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我和我的家乡 | 再回老家话今昔

作者:齐鲁壹点
文 | 陈为民

我出生地在蓬莱县里集村,是公社所在地,村子不算大,有千把人口。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们那儿比较穷,可以用吃不饱穿不暖来形容。我天天下地干活,整劳力一天记十分,我一天二分,到了年底结算,一天十分不到五毛钱。有的生产队结算还出现负数。就是说,一年的工分,扣除口粮钱还不够,欠生产队的粮钱。那个年代老百姓盼望下雨,庄稼好有个好收成。我老家主食就是地瓜玉米萝卜。一年分一点麦子,只能过年才能用麦子包水饺改善生活。

那个年代雨雪很大,就是再冷的冬天,也是单鞋,过去叫解放鞋,一年一双,缝缝补补继续穿。玩的游戏有捉迷藏,跳皮筋,推铁圈,扑蜻蜓,粘知了,耍石头等是最好的娱乐,乐此不疲。

照明只有煤油灯,煤油也是用票供应,什么都是用票,票证时代。晚上只能扒花生,扒玉米时用。所以晚上没事就早早睡觉。小孩子上学,大人下地。我放学拔猪菜,养猪养鸡,一年养不肥一头猪。那时吃什么都香,吃了上顿想下顿,没有油水,所以很快就饿了。那时的人都在农村生活,出不去,初中毕业就下地干活。我有幸读了高中,毕业依然下地劳动。1976年恢复高考,我积极准备,1978年我考取了山东省水利机电学校,终于离开了农村。没有出过远门的我,去烟台火车站,第一次见火车,奔往曲阜,心情非常激动,开始了三年的中专学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开始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开始有了新的活力,出现了新的景象,老百姓有了干劲,粮食产量也增加了,慢慢吃饱了,剩余的可以买卖,自己种的蔬菜水果可以自由交易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精神面貌也好了。党的好政策,大大调动了老百姓的积极性。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完善。农村逐步富裕,走向小康。现在农村土地扭转承包,年轻人外出打工,不出去的人在家种地,种植经济作物。我老家属于丘陵,所以果树非常多,带动很多产业。纸箱厂,苹果袋厂,苹果箱,冷库,车辆运输队,建筑队,各种维修厂,像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市场放开了,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我的家乡和过去天壤之别。现在乡村振兴,农村街道硬化,马路铺设,就连山间土路都成水泥路了,人们上山干活都是三轮车摩托车,需要什么买什么。自来水也入了户,三日两头赶集购物,有家家悦大型超市,生活水平得以提高,物品丰富,质量也有了保障。

街头嗮太阳的人多了,各种娱乐丰富了,人心也稳定了,特别是人人有医保,七十岁以上也有生活补助,可以说农村发生了天翻覆地的变化。农村治安也很好,偷摸打架的也没有了,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福音。农村厕所革命,农家也卫生了。家家太阳能热水器,垃圾也统一收集,干净了,脏乱差没有了。社会和谐,人民健康,感谢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让农村稳定幸福安康,衣食无忧。

再回蓬莱老家,在村里转转看看,整洁的街道,绿化漂亮,看着心里很舒服,邻居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和睦相处。村民笑逐颜开,热情打招呼,到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作者简介:陈为民,退休职工,文学爱好者。

壹点号山东金融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