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9日,毛主席与世长辞,长女李敏负责其葬礼事宜。这天,工作人员找到李敏,对她说:“这是为主席守灵名单,您看下。”
悲痛中的李敏看过后,提笔在名单上加了一个名字。工作人员新加的“贺麓成”三字,百思不得其解。因为守灵需得亲人才行,可这个名字他却从未听闻。
此人与主席究竟是何关系呢?直到1983年,贺麓成与主席的关系才得以揭晓。
1983年,组织部要为毛泽覃发烈士证,查到毛泽覃还有个儿子。几经周折下,才打听到毛泽覃儿子的下落,查到了贺麓成的身上。
于是,贺麓成的身份得以暴露,众人才知道他竟是主席的亲侄子、亲外甥。
此时,贺麓成已是一名导弹专家,更是解放军总参系统第一个证书编号“001”的高职人员,这个“001”可是他自己凭实力得来的。
贺麓成,又名毛岸成,是毛泽覃与贺怡的儿子。他出生才三个月,父亲毛泽覃就牺牲了,母亲贺怡也身陷险境,为此,她只得将他送至亲友贺调元家中寄养。
贺调元家中富足,贺麓成过着安定幸福的生活。直到1949年8月,贺调元家中来了一位中年妇女,这时,贺麓成才得知自己的真实身份。十多年后,母子二人再度重逢。此后,他跟着母亲来到吉安生活。
与亲人团聚的日子总是短暂的。11月21日,贺怡打听到外甥毛毛(贺子珍与毛主席的孩子)的下落,便带着贺麓成开车前去寻找,途中不幸遭遇车祸,贺怡当场死亡,贺麓成腿部骨折。
车祸后,贺麓成跟着舅舅贺敏学、姨妈贺子珍生活。贺子珍带着贺麓成治腿、陪他做复健。腿伤痊愈后,贺子珍安排他上学,并对他说:“一、将自己当个普通家庭的孩子,不要活在父辈和家族的光环下;二、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成为一个有真材实学的人。”
贺麓成将姨妈的话记在心里,并成为他一生的行为准则。1952年,贺麓成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力系。他交给学校的《新生登记表》中,父母那栏均写下“亡故”二字。大学四年,学校无人知道他身份显赫。
1956年,大学毕业后,他又考上最难考的留苏研究生。舅舅贺敏学得知喜讯,直呼:“咱家出了个状元了。”然而,在学习了一年俄语后,贺麓成却放弃了留苏名额,进入国防五院,穿起了军装,开始研究导弹。
当时,国防五院成立后,争需一批政治背景可靠、业务能力强的精兵强将。在此契机下,贺麓成加入了钱学森麾下,潜心研究导弹技术。当时,苏联撤销了对大陆的援助,一切工作都得靠自己摸索。
在那段与世隔绝的日子里,贺麓成潜心研究,与同事们依靠苏方的资料仿制出了“东风1号”导弹。可这毕竟是人家的东西,国家决定研制属于自己的导弹,并命名为“东风2号”。为此,贺麓成翻译了近百万字的导弹技术资料,自制导弹图纸多达十余本。
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缺衣少食是正常现象,虽然国家极力供应工程师们,但他们仍食不果腹,经常饿肚子。潜心研究的贺麓成也不例外,他饿得脸颊消瘦,全身浮肿,即便如此,他仍坚守在实验室。
功夫不负苦心人。1962年3月21日,凝聚了他与科研人员心血的“东风2号”运抵发射基地。然而,导弹发射69秒后,就熄火了,自空中坠落。这一幕让贺麓成心痛难耐,也让科研人员失声痛哭。
导弹发射失败后,钱学森召集众人开会,总结失败的原因。最终,他们得出导弹失败最大的原因在于导弹弹道控制上。但“导弹弹道控制”,也曾困扰过美国,他们失败了6次,才成功解决,更何况当时科研落后的中国呢?
找出原因后,贺麓成与科研人员们又开始研究解决方案。通过两年的潜心研究,他与工程师王太楚提出了全新的导弹控制方案。经过国防五院专家研究后,认为可行。
于是,1964年6月29日,全新的“东风2号”在罗布泊上空爆炸。29岁的贺麓成因此晋升为最年轻的导弹专家。
此后,贺麓成沉浸在导弹技术研究中,深藏功与名。而他的同事们也不知晓他的真实身份。当时,毛主席一直想见这个侄子,奈何贺麓成在保密单位,见面很难。
直到李敏结婚,毛主席想见贺麓成,叮嘱李敏联系贺麓成。可惜,俩人终究未能见面,直到主席逝世,贺麓成才与主席见面。
只是,这一面竟是永别,也成为俩人永恒的遗憾。其实,在主席逝世前,只要贺麓成递个话,便能见着主席,但他却不愿破例。
198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系统开始评定职称。贺麓成凭借他的努力,及对“两弹一星”的贡献,成为总参第一个高职,证书编号001。
这些成就和名誉,并未让他迷失,他谨记当初与姨妈的约定,要成为一个真材实学的人。于是,他仍扑在导弹研究上面。
3年后,当他捧着父亲的烈士证后,众人才知贺麓成竟是主席亲侄子。当人们得知他还是一名导弹专家时,更对其钦佩不已。
明明出身不凡,明明能靠父辈余荫,就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他偏偏要靠自己的才能吃饭,且还到达了一个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