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观点|人工智能时代博物馆如何致力于教育和研究

作者:澎湃新闻

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museums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这不仅明确了博物馆作为知识传播中心的传统功能和角色,更强调了博物馆在教育体系中的当代价值、创新和创造潜力。人工智能时代,博物馆的三种存在形态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博物馆(复数)如何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呢?

每年的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museums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这个主题是对博物馆在现代社会中角色的又一次深刻强调与重新定位。它不仅明确了博物馆作为知识传播中心的传统功能和角色,更强调了博物馆在教育体系中的当代价值、创新和创造潜力。

一般来说,博物馆有三种存在“形态”,即作为文化教育机构和组织形态,作为建筑和场馆(场所)形态以及作为文化产出形态。博物馆基本功能的“三E原则”(education教育、enlightenment启蒙和entertainment娱乐)都是基于博物馆的这三种存在形态或状态。人工智能时代,博物馆的这三种形态依然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博物馆(复数)如何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呢?

虽然国际博物馆协会在国际博物馆日主题的阐述里“只字未提”人工智能,但这个议题此时此刻应该是非常重要和迫切的。

观点|人工智能时代博物馆如何致力于教育和研究

上博东馆

无论对人工智能“元年”是否认同,人们普遍承认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前所未知的新纪元”,ChatGPT和OpenAI的“进化速度”几乎是每周一变,有识之士普遍意识到,人工智能的颠覆性技术对学习方式和教育的影响无论如何估计都不为过,因为知识生成和传递的方式改变了,因此这是一场真正的革命。大语言模型 (LLM) 是一种智能神经网络,它能够通过检查大量文本数据来生成反映人类语言的文本。它可以被视为自动完成的高级形式,具有令人惊讶的预测能力,对语言、上下文和含义有扎实的“理解”,能够针对不同的主题做出连贯且知识渊博的回应。近来各种OpenAI、GPT4o的新品分布和互动展示,都让我们看到了人工智能时代的全面来临。

观点|人工智能时代博物馆如何致力于教育和研究

大语言模型三维知识图谱案例(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黄俊博士供图)

博物馆作为非正式教育机构,具有正式教育机构所不具备的灵活性,适度前瞻甚至局部冒进,都属“扫雷”行为,应主动迎接新技术挑战。我们曾倡导中国文博界要积极参与创建元宇宙,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方向。对于博物馆而言,面对市场上的100多种大语言模型,着实令人眼花缭乱,也总会产生无所适从之感。网络世界中,几乎每天都有技术进步的“好消息”,博物馆存在技术选择恐惧症也难以避免。学习和尝试使用这些大语言模型,如Chatgpt、文心一言、讯飞星火等,你会发现,这些主流的语言模型回答不了关于博物馆的专业问题,甚至部分答案还存在事实性错误。这显然不是语言模型的问题,而是博物馆语言数据的研发是一项“更专业”的工作。由于文博领域的知识量庞大且专业程度高,如古代青铜器的名称已经和实际生活完全不发生联系,这些知识需要文博人提供给研发人员作为数据加以训练,如果仅仅依赖通用的语言模型无法满足对于专业知识的准确抽取与应用。我和在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黄俊博士交流时,他反复强调,在博物馆所有“交互”领域,如博物馆学习应用中,结合自然语言处理(NLP)相关技术与领域专业知识至关重要,其中一项最重要和迫切的任务就是需将海量的已经实现数字化的藏品数据、研究成果数据以及用户数据等进行语言模型训练,这样才能提高生成的文本质量和精确度,才能确保所提供的信息和解释符合真实、准确和有事实依据,也符合博物馆的文化价值。博物馆要主动参与大语言模型,博物馆的专业性价值必须受到重视。

观点|人工智能时代博物馆如何致力于教育和研究

目前市面上通用的大模型(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黄俊博士供图)

