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和我的家鄉 | 再回老家話今昔

作者:齊魯壹點
文 | 陳為民

我出生地在蓬萊縣裡集村,是公社所在地,村子不算大,有千把人口。

上世紀六十年代我們那兒比較窮,可以用吃不飽穿不暖來形容。我天天下地幹活,整勞力一天記十分,我一天二分,到了年底結算,一天十分不到五毛錢。有的生産隊結算還出現負數。就是說,一年的工分,扣除口糧錢還不夠,欠生産隊的糧錢。那個年代老百姓盼望下雨,莊稼好有個好收成。我老家主食就是地瓜玉米蘿蔔。一年分一點麥子,隻能過年才能用麥子包水餃改善生活。

那個年代雨雪很大,就是再冷的冬天,也是單鞋,過去叫解放鞋,一年一雙,縫縫補補繼續穿。玩的遊戲有捉迷藏,跳皮筋,推鐵圈,撲蜻蜓,粘知了,耍石頭等是最好的娛樂,樂此不疲。

照明隻有煤油燈,煤油也是用票供應,什麼都是用票,票證時代。晚上隻能扒花生,扒玉米時用。是以晚上沒事就早早睡覺。小孩子上學,大人下地。我放學拔豬菜,養豬養雞,一年養不肥一頭豬。那時吃什麼都香,吃了上頓想下頓,沒有油水,是以很快就餓了。那時的人都在農村生活,出不去,國中畢業就下地幹活。我有幸讀了高中,畢業依然下地勞動。1976年恢複聯考,我積極準備,1978年我考取了山東省水利機電學校,終于離開了農村。沒有出過遠門的我,去煙台火車站,第一次見火車,奔往曲阜,心情非常激動,開始了三年的中專學習。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開始聯産承包責任制,農村開始有了新的活力,出現了新的景象,老百姓有了幹勁,糧食産量也增加了,慢慢吃飽了,剩餘的可以買賣,自己種的蔬菜水果可以自由交易了,生活水準提高了,人們精神面貌也好了。黨的好政策,大大調動了老百姓的積極性。随着國家政策的調整完善。農村逐漸富裕,走向小康。現在農村土地扭轉承包,年輕人外出打工,不出去的人在家種地,種植經濟作物。我老家屬于丘陵,是以果樹非常多,帶動很多産業。紙箱廠,蘋果袋廠,蘋果箱,冷庫,車輛運輸隊,建築隊,各種維修廠,像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

市場放開了,八仙過海各顯其能,我的家鄉和過去天壤之别。現在鄉村振興,農村街道硬化,馬路鋪設,就連山間土路都成水泥路了,人們上山幹活都是三輪車機車,需要什麼買什麼。自來水也入了戶,三日兩頭趕集購物,有家家悅大型超市,生活水準得以提高,物品豐富,品質也有了保障。

街頭嗮太陽的人多了,各種娛樂豐富了,人心也穩定了,特别是人人有醫保,七十歲以上也有生活補助,可以說農村發生了天翻覆地的變化。農村治安也很好,偷摸打架的也沒有了,都是改革開放帶來的福音。農村廁所革命,農家也衛生了。家家太陽能熱水器,垃圾也統一收集,幹淨了,髒亂差沒有了。社會和諧,人民健康,感謝我們的國家我們的黨,讓農村穩定幸福安康,衣食無憂。

再回蓬萊老家,在村裡轉轉看看,整潔的街道,綠化漂亮,看着心裡很舒服,鄰居就像一個大家庭一樣和睦相處。村民笑逐顔開,熱情打招呼,到處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作者簡介:陳為民,退休職工,文學愛好者。

壹點号山東金融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