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人世间》的热播又起来一轮知青热,和当年的大多数家庭一样,周家兄妹三人二个下乡,一个留城,老大周秉义穿上军装到了黑龙江建

作者:进取老马

《人世间》的热播又起来一轮知青热,和当年的大多数家庭一样,周家兄妹三人二个下乡,一个留城,老大周秉义穿上军装到了黑龙江建设兵团,老二周蓉一个人到贵州山区当年叫投亲靠友挿队。兄妹二人下乡类型在当年是少数人下乡形式,大多数人下乡是在生产大队的知青点,生产小队的知青组,真正和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是下放到生产小队的知青组。大队知青点,公社农场的知青队很少与农民接触,知青到县林场挿队享受农场工人待遇,类似于参加工作,我一个同学下乡分到县林场后来补办了招工手续一直干到退休。

《人世间》兄妹二人下乡的情况又人说假抹黑了火热时代的“青春无悔”。有人说恢复了历史真面貌。本人认为当年几百万城市学生下乡,所处的环境不是千篇一律,没有可比性,说故事情节假的人站在自己的经历认为假,说故事情节真的人也是依据自身经历判断。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青春无悔”还是“青春有悔”?个人认为也是因人而异,城市人各个阶层都有,有人从小生在官员家庭,高知家庭,下乡渡渡金接触一下底层生活是以后仕途的政治资本,当然“青春无悔”。周秉义在兵团和省长千金结婚,兵团经历就是他的政治资本,是他步入高官的起点,故事情节变化符合逻辑是真的,但是他的命运不代表哪一代人。

周蓉的下乡故事情节在当年是耻辱的,类似于“私奔”,所以气坏了根红苗正的工人阶级爸爸,老实善良的妈妈。放在思想开放的当今社会,女儿背着父母私自嫁给遥远的山区也不该提倡,好在这段荒唐的爱情故事因冯大诗人的出轨而结束了。

最后要说一说六七十年代生活在城市底层的普通工人家庭小市民家庭的孩子下乡煅练没有一点点进步意义,本身就是生活在底层,整天接触穷人,换个地方不过是换一个劳动环境。拿本人来讲出身于小城市市民家庭,父亲是普通工人,母亲打零工,七八岁就拾菜捡柴扒煤渣,十二岁就到工地当小工,十四岁拉架子车当搬运工,十八岁下乡干农活还感觉农活比工地搬士坯和泥轻松,同一个知青组同学家庭条件好的感觉农活很累人,我们现在回忆当年的下乡生活都是真实的回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