由于博物馆语言模型(或专属语言模型)的开发是基于“外部”的开放性应用,而博物馆的专业性在数据、信息和知识等多个维度上,具有某种“内在性”。所以,为博物馆专业人员提供一个智能化的工具,以满足他们在工作中对于信息查询、展览策划、文物解读、教育活动等方面的需求,是博物馆语言模型的第一步。欧美国家一些的自然博物馆、艺术博物馆已经开始改变人工讲解模式,而推广“后台的知识服务”,当前端的观众提问或互动后,终端平台上坐着一群专家和讲解员“会审”,很快将答案传送到前端的观众。这类相对费时费力的做法,如今已经在改变了。当博物馆专属语言模型成熟并应用,后端的咨询团队的工作已经由系统在取代,他们去研发更新的内容。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和国内一些“先进”博物馆如上海博物馆、景德镇御窑博物院等已经在合作进行博物馆专属语言模型的合作,已经完成第一阶段的成果,如中国陶瓷基因库已经在展览和教育中发挥效力。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超强计算能力,以及总是具有开放、外向和自我更新的特征,这些专属语言模型很容易在教育和研究中“大显身手”,再嵌入到展览、教育、活动、导览以及各类衍生活动中。

观点|人工智能时代博物馆如何致力于教育和研究

博物馆语言模型(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黄俊博士供图)

博物馆专属语言模型并非“赶时髦”和一时“脑子热”,但如何确保为我所用,发挥效益呢?规划设计非常关键,在最初的功能模块中,一定要加入藏品、展览、教育、研究、观众等设置,一些文创有特色的博物馆也要将此部分数据作为基本模块,这是以往的发展规划或专项规划中所忽视的。观众数据中的文创购买数据,是观众行为中非常重要的事实数据。历年来的观众调查、访谈研究等数据,最好先行在本馆内进行“数据并库”。考虑到全国观众年均量已经超过10亿人次,建立区域性观众数据库或全国性观众数据库的时机已经成熟,这对于全球博物馆的语言模型训练来说,都是无上的功劳。

语言模型可以应用于博物馆的一些工作,对展览策划提供指导和建议,包括展览主题的选择、展品的布局与陈列、展览大纲的撰写、展品解读和标签编写等,帮助工作人员设计精彩的展览内容。语言模型可以提供教育活动的设计和规划建议,它能为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提供适宜的教育内容和互动方式,并帮助教育活动策划人员确定与展览主题相关的讲座内容和实践活动。语言模型可以提供文博领域学术研究成果、学术文献和专业期刊的信息,为馆内人员学术研究提供文献资料、藏品数据的支持,极大提升研究资料获取的效率和准确性。在展品的解读与知识互动中,在线上线下展项或导览中,语言模型可为观众提供智能讲解、智能问答、知识互动等;提供关于具体展品的详细解读和背景知识,帮助更好地理解藏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观点|人工智能时代博物馆如何致力于教育和研究

博物馆语言模型(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黄俊博士供图)

博物馆语言专属模型必将促进博物馆机构的变革,第一,工作效率的显著提高。博物馆语言模型的意义在于提升博物馆内部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它可以为工作人员提供即时的信息和资源,避免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例如,在策划展览时,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语言模型快速获取相关信息,从而更好地设计展览内容和解读文物。第二,博物馆专业化程度和行业整体素养的显著提升。语言模型作为一个学习工具,能帮助馆内人员不断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促进博物馆的创新和发展。馆内人员可以通过与语言模型的对话,获取专业建议、参考学术文献、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等,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第三,观众融入程度和互动体验深度的显著提升。语言模型为观众所提供的智能讲解、智能问答、知识互动等功能,增强了观众观展体验,提升了展项的知识内涵,促进了博物馆的知识传播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总之,博物馆的三种存在形态和状态也将逐步改变,博物馆的革命即将到来。

观点|人工智能时代博物馆如何致力于教育和研究

苏博展览现场

(本文作者系上海大学 博物馆学教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