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安徽马鞍山雨山银塘东晋墓发掘简报

安徽马鞍山雨山银塘东晋墓发掘简报

马鞍山市博物馆

内容提要:2009年,安徽省马鞍山市博物馆抢救性发掘了马鞍山雨山银塘东晋墓。该墓是一座带甬道的单室砖墓,已严重破坏,但二十多件随葬品时代特征明显。出土的陶俑佐证了六朝时期男女衣著没有严格界限区分的特点,棺床和祭台构筑形式为研究长江下游东晋“凸”字形砖室墓形制演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东晋 砖室墓 陶俑 棺床 祭台

2009年12月中旬,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区银塘镇金山村委会西北约100米处(图一),因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发现一座砖室墓。马鞍山市博物馆受省、市文物局委托,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编号YM1)。该墓破坏严重,但基本能辨别形制,出土器物较丰富。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葬结构

该墓位于农户院基下,发掘前因机械降坡和平整地坪破坏严重,墓底距地表不足0.50米,墓圹开口、墓顶结顶方式、墓道均已不详。该墓坐东朝西,由甬道和墓室组成,平面呈“凸”字形,墓门朝西偏南。墓向240°。总长5.04、宽2.23米(图二;彩插四∶1)。

安徽马鞍山雨山银塘东晋墓发掘简报

图一//雨山银塘东晋墓位置示意图

安徽马鞍山雨山银塘东晋墓发掘简报

图二//YM1平、剖面图

1、15、16、20.陶俑 2.陶盆 3.陶勺 4、21.陶凭几 5、13.陶槅 6—12、17.陶盘 14.铜熏 18、19.陶耳杯 22、23.滑石猪24.青瓷碗

甬道平面呈长方形,内长0.68、内宽0.86米,南直壁残高0.42、北直壁残高0.32米。直壁砌法三顺一丁。甬道前端为青砖平铺叠砌的封门墙,长0.86、宽0.32、残高0.20米。底铺一层斜“人”字纹地砖。

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内长3.7、内宽1.8米,南直壁和后直壁残高0.42米,北直壁残高0.32米。直壁砌法三顺一丁。底铺一层斜“人”字纹地砖。墓室前部至后壁的铺地砖上以墓砖砌席纹棺床,长2.9、宽1.8、高0.05米。棺床前端以墓砖平铺四路作“凸”字形祭台,祭台长1.75、宽0.64、高0.05米,紧靠西壁,与东壁留有0.05米空隙。

墓室和甬道的左右两壁均为单层砖,丁砖多是半砖,间或使用1~3块整砖。墓砖色泽青灰,均为长方形扁平砖,长32、宽16、厚5厘米。多数墓砖为素面,侧面偶见模印“×”符号。

二、出土器物

该墓墓主尸骨全朽,仅见棺木腐朽痕迹。共出土遗物24件,主要为泥质灰陶器,少量为青瓷器、青铜器、滑石器,除滑石猪和青釉瓷碗出土于棺床外,其余均陈于祭台上。出土遗物以残损为多,其中1件陶勺和1件陶钵残碎,器体大部分缺失未能修复,1件青铜香熏锈蚀粉化严重,仅存熏底、足和承盘。

陶盘 8件。形制基本相同,大小不一,最大的口径20.5厘米,最小的口径15厘米。撇口,圆唇,斜直腹,平底。YM1∶10,内底有凸弦纹。口径20.5、底径18、高2.6厘米(图三∶1)。YM1∶7,口径16、底径14.8、高2厘米(图三∶2)。

安徽马鞍山雨山银塘东晋墓发掘简报

图三//YM1出土器物图

1、2.陶盘(YM1∶10、7)3.陶俑(YM1∶16)4.陶槅(YM1∶5)5.陶耳杯(YM1∶19)6、7.陶凭几(YM1∶4、21)8.青瓷碗(YM1∶24)9.滑石猪(YM1∶22)

陶俑 4件。俑身大小相近,造型和制作工艺基本一致。YM1∶1、YM1∶15、YM1∶20,残碎严重,粘合后均缺失头部,未能修复(彩插四∶2)。YM1∶16,基本完整,男俑,头、身分制;头部捏制,戴圆冠,五官刻划较清晰,深眼窝、高鼻梁,露微笑状,面貌略似胡人;俑身模制,站姿,着窄袖袍式裙,双手合抱腹前。通高21.6、底径11厘米(图三∶3;封底)。

陶槅 2件。形制相同,大小相近。同心圆形,子母口,直腹,折腰,平底。中圈分三格,一格占半圈,另两格各占1/4圈;外圈等分六格。YM1∶5,口径19.8、中圈直径6.5、底径20、高3.8厘米(图三∶4)。YM1∶13,口径21、中圈直径7、底径19、高3.4厘米(彩插四∶3)。

陶耳杯 2件。形制相同,大小相近。椭圆口,两端略上翘,圆唇,月牙形耳,平底。YM1∶19,口长径22.2、宽径14、底长径13、宽径9.4、通高8厘米(图三∶5)。

陶凭几 2件。YM1∶4,圆弧背,几背底面有两段凹槽,三曲腿兽足,几背与足榫卯相连。几背残长24、宽4、通高12.5厘米(图三∶6)。YM1∶21,圆弧背,三曲腿兽足,几背与足榫卯相连,通体光素。几背长58、宽5、通高16.6厘米(图三∶7;彩插四∶4)。

