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非专业人士想要了解人工智能?这款科普有声图书正好适合你

非专业人士想要了解人工智能?这款科普有声图书正好适合你

日前,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品,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智能教育中心联合打造的原创人工智能前沿科普有声通识数字图书——《走进人工智能》正式在喜马拉雅平台上线,免费面向公众开放。该有声图书主持人为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吴飞教授。

《走进人工智能》主要定位非人工智能、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人士,尤其以青少年为重要覆盖群体。

【人工智能正推动着人机共存社会形态出现】

《走进人工智能》都有哪些精彩内容?

据介绍,该栏目首先梳理了人工智能的历史发展脉络。如果将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的“万物皆数”思想比喻为“数字化时代”来临,那么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可计算思想”的产生就吹响了人类迈向“自动化生产”的号角,而“图灵机模型”的提出则是声声号角中的最强音。1955年,四位学者在一份申请召开达特茅斯讨论会的项目建议书中首次使用了“人工智能”这个词汇,提出了如何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类智能的宏伟目标。

其次,从“能”与“不能”的角度厘清人工智能的不同技术方法。对人类智能的模拟可以通过逻辑推理、机器学习、博弈对抗、群智合作、因果分析和数据融合等多种方法,了解这些人工智能方法的来龙去脉,知晓这些方法的优点和不足,才能对人工智能“知其意,悟其理,守其则,践其行”。

再次,从学科交叉角度呈现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碰撞所引发的炫彩之美。人工智能是类似于内燃机或电力的一种“使能”技术,天然具备推动学科交叉的潜力。人工智能与脑科学研究交叉,在攻克重大脑疾病诊治难题的同时,也在人类大脑和机器大脑之间架构桥梁而迈向混合增强智能;人工智能与数学、物理和化学等结合,重塑科学发现范式,比如人工智能预测蛋白质三维空间结构,为探秘“生命之舞”提供全新视角。人工智能具有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相互融合的特点,正推动着人机共存社会形态出现。

最后,提供了学习人工智能的建议。当前社会对从事“从0到1”的人工智能基础科研和原始创新的研究型人才,以及“从1到N”将人工智能创新思维转换为产品的工程型人才需求极大。“人工智能本身还处于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我们要警惕将人工智能等同于人类大脑的不切实际之举和‘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杞人忧天之扰,要认识到目前人工智能还处于完成特定任务的阶段,迈向通用人工智能是人类今后面临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吴飞介绍。

【将打造中小学信息素养与高校衔接培育体系】

2010年底,浙江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教授得知吴飞刚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统计系访学归来,饶有兴趣地问他,是否带回了一门对计算机学院学生有用的课程?

“从老校长的问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一门好课程、一本好教材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吴飞说,为了给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学生上好人工智能课,他于2020年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人工智能导论:模型与算法》的教材,并在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网站建设了与教材匹配的国家级首批线上课程《人工智能:模型与算法》。同时,应浙江省教育厅信息技术教研室的邀请,他为高中生撰写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科书《人工智能初步》。

从2015年至今,吴飞先后参与了科技部、教育部和中国工程院等有关人工智能规划编制和学科专业建设等工作。“我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如何向非计算机专业背景的人士、尤其是青少年朋友介绍人工智能,让他们可以不那么费力地从这门前沿科学的技术思想与方法体系中受益,这也是《走进人工智能》这个数字专栏创立的初衷。”

作为上海市人民政府与浙江大学合作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自成立以来,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始终坚持围绕前沿基础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积极探索新一代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和科研育人生态建设,努力搭建育人-研究-产业协同的产教融合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平台。

未来,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将持续探索“突出内涵、促进交叉、赋能应用”的创新性一流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立体、完备的课程知识体系与科普知识体系,打造中小学信息素养与高校专业知识的贯通衔接培育体系,努力为构筑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培养战略资源。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