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杨绛与钱钟书:爱情最好的样子,是“协同进化”

杨绛与钱钟书:爱情最好的样子,是“协同进化”

作者 | 樊登读书 · 许清欢

主播 | 樊登读书 · 楚翘

"

亲爱的书友们,晚上好~

欢迎来到樊登读书人物栏目——《群星》。

品读群星闪耀 · 体验非凡人生。

每天一期,欢迎您的持续关注~

今年出场的主人公,是中国文坛公认的神仙伴侣,模范夫妻。

他说: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她说:她是钱钟书生命中的杨绛。

他们在遇见彼此之前,从未想结婚,遇到彼此之后,从未后悔走入围城。

让我们一起走进 -钱钟书和杨绛的婚姻故事~

从青丝到白头,人这一生会遇到很多人,有的成了朱砂痣,有的成了蚊子血;

有的人在一起,心却陌路;有的人始于相爱,却过成了一地鸡毛。

唯独有一对夫妻,在60多年的婚姻岁月里,始终觉得身边人是“世间最好”。

他们就是杨绛与钱钟书。

杨绛与钱钟书:爱情最好的样子,是“协同进化”
杨绛与钱钟书:爱情最好的样子,是“协同进化”

“我与钱钟书是志同道合的夫妻。我们当初正是因为两人都酷爱文学、痴迷读书而互相吸引走到一起的。”

同时代的作家冰心就曾评价,杨绛和钱钟书是中国现代作家中最幸福的一对。

两人携手走过半个多世纪,活成了彼此眼中的骄傲,世人心中的传奇。

1910年11月,钱钟书出生于无锡有名的书香门第之家。

伯父先是给他取名“仰先”,但因为周岁“抓周”时,他从一堆物件中抓住了一本书,遂改名为“钟书”。

杨绛比钱钟书小半岁,家族世居无锡,祖上也都是读书之人,父亲杨荫杭还曾留学美国和日本,当过民国政府的高官,后来辞去公职,教书育人。

两个书香门第之后,在家世教化下,都对“读书”与“做学问”情有独钟,一旦相遇,不可避免相互吸引。

1932年,22岁的钱钟书与21岁的杨绛在北京大学的古月堂前初遇,从此开始了鸿雁传书;

起初两人只是在信件中相互介绍书籍,渐渐地,钱钟书会把自己写的散文寄给杨绛看;

两人又开始用英文通信,在对彼此的欣赏中,两颗心越来越近,通信也达到了一天一封的程度。

钱钟书对杨绛说,“我的志气不大,只想奉献一生,做做学问。”

杨绛一听豁然开朗:巧了,我也是。

看到他(她),就像看到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天做之合”吧。

杨绛与钱钟书:爱情最好的样子,是“协同进化”

成婚以后,两人虽然在学术上各自耕耘,但对彼此的欣赏从未减少,钱钟书认为杨绛的散文比自己好,总是点赞道:

“杨绛的散文是天生的好,没人能学。”

有人写信赞杨绛,他比自己的作品受人赞赏还要高兴。

而杨绛则认为自己的散文太平淡,钱钟书的作品才叫精彩,所以她愿意充当钱钟书生命中的“绿叶”,全力以赴地支持他的创作。

被爱着和被赞美的人,信心是不同的,成就也是不同的。

作家李筱懿在她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很多夫妻,耗尽一生都在做彼此的“差评师”,他们特别擅长从对方丁点大的事中找到槽点,然后开始不停地叨叨;

他们伴侣的气色大都不好,总是一副憋屈抑郁的样子;

在漫长的婚姻岁月里,他们硬生生的折断了彼此的优点,变成互不欣赏,互相打击的“敌人”。

这样“打擂台”式的婚姻,是一场巨大的内耗。

而杨绛与钱钟书的故事告诉我们,夫妻之间需要彼此点赞、彼此欣赏。

那是婚姻最便捷、又最珍贵的滋养。

杨绛与钱钟书:爱情最好的样子,是“协同进化”

“我以为,夫妻间最重的关系,是朋友关系”。

法国著名作家莫罗阿曾说过“不少幸福的婚姻,在数年之后已变成真正的友谊,凡友谊中最美的形式,如尊敬、如精神沟通,都具备了。

杨绛的婚恋观深受父母的影响。

她回忆说,她们这些子女从小到大没听到过父母吵架。

旧式夫妻不吵架的也有,不过一般都是女方忍气吞声,又或者是两人真的无话可说。

但杨绛的父母却不同,他们有谈不完的话题,过去的、现在的,自己的、亲戚的,两人还经常用一些孩子们听不懂的典故。

当孩子们露出“想知道”的表情时,他们还会调皮地阻止孩子们的打听。

父亲意外病重,是母亲四处求方,细心照料;

母亲在逃难中去世时,父亲在荒野里放声痛哭,在棺木、瓦砖、周围的树木上都写上自己的名字,深怕以后回来找不着妻子的葬身之所。

如朋友一般无话不谈,又如朋友一般肝胆相照。

杨绛觉得这就是婚姻该有的模样,所以终其一生,她都在充当钱钟书最好的读者,最好的知己,最强的后盾。

在钱钟书想写《围城》时,一开始态度还有些迟疑,杨绛却催促着他马上动笔。

为了让钱钟书能减少外面的工作,拿出更多的时间写作,她辞退了佣人,亲自打理家务,只为节省家中开支。

看着弱小的她劈柴做饭,甚至挥动着细小的胳膊和煤泥、做煤饼,钱母不禁感叹,自己的儿子真是 “痴人有痴福”。

钱钟书呢,每天创作完一段就先给杨绛看,杨绛笑,他也笑;