青釉瓷碗 1件。口沿残。YM1∶24,直口,圆唇,口沿下饰一道凹弦纹,弧壁下内收,平底,足底现支烧痕。灰白胎,施青釉及底。口径10、底径5.5、高4.2厘米(图三∶8;彩插四∶6)。

滑石猪 2件。形制和大小基本相同。略呈长条形,卧伏状,短吻,口、鼻刻划清晰,猪身雕饰粗糙,背部简单刻划鬃毛。YM1∶22,通长7.6、宽1.3、高1.5厘米(图三∶9;彩插四∶5)。

三、结语

(一)墓葬年代

从明器组合上看,该墓随葬品多为盘、盆、勺、槅、耳杯、凭几等灰陶明器。根据孙吴、西晋陶器“主要有家禽家畜、谷物储存加工工具、生活用器等类,其中前两类基本不见于其他时期,成为这一时期墓葬断代的重要依据之一”[1]的论断,该墓时代应在东晋或南朝。

从器物造型上看,出土的青瓷碗纹饰仅有一道凹弦纹,不见东吴和西晋时常见的斜方格纹、菱纹、连珠纹、印贴铺首和南朝中后期的莲花纹,与马鞍山市林里东晋纪年墓出土的青瓷碗基本相同[2]。出土的两件滑石猪刻划简单,体型瘦长,与马鞍山市马钢花园小区东晋墓出土的两件滑石猪类似[3]。出土的陶凭几几面弧形,背面有凹槽、三曲腿兽足,在南京和马鞍山地区东晋墓中常见,马鞍山市慈湖乡林里东晋墓、东晋孟府君墓[4]均有出土。出土的陶槅不同于孙吴、西晋时的方槅,格也较南朝圆槅为多,东晋陶槅的特点明显。

从墓葬形制上看,该墓“凸”字形单室结构是南京及周边地区东晋至南朝墓葬形制主流。该墓甬道两壁没有装置木门的凹槽和痕迹,根据“凸”字形单室墓甬道“中置木门……多属西晋到东晋早期”[5]推断,该墓年代不会早于晋穆帝永和晚期。“凸”字形单室墓在南朝早期(宋齐),结构与东晋相同,但“增加了两壁厚度”[6],安徽当涂新市来陇村南朝墓群M1两壁厚达32厘米便是佐证[7],而该墓两壁厚度仅一块墓砖宽度,即16厘米,与来陇南朝墓群M1相比,显得十分单薄,以此推断,该墓年代不会晚于南朝早期。

综合上述,该墓虽无纪年且破坏严重,但可以得出该墓为东晋中晚期“凸”字形单室墓的结论。

(二)关于墓葬价值的几点分析

1.关于墓主身份

该墓总长超过5米,虽属于六朝时期的中型墓葬,但体量不大,且随葬品多为陶器,结合六朝时期“凸字形墓一般是有官品者或其妻妾之墓,而无官品者只能入葬长方形墓”[8]推断,墓主应为下层官僚,官秩品阶不高。该墓内宽1.8米,出土的两件凭几分置祭台两侧,且各配两件陶俑,该墓可能为夫妻合葬墓。

2.关于陶俑

六朝墓葬中的陶俑大都是墓主人的侍从奴仆之类人物,一般成对(一男一女或两男两女、三男三女)出现。该墓出土的四件陶俑除了一件男俑较为完整外,其余三件均缺失头部,但俑身造型、大小基本相同,制作工艺也基本一致,且都放置在凭几周围,这四件陶俑应为墓主的两对(两男两女)侍俑。这两对男女侍俑的服饰一样,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说明在男女衣着上没有严格的界限区分”[9],如“裙”在六朝时期,男女均可穿着。

3.关于棺床和祭台

东晋时期,砌棺床和祭台的“凸”字形砖室墓很少发现,目前仅“个别大墓设有棺床,少数墓有陈放随葬品的祭台”[10]。该墓作为中型墓葬便设有棺床和祭台,且棺床和祭台连为一体的实属少见,目前马鞍山地区仅见东苑小区六朝墓群M3[11]。该墓棺床和祭台由一层墓砖平铺而成,比铺地砖仅高出5厘米,应为该形制墓葬的棺床和祭台从无到有演变过程中的个案,这对丰富马鞍山地区东晋中晚期墓葬形制,研究南京及周边地区东晋墓葬形制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发 掘:李辉辉 张后武

绘 图:邓 雁

执 笔:李 军 李辉辉

[1]王志高、罗宗真:《六朝文物》,南京出版社2004年,第205、120页。

[2]马鞍山市文物管理所:《马鞍山林里东晋纪年墓清理简报》,《东南文化》2008年第1期。

[3]马鞍山市文物管理所:《马鞍山市马钢花园小区东晋墓发掘简报》,《文物研究》总第14辑,黄山书社2005年。

[4]安徽文物工作队:《安徽马鞍山东晋墓清理》,《考古》1980年第6期。

[5]罗宗真:《六朝考古》,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15页。

[6]同[5],第113页。

[7]当涂县文物事业管理所:《安徽当涂新市来陇村南朝墓群发掘简报》,《东南文化》2008年第1期。

[8]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鄂州市博物馆:《鄂城六朝墓》,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320页。

[9]同[5],第192页。

[10]同[5],第112页。

[11]马鞍山市文物管理所:《马鞍山东苑小区六朝墓清理简报》,《文物研究》总第11辑,黄山书社1998年。

原载《东南文化》2018年第6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