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非專業人士想要了解人工智能?這款科普有聲圖書正好适合你

非專業人士想要了解人工智能?這款科普有聲圖書正好适合你

日前,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品,浙江大學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智能教育中心聯合打造的原創人工智能前沿科普有聲通識數字圖書——《走進人工智能》正式在喜馬拉雅平台上線,免費面向公衆開放。該有聲圖書主持人為浙江大學上海高等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浙江大學人工智能研究所吳飛教授。

《走進人工智能》主要定位非人工智能、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領域的人士,尤其以青少年為重要覆寫群體。

【人工智能正推動着人機共存社會形态出現】

《走進人工智能》都有哪些精彩内容?

據介紹,該欄目首先梳理了人工智能的曆史發展脈絡。如果将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學派提出的“萬物皆數”思想比喻為“數字化時代”來臨,那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可計算思想”的産生就吹響了人類邁向“自動化生産”的号角,而“圖靈機模型”的提出則是聲聲号角中的最強音。1955年,四位學者在一份申請召開達特茅斯讨論會的項目建議書中首次使用了“人工智能”這個詞彙,提出了如何用計算機來模拟人類智能的宏偉目标。

其次,從“能”與“不能”的角度厘清人工智能的不同技術方法。對人類智能的模拟可以通過邏輯推理、機器學習、博弈對抗、群智合作、因果分析和資料融合等多種方法,了解這些人工智能方法的來龍去脈,知曉這些方法的優點和不足,才能對人工智能“知其意,悟其理,守其則,踐其行”。

再次,從學科交叉角度呈現人工智能與其他學科碰撞所引發的炫彩之美。人工智能是類似于内燃機或電力的一種“使能”技術,天然具備推動學科交叉的潛力。人工智能與腦科學研究交叉,在攻克重大腦疾病診治難題的同時,也在人類大腦和機器大腦之間架構橋梁而邁向混合增強智能;人工智能與數學、實體和化學等結合,重塑科學發現範式,比如人工智能預測蛋白質三維空間結構,為探秘“生命之舞”提供全新視角。人工智能具有技術屬性和社會屬性互相融合的特點,正推動着人機共存社會形态出現。

最後,提供了學習人工智能的建議。目前社會對從事“從0到1”的人工智能基礎科研和原始創新的研究型人才,以及“從1到N”将人工智能創新思維轉換為産品的工程型人才需求極大。“人工智能本身還處于不斷發展和進步的過程中,我們要警惕将人工智能等同于人類大腦的不切實際之舉和‘人工智能超越人類’的杞人憂天之擾,要認識到目前人工智能還處于完成特定任務的階段,邁向通用人工智能是人類今後面臨的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吳飛介紹。

【将打造中國小資訊素養與高校銜接培育體系】

2010年底,浙江大學原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潘雲鶴教授得知吳飛剛從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統計系訪學歸來,饒有興趣地問他,是否帶回了一門對計算機學院學生有用的課程?

“從老校長的問話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一門好課程、一本好教材對于學生成長的重要意義。”吳飛說,為了給人工智能大學專業學生上好人工智能課,他于2020年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人工智能導論:模型與算法》的教材,并在愛課程(中國大學MOOC)網站建設了與教材比對的國家級首批線上課程《人工智能:模型與算法》。同時,應浙江省教育廳資訊技術教研室的邀請,他為高中生撰寫了普通高中資訊技術教科書《人工智能初步》。

從2015年至今,吳飛先後參與了科技部、教育部和中國工程院等有關人工智能規劃編制和學科專業建設等工作。“我一直在考慮一個問題,如何向非計算機專業背景的人士、尤其是青少年朋友介紹人工智能,讓他們可以不那麼費力地從這門前沿科學的技術思想與方法體系中受益,這也是《走進人工智能》這個數字專欄創立的初衷。”

作為上海市人民政府與浙江大學合作共建的新型研發機構,自成立以來,浙江大學上海高等研究院始終堅持圍繞前沿基礎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積極探索新一代人工智能人才培養和科研育人生态建設,努力搭建育人-研究-産業協同的産教融合人工智能人才培養平台。

未來,浙江大學上海高等研究院将持續探索“突出内涵、促進交叉、賦能應用”的創新性一流人才培養模式,建立立體、完備的課程知識體系與科普知識體系,打造中國小資訊素養與高校專業知識的貫通銜接培育體系,努力為構築人工智能發展的先發優勢培養戰略資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