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欧阳修离任滁州太守,吟咏了一首绝句,黄庭坚读后也深受启发

诗歌创作追求形象生动,作者经常不会直接描述心中的各种情感,而是借助景物进行传达。同时诗歌创作不仅需要传承,而且更追求创新。比如诗仙李白就喜欢谢朓的作品,而王维也从陶渊明的诗作中得到启发。

北宋诗人欧阳修和黄庭坚都是非常杰出的大文豪,欧阳公作为前辈,经常热情地提携青年才俊。而黄山谷不仅秉性聪慧,而且善于学习和借鉴前贤的诗歌风格,并进行改造和创新。下面分享的是欧阳修离任滁州太守,吟咏了一首绝句,黄庭坚读后也深受启发。

欧阳修离任滁州太守,吟咏了一首绝句,黄庭坚读后也深受启发

别滁

北宋: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欧阳修是北宋杰出的大文豪,亦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远见卓识、才华超群,可是因为支持新政而被贬滁州。虽然诗人心中颇感惆怅,但滁州的秀丽山水和当地的淳朴民风,却着实令他感到欣喜。

他在滁州生活了两年,不仅落实了很多惠民措施,而且还与当地百姓们关系融洽。欧阳修在其名作《醉翁亭记》中,就描绘了他与民同乐的欢乐气氛。后来朝廷又派他去扬州工作,临行时百姓们依依不舍,都不约而同地前来为其饯行,诗人深受感到,于是赋诗留念。

欧阳修离任滁州太守,吟咏了一首绝句,黄庭坚读后也深受启发

前两句表达出诗人的一份深情,两年的时间匆匆而过,诗人却倍感收获颇丰。如果没有贬谪的经历,诗人或许很难到滁州生活,也就无法留下很多难忘的美好记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两句意味深长,让无数文人墨客深受启发。

时值暖春,杨柳青青、万紫千红,春光乍泄、东风拂面。诗人在首句就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春景图,但是作者只是采用乐景抒写悲愁,鲜花盛开、美酒飘香,只是场景已经不在醉翁亭,却转移到送行的驿站,诗人深感悲切。

欧阳修离任滁州太守,吟咏了一首绝句,黄庭坚读后也深受启发

后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经过首联的铺垫,次联开始抒情,诗人故作旷达,心中却极其激动。千言万语无法表达,都记录在诗行,又凝聚于酒盅。一个“醉”字,不是表达开怀,也不是抒写沉醉,而是充满惜别之意。

尾句更是令人感动,百姓们自发地赶来送行,他们担酒送花、载歌载舞,既感谢太守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了积极的变化,又希望诗人可以早日归来,再次团聚。可是诗人心里却非常清楚,此次一别,彼此将很难重逢,丝竹悠扬,离声切切,才子心中立刻涌起无限愁情。

欧阳修离任滁州太守,吟咏了一首绝句,黄庭坚读后也深受启发

夜发分宁寄杜涧叟

北宋:黄庭坚

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一钓舟。

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

黄庭坚的这首绝句也是描写离别场面,山谷是江西人,年轻时曾担任泰和知县,后来又改任德平镇监。离家久了,诗人非常思念故园和亲人们,于是便借此调任的机会回家探亲。这首诗创作于诗人离家之时,杜涧叟是他的一位亲友,全诗情感深沉,表达了作者的不舍之意。

欧阳修离任滁州太守,吟咏了一首绝句,黄庭坚读后也深受启发

离别虽然是人生的常景,但也是非常惆怅的事情。久别重逢,本该欢聚一段时间,可是诗人公务在身,在家乡只是短暂停留,就不得不匆匆上路。黄庭坚不仅是大才子,而且非常懂得如何为人处世,亲友们都极其佩服和尊重他,更感觉其前途无量。

时值傍晚,大家聚集在江边与他告别。“阳关一曲水东流”,人们唱着悲壮的送别曲,说着祝福的话语,依依不舍地挥手告别。斜阳西沉、夜幕降临、灯火阑珊、清溪东流,诗人独自乘坐一叶扁舟,两岸的风景如画,诗人的心情却起伏不定。

欧阳修离任滁州太守,吟咏了一首绝句,黄庭坚读后也深受启发

作者描述了送别的场景,后两句开始抒发离别之情。“我自只如常日醉”,作者将欧阳修的诗句改动了两个字,“亦且”换作“自只”,基本意思并未改变,只是强调了自己的情感。

因为百姓们为欧阳公送别时,大家举杯欢送,诗人感到非常感动,却故作豪迈。而黄庭坚却因为行色匆匆,倍感孤寂,心中愁意满怀,却不愿让亲友们担忧,于是只好将愁情转移到满川风月,似乎这样就可以减轻胸中郁闷之情。

其实两位大诗人的水平都极其高超,他们很善于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心声。无论是欧阳公的“莫教弦管作离声”,还是黄山谷的“满川风月替人愁”,都不是直接抒写离别的悲愁,而是借助外界景物,委婉地传达出内心的凄切之情,这种技法确实值得诗歌创作者学习和借鉴。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