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读书|经典是一张人性的磨砂纸——读李雪涛《思想小品》

读书|经典是一张人性的磨砂纸——读李雪涛《思想小品》

《思想小品》

李雪涛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方今世界瞬息万变,“快”字当先,争分夺秒“赶路”的世人,似乎无暇回顾经典。因守正而成为“经典”的经典,貌似也难以为“赶路”的世人导航,毕竟时过境迁,经典产生的现实生活,比之当下早已物换星移。那么为何我们仍要执拗地保存经典,并且孜孜不倦地捧阅它们?近日研习了李雪涛教授的新著《思想小品》,笔者茅塞顿开,其实在心性的渴求上我们正与经典愈贴愈近。经典好比一张磨砂纸,它总是聚精于微末,轻声打磨着读者的人性。然而谁又能说人格的焕然一新,不是起于对点滴污渍的细致涤除?在经典与人性细节间,《思想小品》这颗折射着光的“砂粒”值得反复玩味,个中蕴藏的“静”“净”“尽”三字智慧,尤其值得读者拂卷省思。

一个“静”字,何其平淡,又何其难得。李雪涛鼓励书友们找回闲静,这绝不意味着他推崇消极,《思想小品》明白解释道:“所谓的‘闲’,不是外在的,更多的是内在的一种恬淡生活。”人心内在的恬淡,首先就是不会跌入“常常不满足,百般计较”的窠臼。对此,李雪涛拈出明代《菜根谭》里的一则经典:“夜眠八尺,日啖二升,何须百般计较?”五百年前的这句话简明扼要,今人读之仍觉面赧。既然我们的物质生活需求注定是“有涯”的,为何五百多年前的古人与五百多年后的我们,竟然出奇相似地浪费了“无涯”的灵魂?李雪涛对现代技术施加在人类清净心灵之上的“紧箍咒”颇为警惕,他批判“手机使得人们公私之间的界限变得愈来愈模糊。人们都期待着赶快做完事情,之后再好好休闲,玩乐。但结果是,我们被纠缠到更多的事务中去了”。机械化、物化的我们,是时候给自己“松绑”了。从《思想小品》的字里行间能够看出,李雪涛是自然美学的忠实信徒。因此他耳语读者,中国琴曲里的春江花月、西人笔端描绘的瓦尔登湖,都引导我们重归于生命之“静”,我们需要也应该能从中看见自己,找到自己,回归自己。

令笔者深感共鸣的,是李雪涛与陶渊明的对望。他翻览陶诗后长叹“其中包含的是审美的人生”。的确,悠然南山下那欣欣向荣的秋菊,就着园中清蔬,端一盏春酒与老友促膝长谈的融洽,就是让我们真正重归于“静”的心灵抚慰。读罢英国汉学家谢福芸的经典《名门》后,李雪涛尝试提炼出了中式“审美人生”的两个关键词:“含蓄”“从容”。含蓄是向内的,是邀约陶渊明的清风、苏东坡的皎月、李笠翁的清淡真味一道神游翱翔,把万物美好注入一颗纯粹的静心。从容是外向的,是平易近人、坐怀不乱、处事不惊,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自知与自适。不得不说,这样平静真实的生命状态,只能来源于抛却冗杂的经典世界。在这方面我们与经典的关系,不是毕恭毕敬的请教,而是情投意合的神交。

经典也在打磨我们人生的“净”,那是干净清爽的生活态度、澄澈清朗的人际关系。“做一个干净人”,是《思想小品》贯穿始终的主线。一个“干净的人”,首先必须放下知识过载与己见偏狭的思想重负。李雪涛引述印度思想家克里希那穆提的箴言“你得靠自己才能发现新的事物,因此刚上路时必须放下一切的累赘,尤其是知识”,劝诫读者莫要被略知一二的知识网络围困,要用干干净净的“空白”面向未知求索,唯其如此方能转识成智,在心灵与真知间搭桥而非砌墙。“干净的人”更需弃置偏见,怀真诚之心尊重他人,携激励之情关爱弱者。李雪涛回忆起他当年为德国来华旅游团做导游,虽然连他自己都觉得讲解效果不理想,但德国客人无不“用善意的目光注视着我,认真听我做完每一个介绍”。《思想小品》后文里德国国家图书馆掌门人之子去当厨子的故事,与之遥相呼应。

说到德国工匠精神,点睛之笔就是一个“尽”字,这亦是经典细细打磨我们人性的基本面。所谓“尽”,一指尽心,二要尽细,三须“止于尽”。尽心不难理解,就是遇事负责,不苟且,不敷衍。《出三藏记集》里,姚兴为求得一部好译本甘愿等待七年岁月,直至译者汉语娴熟。这便是尽心,源自高度责任感与“慎独”自觉的全心全意。再说尽细,细节难以直接决定成败,但成败注定肇端于不起眼的细节。李雪涛展示了拉丁文经典警句“若忽略了一个音节,就忽略了整个文本的意义”,以此奉劝读者“不论什么时代,‘细读’都是阅读之关键所在”。来看“止于尽”。《思想小品》里,李雪涛哭笑不得地记述了儿子本科同学获悉将入学意大利语专业后,一个暑假马不停蹄“预补习”意语的奇事。如此内卷的超前、超负荷学习,真能帮助孩子实现人生价值吗?李雪涛援引《景德传灯录》里“饥来吃饭,困来即眠”的格言,疏导那些碌碌之人廓清迷思,“活在当下”。

经典是琢磨人性的一张砂纸,但这张砂纸究竟是把人性抛光,还是把人生磨得血肉模糊,完全取决于手捏经典的我们。古人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思想小品》“激发读者自己去思考的热情”,思考人生“静”“净”“尽”三字智慧的来龙去脉,思考如何看穿、理顺那颗“需要不断予以约束的人心”,思考怎样在一个节奏飞快的时代,帮助“散乱奔腾的思绪安静下来”。

作者:邹赜韬

编辑:蒋楚婷

责任编辑:朱自奋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