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因为范仲淹三个字,读了一本烂书

这就是名人的影响力。

当然,这多少还是跟因为一个网红或者戏子的鼓吹,而买了假冒伪劣的烂货,有本质不同。毕竟,这本书就是给范仲淹写的传记。

周宗奇《忧乐天下:范仲淹传》读完了,说心里话,昨天读全书前边的一小部分,还没有觉得这是一本烂书,今天完全是因为范仲淹三个字才坚持把这本书粗略的读完。

之所以说“粗略”,是几乎快速翻过作者直接引用的长篇大论的原文,并且也是同样快速略过了那些与传记主旨无关的东拉西扯的废话。

所以写下最后的评价语:

至今读过人物传记粗略算来至少有20几本,这本是最水的一本。作者能够将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传记写得这么水,也是本事。

我粗略估计一下,全书引文恐怕超过多半。整篇整篇的引用原文,然后在原文基础上随意那么一铺陈,再加上与传记主旨毫无关联的东拉西扯的大篇幅文字,就凑成了这本书。

这种粗制滥造的文字配不上“范仲淹”三个字。建议书友们绕路,不要浪费时间。推荐去直接读《范仲淹文集》,比阅读这本书更有意义。

烂归烂,有感触的时候还是随手记了下来,分享在这里。或许,我这些感触要比原文好看多了。

因为范仲淹三个字,读了一本烂书

P s:以下墨绿色字体为原文,阅读笔记以正常字体显示。

著名人物宋濂,就是他的学生。

宋濂,让我们立刻想起学生时代背诵过的那篇励志文章《送东阳马生序》。

名师出高徒,此言确实不虚。

孤山不是他的人生驿站,是他永久的归宿。

曾经多次感慨过这位隐士诗人,也曾经多次去过杭州西湖孤山上他的墓园,见过他墓园里梅花开,听过他墓园里的鸟鸣。

林逋,是一个活成自己的人。

重父必重母,正邦先正家。

一心回主意,十口向天涯。

铜虎恩犹厚,鲈鱼味复佳。

圣明何以报,没齿愿无邪。

范仲淹这首诗是在大正月里全家被“钦差”“押解”者贬谪睦州时候的心情抒发,读不到一丝颓唐和抱怨,读出来的都是肝胆正气和对国家的忠诚厚望。

越是这样的心志,越是反衬了昏庸帝王和宵小臣僚的猥琐。这种现象历朝历代层出不穷,在宋朝更是达到顶峰。

淮河,古称淮水,与长江、黄河和济水并称“四渎”,现为中国七大江河之一。它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主峰太白顶西北侧河谷,干流流经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四省,南宋绍熙年间以前,它是一条独流入海的河流。

读到此处,类似这种与主旨无关的铺陈杂沓文字随处可见,粗略估算大概应该占文字内容的四分之一左右,难免有胡乱凑字数的嫌疑。

勉强继续把这本书读完,唯一原因是因为“范仲淹”三个字。

从国家与政府的立场看,言论的自由可以鼓励人人肯说“忧于未形,恐于未炽”的正论危言,来替代小人们天天歌功颂德、鼓吹升平的滥调。

实际上,有多少帝王,不论贤明还是昏庸,都喜欢听阿谀奉承之辞,都喜欢臣子或者部下拍马屁,正所谓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古今概莫能外。

这就为培养奴才提供了养料充分的土壤,上行下效,一个主子之下奴才遍地,大奴才,小奴才,环环相奴,苦的只是老百姓。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理论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军事理论著作,比欧洲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早两千三百年。

书中多处这种类比,是在彰显作为中国人的优越感吗?这些废话与主旨毫无关联。真是奇怪了。我怀疑这本书是找学生攒出来的,越读越水!

北宋的两次变法虽然都以悲剧结束,但它们兼顾民利,泽被百姓,确乎是一种有别前代的真正的变法。

关于北宋两次变法,作者这个观点未免太自以为是了。范仲淹为首的新政改革暂且不论,单就王安变法而言,万万做不到作者所言的“泽被百姓”,否则又何至于失败!

作者这种想当然的论调越发让我觉得这本传记太水了,不符合作者专业作家的身份,所以我才有“这本书是不是找学生枪手胡乱攒造的”质疑。

当然了,名不符实沽名钓誉的专家也好,学者也好,教授也好,在这片范仲淹曾经寄予厚望的土地上并不少见。

何谓三冗?天下有定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日益多而无定数,三冗也。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这里引用《宋史·宋祁传》的文字,虽然相较本书而言也属废话,但却引发我对现实的思考。所谓懒政怠政现象,必然与“三冗”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评价古人,且不可根据什么“相传”,还是全面、公正、宽容一点的好啊!

读到此处,才真正领会什么叫言不由衷、力有不逮。作者自己不知道在这部越来越水的传记文字中,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吗?

■此书上一篇读书笔记

2022年2月3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