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壮哉,河南老胡

· 这是第4336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 3k+ ·

· 秦朔 | 文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辛丑牛年,对央国企之外的几乎所有房地产企业都是一道大关。

年尾,建业集团董事长胡葆森写了一封“老胡家书”,向建业家人们汇报这一年走过的不平凡的路。

这一年,建业经历了“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盛大启幕,分享了中原建业成功上市的喜悦,也和行业一起经历了瑟瑟寒冬。

这一年,建业集团实现销售额1310亿,纳税额71.4亿。

“我们如期偿还4亿美元债,保持了企业29年在金融机构零拖欠记录和税务部门零偷逃的记录。坚守了企业‘守信用、负责任、走正道、务正业、肯吃亏’的价值观,给市场和行业带来了信心。”

有人或许会说,零拖欠、零偷逃,这样的“双零”不是企业本分吗?是的,是本分。但创业29年,无论怎样的市场风雨,无论怎样的政策调控,能一直守住本分,我不禁要说一句:壮哉!

“老胡家书”中还有一段让我动容——

“朝受命、夕饮冰,昼无为、夜难寐。在最困苦的时光里,我看到了物业人泡在洪水中发白的双脚,看到了洪水不退我不退、守护业主家园的担当;看到了地产人熬夜布满血丝的眼睛,看到了濮阳天筑逆势开盘日销售金额8亿元,推售房源去化率超90%的业绩;看到了工程人寒风中皴裂的手背,看到了千千万万建业人被磨破的肩膀和依然挺立的脊梁,看到了7.9万套新房如期甚至提前交付,业主拿到钥匙时开心的笑脸。我们顶压奋进,难中求成,千千万万坚忍图成的建业人成了企业穿越至暗时刻的那一束束亮光。”

这段话说出了这个行业的艰辛及价值。国家的经济,国民的财富,家庭的需要,金融机构的发展,百千行业的带动,都离不开房地产,怎么现在一提到“房地产”三个字,总有一种“另类感”?这对这个行业真的公平吗?

壮哉,河南老胡

老胡出生于1955年,现在看他,大气而有智慧,儒雅更兼厚重,并不显老。而2001年老胡46岁,还是英气勃发的年纪时,就被《南风窗》以一篇《河南商人老胡》(作者:石破)的文章,打上了“老”的标签,从此叫开。

老胡有时开玩笑:“因为那篇文章,让我提前老了多少岁。”

不过最近重读《南风窗》2001年刊登出的《河南商人老胡》(10月上半月刊)时,发现“老胡”的出处乃是夫子自道,来自他自己。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90年代初的河南市场发育程度不高,欠缺规范。有人认为这种投资环境就像是一片盐碱地,而盐碱地上的企业往往难以长大。‘但盐碱地里也不是什么都不长,我老胡是土生土长的河南人,自小喝盐碱水长大,耐碱性强——适应这种环境的能力强,所以我在河南就如鱼得水。’”

20年过去了,老胡在最初像盐碱地一样的环境里,一步步走了过来。河南曾有不少“名企业”如亚细亚商厦、郑百文、春都火腿肠,都成了昨天的故事,而建业做得越来越好,成为“让河南人民住上好房子”的行业标杆。

建业的成功,从外因来说是赶上了城市化的高速列车,但内因更为根本。

老胡是谦虚的人,不是表面谦虚,是骨子里谦虚。2001年建业在河南已经很有影响,但他说:“企业要想可持续发展,六个条件缺一不可:团队、决策人、经营方向、管理机制、抗风险能力和外部环境。如果这六个问题解决好了,任何企业都可以获得发展。但这六个条件,建业目前也不完全具备,所以我认为建业还没有达到成功企业的标准。”他以履薄临深的忧患感,一直学习,改进,提升。

但老胡又是内心很有底气的人。这种底气来自于文化。

2001年时他就说:“河南是历史文化积淀非常深厚的地区,虽然它的表面覆盖着一层盐碱,但只要你活下来了,把根往下扎,穿过盐碱层,就能汲取到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外来的人往往看不到这一点,但建业通过九年的运作,根子已经扎下去了,已经开始接触到肥沃的文化土壤。……河南人性格中有些负面的东西,小富即安、对新事物反应迟钝等,但也有许多积极的东西,比如坚毅、厚重、大气、执着等等。”