杨绛大笑,他也大笑。

如伯牙子期,只用这一笑,就知高山流水,已在彼此心中流淌。

在《围城》诞生之日,钱钟书在序言里写道:

“两年里忧世伤生,屡想中止,由于杨绛女士不断督促,替我挡了许多事,省出时间来,得以锱铢积累地写完”。

杨绛与钱钟书:爱情最好的样子,是“协同进化”

就是这份如密友般的相互倚重、相互支持,让他们携手度过了许多苦不堪言的日子。

1977年,已经66岁的杨绛收到了学校办公处给她的一串新钥匙,她和钱钟书,一直到了垂暮之年,才算有了一个安顿的居处;

彻底安定下来的两人,开始各据一方小天地,静静地读书写作,或许还会偶尔抬头,交流一下所思所得。

岁月静好,不就是这副模样吗?

我与你,有聊不完的话题,道不尽的欢喜。

你有难了我拉你一把,我累了你背我一程。

你看平时鸡飞狗跳, 其实一直肝胆相照。

杨绛与钱钟书:爱情最好的样子,是“协同进化”

“世界上根本没有天生合适的人,只不过是两个人慢慢的为对方改变,你变一点,他变一点,你们就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杨绛与钱钟书举行婚礼时,因为一个来自新式家庭,一个来自旧式家庭,所以他们先是在杨家举行了西式婚礼,然后又去钱家举行中式传统婚礼。

婚礼前,钱钟书充满歉意地对岳父杨荫杭说,得辛苦杨绛多磕几个头。

留洋回来的杨荫杭很不高兴,但杨绛却觉得,叩拜只是礼节而已,和鞠躬没有多大分别。

如果男女双方非要计较这些细节,那么还是不要结婚的好。

婚姻需要彼此让步,如果非要计较谁多吃亏一些,谁又为谁改变得多一些,日子会过得很累。

这大概是夫妻二人携手之时,就已经达成的共识。

婚后的两人踏上了留学英国之旅,在异国他乡,钱钟书吃不惯西餐,杨绛便学着“洗手做羹汤”,自己摸索着做钱钟书最爱吃的红烧肉。

杨绛习惯晚睡晚起,早睡早起的钱钟书就会煮好鸡蛋、泡好奶茶,烤好面包,用托盘送到杨绛的床前,轻声唤她吃饭。

这个习惯也一直维持到老。

杨绛与钱钟书:爱情最好的样子,是“协同进化”

1938年,夫妻俩在国运最艰难之时选择回国,杨绛受恩师王季玉先生所托,出任上海振华女校的校长。

公公钱基博是旧式文人,对此很不以为然:

“女人家谋什么事情?还是在家学学家务。”

杨绛的父亲听到后很生气,驳斥道,“我这么多心血培养的女儿,就给你们钱家当不要工钱的老妈子吗?”。

当父母与妻子出现矛盾时,丈夫的态度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向孝顺的钱钟书坚定地站在了岳父和妻子这边,听说妻子那边缺老师,还推荐了两个朋友过去;

在这期间,杨绛还完成了两部在当时炙手可热的戏剧:《称心如意》和《弄假成真》。

直到钱钟书开始动笔写《围城》,杨绛才放弃了戏剧创作,转而全力支持丈夫,即便如此,她也没有放下治学的脚步;

1958年,四十七岁的杨绛开始自学西班牙语,翻译了世界名著《堂吉诃德》,一经出版,好评如潮。

1978年,西班牙国王与王后访华,邓小平同志将《堂吉诃德》中译本作为国礼赠送给他们。

从此这对学者夫妇也开始公开“撒狗粮”,在彼此的作品上相互题签,成一段佳话。

罗振宇老师曾有一个高赞的观点,现代婚姻的本质,是一场“协同进化”。

是彼此先认可对方的状态,再把自己投入到这段关系中,一同推进婚姻的进步,自我的成长。

协同进化不是胁迫进化。

很多时候,我们在婚姻中最想做的,就是按自己的想法去改造另一半,

但往往人仰马翻、筋疲力尽时才发现,没有人愿意接受这种改造,也没人愿意承认这是好意。

美满的婚姻,是夫妻间彼此迁就,携手共进的结果,而不是一方强加给另一方的指标。

杨绛与钱钟书:爱情最好的样子,是“协同进化”

在民国那个特殊的年代,诞生了许多才子佳人、荡气回肠的故事,比较起来,钱钟书与杨绛的故事,并没有多少缠绵悱恻、可歌可泣的成分;

更多的是平凡生活中的相互扶持、相濡以沫。

可恰恰是这种平淡又不平凡,让世人为之动容,叹一声“难得,再难得。”

杨绛与钱钟书:爱情最好的样子,是“协同进化”

2011年,100岁的杨绛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了自己对婚姻看法:

婚姻的幸福,取决于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

婚姻是两个人的修行,需要两人相互完善,在升级打怪的过程中肝胆相照。

婚姻是两个人的包容与理解,需要尊重差异,在学会欣赏中启动“赞美系统”。

婚姻是两个人的协同进化,需要找到共同奋斗的目标,一起体会婚姻带来的幸福感和“向上感”。

能共同奋斗的婚姻,才是最有生命力的婚姻。

点个「在看」,与朋友们共勉。

作者 | 许清欢,用文字记录成长,分享感悟、留住时光。

栏目主理人 | 澄子

排版 | 郑向北

图片 |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音乐 | 丁当 - 白头吟

参考资料 | 《世间始终你好:杨绛与钱钟书》林舟唱晚著,《杨绛传:生活不易,保持优雅》赵彤彤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