授和香港大学的黄国全教授同时把“绣球”抛给了我。35选3的双向选择中我被选中了,那一刻除了内心深深的喜悦,就是对大学生活的感恩。正是大学生活中所有刻骨铭心的经历让我学会理性地思考问题,懂得把握机会,展示最好的自我。厚积而薄发,4年的磨炼在这一个多小时的双向选择会中得到了最全面的释放,为我赢得了这一份难得的幸运——我职业生涯规划书中所设定的一个目标实现了。有人说我真像一个会算命的人,每一步都走得这样精准,其实不然,我不是会算命,只是似乎渐渐感受到了命运的节拍。

2007年,我怀揣梦想走进内蒙古工业大学,可是现实中的大学带来的除了新鲜还有迷惘,考大学的目标实现了,但真正进入到这个自由的空间却迷失了方向,每位同学似乎都“不知道每天要做什么”,我决定摆脱这个问题是在入学后的第15天,那不是因为我学会了如何理智规划我的大学生涯,而是懵懵懂懂意识到我需要做些事情,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而不是漫无目的地度过每一天。于是,我为自己设定了大学的第一个目标——创建心理素质拓展部。

部门申请过程中,我记不清遇到过多少困难,只记得在一次次被拒绝,甚至质疑后,我仍旧会继续向前。终于,2007年11月,心理素质拓展部在学生工作处心理咨询中心的指导下成立了。

这是我在大学中第一次尝试到因为坚持而获得成功的喜悦。这告诉我,只要自己有梦想,这梦想又是顺应时代需求的,执着、踏实、有计划地去努力,梦想终将实现。我全身心投入到这个部门的组建、宣传和活动中,生活依旧平凡,唯一不一样的就是从早上七点到晚上十点半我不会停止生活的节奏,周围的同学都在宿舍中享受悠然的生活,而我却站在冷风中招收新成员、贴海报,奔走在各宿舍楼中做宣传;当别人在同朋友聚会时,我在开会或者协助老师工作;当别人都走出自习室回到宿舍时,我才开始一天的学习任务。心理素质拓展部不断发展壮大,我也随之成长,并开始懂得怎样去争取外部资源的支持来实现自己的想法。

如果说创建学生社团是我追求自我实现的萌芽的话,那么接触职业生涯规划使我真正意识到理想可以通过理性的思维、科学的方法来实现。2009年,第一届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拉开帷幕,心理素质拓展部协助学生工作处心理咨询中心筹备我校的初赛,作为活动组织者和参赛选手,我第一次清晰地了解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和步骤,我发现每一次活动从制定目标、确定方案、组织实施到经验总结都渗透着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子,我的思路豁然开朗,终于找到了更系统、更科学的工具来指导我的决策和我的未来。

2009年整个暑假我都在整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书。我开始思考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会做什么?环境允许我做什么?我广泛征询身边老师、朋友的意见,尽可能用各种途径探索我的个人发展路径,不断设想各种可能的障碍和结果,完善实施路径和方法,并为每一次可能的失败准备好应对的方案。许多决策都是在反复的思考和分析中得出的,这个过程是认清自我、认清环境的重要阶段,也是收获最多、艰难最多的过程。历时4个月,我的职业生涯规划完成了,这份翔实的规划书确定了我认为最为理想、最为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也几乎囊括了我每周要做的事情,我的大学蓝图渐渐清晰。

我确定的大学目标是“学好专业课、提高核心竞争力,考取广东工业大学研究生”。在大三第一学期考取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大三第二学期考取国家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和收集考研资料,大四第一学期备考研究生,大四第二学期考驾照,等等,这些我都做到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