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品鉴中国画的重要标准,关羽、吴道子、王维,谁是中国墨竹之祖?

本文为“午后品味”与“船长读画”联合出品的中国美术史系列语音类节目,欢迎收听。

对于竹,在中国文化传播、普及中的巨大功绩,我们不应感觉陌生。

比如肇始于商代、盛行于战国时期的书写材料——竹简。而毛笔,这种用竹管和兽毫制作的书写工具,其发明时间应是更早。

品鉴中国画的重要标准,关羽、吴道子、王维,谁是中国墨竹之祖?

插图,夏昶 风竹图轴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在战国时期,可能就有了竹管兔毫笔。从汉代到魏晋、隋唐,这段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高峰期,竹管兔毫笔、羊毫笔也开始大流行。

在中国的绘画种,这种书写用的毛笔,更是不可或缺的主要创作工具。

而且,如何使用将书写的方式、特点、表现力融合到绘画中,一直是中国画家们努力追寻的方向。

这样,就形成了中国绘画在创作理论和鉴赏方面与众不同的独特体系。

一方面,将书法融于绘画,更容易为文学与绘画这两种艺术形式所构建的意象之间,搭建一座彼此沟通、呼应、融汇的意境之桥;

另一方面,用书写的方式作画,所独具的形式美感,成为品鉴中国绘画的重要标准。也因此,练习书法、熟悉用笔的技能成为学画者需要不断修炼的重要功课。

虽然竹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中扮演着如此重要、不可或缺的角色。但,单就绘画主题来探讨,至少在中唐以前,画家们的心中,尚未从“物质”意义上的竹身上获得创作灵感。

这种被后世文人寄予极重要人文内涵的绘画母题,长期扮演着跑龙套的尴尬角色。

在传统绘画中,画竹可大致分为两类技法:一是勾勒设色,其次便是以墨写竹。到了北宋徽宗时期编撰的《宣和画谱》中,将“墨竹”单列一门画科,墨竹由此,正式成为一门独立于人物、花鸟、山水的创作母题。

《宣和画谱》沿袭了文同、苏轼等文人士大夫业余画家对绘画的理解,为“墨竹”给出了一个相对狭窄的定义。

在其中《墨竹叙论》中,提及:“多出于词人墨卿之所作。盖胸中所得,固已吞云梦之八九,而文章翰墨,形容所不逮,故一寄于毫楮[háo chǔ]。”

毫楮是指毛笔和纸,这段话的意思是,文人士大夫们绘画的目的,在于抒发自己的心意和情感,当所作的文章、所写的书法,难以尽兴时,便借绘画这种视觉形象来呈现。

这段话与苏轼评价文同画竹的创作动机类似:“文同画竹,乃是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

因此,在北宋《宣和画谱》成书前后,对于“墨竹”这一画科,舆论界达成了一项共识,那就是为其增加了创作者身份的限定,既所谓的“词人墨卿”。

这样的限定,也将很多画家排除在外,因而人数也相当有限。《宣和画谱》总结说:“自五代至本朝,才得十二人。而五代独得李颇,本朝魏端献、王璟、士人文同辈。”

若是抛开北宋人为创作者身份所设的限定,用墨写竹的画家,应远远超出这12人。比如画谱中的花鸟画一门中,所记载的,以墨竹为创作主题的作品便可列出一长串名单。

在位创作者身份给予i限定外,《宣和画谱》也暗示了墨竹这一画科所形成的时间范围,即,其提到的“自五代至北宋”。

那么在五代之前,就没有画墨竹之人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将要探讨的这个问题,谁是“中国的墨竹之祖”?他,应该出现于五代之前。

从北宋时开始盛行的墨竹,其技法的发明者到底为何人呢?