文化是一种能给人定力和自觉的力量。靠着“根植中原,造福百姓”的初心,靠着“追求卓越,坚忍图成”的企业精神,建业聚焦河南,已经实现了122个县及县级以上城市全覆盖,这在中国房地产业可谓独树一帜。

在“改变世界”采访老胡的这期节目中,他谈到建业的“省域发展模式”时,讲了一段以前我不知道的故事。

建业当初为什么“不出河南”?不止是家乡情结,而是因为老胡派了两个小组,在中部的六个省会城市进行了市场调研,当时江西的房价还没有郑州的高。“你去跑那么远是为了什么?既然河南这么大,有100多个城市,你如果有信心一直在这扎根,往下做,那不也是个很大的市场?!所以提出来‘根植中原,造福百姓’”。

壮哉,河南老胡

老胡是企业家,也是文化人,文化在他看来是高山仰止,更是平易近人。他把文化和企业很好地融在一起。

他喜欢说“为人示弱,做事留余”。

“农民为什么日子过得平稳,因为他日子过得好的时候会囤粮,日子过得不好的时候,他依然会勒紧腰带,做事留余。所以我就说向农民学生存的智慧。后来又发现,他们从行为方式上就是示弱,他见谁都是仰视,人家都已经在仰视你了,你还能不帮他吗?逞强,用强,凡是这些人最后的结局都不好。”

他也喜欢说“热时不燥,冷时不弃”,说做企业要有深秋心态。

“摄氏20度的时候,人感觉最舒服。做企业很重要就是对自己心态的控制,形势好的时候不要跟着瞎起哄,不要燥;形势不好的时候,也不要放弃,如果你能把冬天过去,能通过管理的内功修炼得更健康,那不就机会更多吗?”

他还从柳树和枣树的收成上领悟企业和社会的关系。

“你看柳树,为啥长得快?它落叶特别多,落叶之后就变成了新一轮的养分,第二年在春天发芽,变成新一轮的成长周期。哪一种树长得慢呢,枣树长得慢,为什么?枣树树叶太小了,又少又小。企业跟社会的关系也异曲同工,凡是你回报社会多,你这个企业就会获取更多的养分,完成新一轮的生命周期。”

“老胡家书”中说到的“朝受命,夕饮冰”,出自《庄子》内篇卷4。

叶公子高(楚国的大夫)要出使齐国,向孔子请教,说楚王派我出使齐国,责任重大,我今天早上接受国君诏命,到了晚上就得饮用冰水,恐怕是因为我内心焦躁担忧吧!孔子说,天下有两个足以为戒的大法,“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即天命与道义。孩子爱亲,是命,臣子事君,是义。知道世事艰难,不可奈何却又能安于处境、顺应自然,这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德之至也”)。做臣子的原本就会有不得已的事,遇事要能把握真情(如实地去做事)并忘掉自身,哪里还顾得上眷恋人生、厌恶死亡呢!你这样去做就可以了!(“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生!夫子其行可矣!)

“朝受命、夕饮冰,昼无为、夜难寐。”这是中国人的精神。确实有很多“不可奈何”,但依然“安之若命”,且一往无前。

文化有相通性。西方的说法是,“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赐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予我智慧去分辨两者的区别”。

壮哉,河南老胡

老胡早已不是简单的商人,他深谙国情和文化,尽力做对社会有价值有意义的事。他是个大写的人。

2022年是建业创业30周年。老胡说:“面对时代大变局和行业拐点,我们要‘向农民学生存的智慧’,顺天时、借地利、求人和,要保持战略定力,‘冷时不弃,热时不燥’,更要自我革命、轻装上阵,以更健康的姿态迎接建业30周年。”

九曲黄河,千回百转,循道追光,行稳致远。祝福老胡,祝福建业!

老胡喜欢的《菜根谭》里说,“君子居安宜操一片心以虑患,处变当坚百忍以图成”。这是建业精神的出处,在这个大变局的时代,也值得更多企业体会和借鉴。

【《改变世界 中国杰出企业家管理思想访谈录》是第一财经联合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复旦大学东方管理研究院等合作开展的项目。该项目旨在将中国优秀企业家具有特色的管理思想和卓有成效的管理实践归纳总结成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以记录式电视专题片形式传递东方管理智慧。】

壮哉,河南老胡

「 图片 | 视觉中国 」

壮哉,河南老胡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