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健康中国重庆行动07|喻秀丽:失能老人康复护理,用对方法事半功倍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结果显示,大陆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过2.64亿,占比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据统计,全国失能、半失能老人总数超4000万,如何让这些老人更好地安度晚年?如何为他们提供康复护理?如何预防老人失能?我们邀请到了重医附属第一医院青杠老年护养中心医护办主任喻秀丽,看看她怎么说!

健康中国重庆行动07|喻秀丽:失能老人康复护理,用对方法事半功倍

▲喻秀丽讲解科普知识

生活式康复,让老人重拾生活信心

所谓失能老人,是指完全或部分丧失生活能力的老人。这类老人不能自己完成进食、穿衣、洗漱等日常生活,或存在吞咽功能障碍、言语障碍、认知功能障碍、运动障碍等多种表现。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开展老年护理需求评估和规范服务工作的通知》中的老年人能力评估标准,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精神状态与社会参与能力、感知觉与沟通能力三个维度结合老年综合征罹患情况,将失能老人分为轻度失能、中度失能、重度失能、极重度失能,而这部分老人最大的特点是生活能力丧失,家庭照护压力大,需要专业人员或机构照护。

健康中国重庆行动07|喻秀丽:失能老人康复护理,用对方法事半功倍

▲生活式康复提升老人自主行走能力

面对这些丧失生活能力的老人,该如何有效护理?喻秀丽提到了“生活式康复”。据介绍,生活式康复是一种探索生活场景训练为主线的老年康复模式,能够实现康复训练与日常生活高度融合,重建老人生活能力,激发主动参与的意愿,帮助他们重拾生活信心。

“除专业技能外,还必须拥有人文关怀。老人,尤其是生病的老人,自尊心都较强,“老小孩”闹起脾气来更让人不知如何是好。所以在护理失能老人时,不仅仅是简单的喂饭、递水、清理排泄物等,还要维护老人的尊严,激励老年人生活方式的调整,并提供正确的服务帮助,和老人建立友好的信任关系,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提供帮助、健康指导,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要关注老人心理健康与身体舒适,增加社会活动与参与,重建人际关系,调试老人孤独、寂寞和无聊的现状。同时,秉持全人关怀理念,构建爱与归属的港湾,提供全人化照护服务,让失能慢点、再慢点,让老人坐起来、站起来、走起来、动起来,真正实现离床,过上有尊严、舒适的晚年生活。”喻秀丽说道。

借助“长护险”,实现居家养老

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是实现健康中国的一项重要内容,尤其是在全国老龄化日益严重的形式下,亟待实行。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养老呈现“9073”格局,即只有3%入驻机构养老,7%依托社区养老,90%为居家养老。

如何在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的前提下,解决90%居家养老的专业性问题?青杠老年护养中心副院长邓庆表示,“为解决重度失能人员的基本护理保障需求,减轻其家庭负担,2022年起,重庆将大力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简称‘长护险’),专业护理人员可以上门服务,由长护险承担部分服务的费用,这对老年人来说,是一项非常好的政策福利。”据悉,此前长护险已经在大渡口、巴南、垫江、石柱试行,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

何为“长护险”?据介绍,根据参保人员的不同需求,长护险分为3种类型——居家个人护理、居家上门护理、机构集中护理。居家个人护理类型,待遇标准为每天40元,居家上门护理和集中护理类型,待遇标准均为每天50元。重庆长护险的推行,是重庆生活水平提升的体现,解决了重庆特殊人群的基本生活问题,减轻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负担。

保持健康生活习惯,筑牢失能预防“防线”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失能老人不仅自己备受煎熬,也给子女带来了繁重的养老压力和经济负担。早在2019年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老年失能预防核心信息》的通知,就明确提出积极预防失能,对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的照护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健康中国重庆行动07|喻秀丽:失能老人康复护理,用对方法事半功倍

▲积极参与活动的老人

具体如何操作?喻秀丽介绍道:“预防失能有效的方法,就是让老年人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注重体力运动和营养搭配,控制好慢性疾病;重视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性,让他们保持健康的社会生活状态;在老人生病后,及时进行康复管理,把老人从失能边缘拉回来;重视老人在家庭、社会中的角色重建,关注老人心理健康,识别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和痴呆早期表现。”

在她看来,失能是老年人体力与脑力的下降和外在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筑牢失能预防“防线”,将为老人晚年生活营造更好环境,悦享夕阳。(文图/李灵)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