元代的画竹高手李衎[kàn]在他所著的《竹谱详录》中记道:“墨竹亦起于唐,而源流未审……黄太史疑出于吴道子。”

黄太史,就是指我们上一集内容中提到过那位黄庭坚。他曾以秘书丞兼国史编修官,故后人也称他为黄太史。

据李衎引用黄庭坚的说法,墨竹的画法始于唐代,但发明者无从考证,有可能是吴道子发明这种画法。

但我们查阅了目前留存的画史,发现还有其他几类说法:

一是说唐玄宗李隆基发明的,这一说法源自元朝人张退公《墨竹记》,其中提到:“夫墨竹者,肇自明皇,后传萧悦,因观竹影而得意。”

这句话中的明皇指唐玄宗李隆基,他的谥号[shì hào]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因此后世用明皇指代他。萧悦是晚唐,唐穆宗时期的一位画家,他曾与白居易有过一段交往,有关这位画家,我们在此后的内容中将为您详细介绍。

第三种说法,将发明的专利颁给了五代后唐招讨史郭崇韬[tāo]之妻——“李夫人”。

郭崇韬征蜀,蜀主王衍投降后,郭崇韬强占了一位“李夫人”。这位李夫人在府邸中,抑郁寡欢,在月光中看见竹影婆娑,于是在窗户纸上用墨画竹,由此发明了这一技法,这种说法来自元朝人夏文彦《图绘宝鉴》卷二中记载。

上述三种——吴道子、李隆基和李夫人为墨竹发明者的说法,都源自元朝人的记载。

但是,我们查阅更早时,晚唐时期张彦远所著的《历代名画记》、北宋时期的《宣和画谱》、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等画史中,则根本没有类似的记录。

另外还有两类传闻,其一称三国时期的关羽开始画墨竹;其二称王维开始画墨竹,并且在开元年间留有石刻。

前者显然是杜撰,未见有可信史料,不排除这位关二爷在写公文之余,用墨笔在旁边抹上几笔。且关羽也不是画家,至少主流的画史中对他没有任何记载,他的作品也不可能影响到画坛,继而产生出一种被大家接受并模仿的新技法、新风格。

其二,王维画竹是可信的,但即使发现有开元年间的石刻,这尚无法证明王维画的便是“墨竹”。

上述这五种有关墨竹之祖的说法——关羽、李隆基、吴道子、王维、李夫人——时间维度上从三国跨越到了五代,看似均不可信,但至少为我们的这番探究划定了一个时间范畴。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墨竹”在北宋“独立”之前,经历了从三国到五代大约7个世纪的孕育发展期。此后,自五代到北宋间,被画史记载善画“墨竹”的画家们方逐渐多了起来。

而这一漫长孕育期,正值中国绘画本身取得大步发展的魏晋、隋唐时期,这期间有没有一些画家擅长此类题材?

从魏晋到盛唐这段时间,中国社会在文化思想层面上,有几个特点,一是:门阀士族开始以经学为中心的儒家思想,来武装自己,形成为具有庞大社会势力的文化官僚集团;

其次,随着胡汉分治,出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汉化与逆流;

再次,便是佛教传入后,与中国儒、道思想相融合,由小乘转向大乘再转向禅宗。

上述这三点都为当时的文学与艺术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对应于绘画上,在这一时期有哪些特点?我们所关注的墨竹,有没有一些画迹留存呢?

有关内容,且待下回再为您分享。

附录:

晚唐时期的张彦远,出身三代相门,博学有文辞。张彦远所著的《历代名画记》是大陆第一部系统的、完整的关于绘画艺术的通史。在其中卷一,《叙画之源流》中,总结和梳理了唐以前关于书画起源的种种说法,首次提出了“书画异名同体说”。其原文如下:

“按字学之部,其体有六:一、古文;二、奇书;三、篆书;四、佐书;五、缪篆;六、鸟书。在幡信上书端,像鸟头者,则画之流也。颜光禄云:‘图载之意有三:一曰图理,卦象是也;二曰图识,字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又周官教国子以书六书,其三曰象形,则画之意也。是故知书画异名而同体也。”

元朝人夏文彦《图绘宝鉴》卷二中,有关李夫人发明墨竹所记原文:

“李夫人,西蜀名家,未详世胄,善属文,尤工书画。郭崇韬伐蜀得之。夫人以崇韬武弁[biàn],常郁悒不乐,月夕独坐南轩,竹影婆娑可喜,即起挥毫濡墨,横写窗纸上,明日视之,生意具足,自是人间往往效之,遂有墨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