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書|經典是一張人性的磨砂紙——讀李雪濤《思想獨幕喜劇》

讀書|經典是一張人性的磨砂紙——讀李雪濤《思想獨幕喜劇》

《思想獨幕喜劇》

李雪濤 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方今世界瞬息萬變,“快”字當先,争分奪秒“趕路”的世人,似乎無暇回顧經典。因守正而成為“經典”的經典,貌似也難以為“趕路”的世人導航,畢竟時過境遷,經典産生的現實生活,比之當下早已物換星移。那麼為何我們仍要執拗地儲存經典,并且孜孜不倦地捧閱它們?近日研習了李雪濤教授的新著《思想獨幕喜劇》,筆者茅塞頓開,其實在心性的渴求上我們正與經典愈貼愈近。經典好比一張磨砂紙,它總是聚精于微末,輕聲打磨着讀者的人性。然而誰又能說人格的煥然一新,不是起于對點滴污漬的細緻滌除?在經典與人性細節間,《思想獨幕喜劇》這顆折射着光的“砂粒”值得反複玩味,個中蘊藏的“靜”“淨”“盡”三字智慧,尤其值得讀者拂卷省思。

一個“靜”字,何其平淡,又何其難得。李雪濤鼓勵書友們找回閑靜,這絕不意味着他推崇消極,《思想獨幕喜劇》明白解釋道:“所謂的‘閑’,不是外在的,更多的是内在的一種恬淡生活。”人心内在的恬淡,首先就是不會跌入“常常不滿足,百般計較”的窠臼。對此,李雪濤拈出明代《菜根譚》裡的一則經典:“夜眠八尺,日啖二升,何須百般計較?”五百年前的這句話簡明扼要,今人讀之仍覺面赧。既然我們的物質生活需求注定是“有涯”的,為何五百多年前的古人與五百多年後的我們,竟然出奇相似地浪費了“無涯”的靈魂?李雪濤對現代技術施加在人類清淨心靈之上的“緊箍咒”頗為警惕,他批判“手機使得人們公私之間的界限變得愈來愈模糊。人們都期待着趕快做完事情,之後再好好休閑,玩樂。但結果是,我們被糾纏到更多的事務中去了”。機械化、物化的我們,是時候給自己“松綁”了。從《思想獨幕喜劇》的字裡行間能夠看出,李雪濤是自然美學的忠實信徒。是以他耳語讀者,中國琴曲裡的春江花月、西人筆端描繪的瓦爾登湖,都引導我們重歸于生命之“靜”,我們需要也應該能從中看見自己,找到自己,回歸自己。

令筆者深感共鳴的,是李雪濤與陶淵明的對望。他翻覽陶詩後長歎“其中包含的是審美的人生”。的确,悠然南山下那欣欣向榮的秋菊,就着園中清蔬,端一盞春酒與老友促膝長談的融洽,就是讓我們真正重歸于“靜”的心靈撫慰。讀罷英國漢學家謝福芸的經典《名門》後,李雪濤嘗試提煉出了中式“審美人生”的兩個關鍵詞:“含蓄”“從容”。含蓄是向内的,是邀約陶淵明的清風、蘇東坡的皎月、李笠翁的清淡真味一道神遊翺翔,把萬物美好注入一顆純粹的靜心。從容是外向的,是平易近人、坐懷不亂、處事不驚,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自知與自适。不得不說,這樣平靜真實的生命狀态,隻能來源于抛卻冗雜的經典世界。在這方面我們與經典的關系,不是畢恭畢敬的請教,而是情投意合的神交。

經典也在打磨我們人生的“淨”,那是幹淨清爽的生活态度、澄澈清朗的人際關系。“做一個幹淨人”,是《思想獨幕喜劇》貫穿始終的主線。一個“幹淨的人”,首先必須放下知識過載與己見偏狹的思想重負。李雪濤引述印度思想家克裡希那穆提的箴言“你得靠自己才能發現新的事物,是以剛上路時必須放下一切的累贅,尤其是知識”,勸誡讀者莫要被略知一二的知識網絡圍困,要用幹幹淨淨的“空白”面向未知求索,唯其如此方能轉識成智,在心靈與真知間搭橋而非砌牆。“幹淨的人”更需棄置偏見,懷真誠之心尊重他人,攜激勵之情關愛弱者。李雪濤回憶起他當年為德國來華旅遊團做導遊,雖然連他自己都覺得講解效果不理想,但德國客人無不“用善意的目光注視着我,認真聽我做完每一個介紹”。《思想獨幕喜劇》後文裡德國國家圖書館掌門人之子去當廚子的故事,與之遙相呼應。

說到德國工匠精神,點睛之筆就是一個“盡”字,這亦是經典細細打磨我們人性的基本面。所謂“盡”,一指盡心,二要盡細,三須“止于盡”。盡心不難了解,就是遇事負責,不苟且,不敷衍。《出三藏記集》裡,姚興為求得一部好譯本甘願等待七年歲月,直至譯者漢語娴熟。這便是盡心,源自高度責任感與“慎獨”自覺的全心全意。再說盡細,細節難以直接決定成敗,但成敗注定肇端于不起眼的細節。李雪濤展示了拉丁文經典警句“若忽略了一個音節,就忽略了整個文本的意義”,以此奉勸讀者“不論什麼時代,‘細讀’都是閱讀之關鍵所在”。來看“止于盡”。《思想獨幕喜劇》裡,李雪濤哭笑不得地記述了兒子大學同學獲悉将入學意大利語專業後,一個暑假馬不停蹄“預補習”意語的奇事。如此内卷的超前、超負荷學習,真能幫助孩子實作人生價值嗎?李雪濤援引《景德傳燈錄》裡“饑來吃飯,困來即眠”的格言,疏導那些碌碌之人廓清迷思,“活在當下”。

經典是琢磨人性的一張砂紙,但這張砂紙究竟是把人性抛光,還是把人生磨得血肉模糊,完全取決于手捏經典的我們。古人言“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思想獨幕喜劇》“激發讀者自己去思考的熱情”,思考人生“靜”“淨”“盡”三字智慧的來龍去脈,思考如何看穿、理順那顆“需要不斷予以限制的人心”,思考怎樣在一個節奏飛快的時代,幫助“散亂奔騰的思緒安靜下來”。

作者:鄒赜韬

編輯:蔣楚婷

責任編輯:朱自奮

*文彙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