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会用风药,治病就多了一个手段,弄懂风药,要从脾胃论慢慢领悟气不活泼,加少量羌活、独活,可以流通五脏真元。《伤寒论》上说:

作者:积极心理学和中医妙方

会用风药,治病就多了一个手段,弄懂风药,要从脾胃论慢慢领悟

气不活泼,加少量羌活、独活,可以流通五脏真元。《伤寒论》上说:“若人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仲景已经在《伤寒论》中透露了治病的要诀,就是要让人身体元气流转起来,元气没有流转升降起来,吹一阵风,人也会得病。不是风邪厉害,而是人身体气机不畅通。这句话也体现张仲景治未病的思想。治未病用什么药,用风药。治未病的关键在于流通五脏元真,令五脏元真灵气流通起来,风药就有这个能耐。

后世李东垣也是善用风药拨动气机的高手,起初,很多人对风药的加入不甚了解,后来终于明白,风药不仅可以一时大刀阔斧,更可以小小与之。临床其妙不可尽言。

没有外感病的时候,可以小剂量运用,比如3~5克,拨动脏腑气机。感受风邪,头痛颈强,周身酸胀时,可以大剂量地用,比如10~15克。这样,“未病防风,有病祛风”,都可以用风药,因为“风为百病之长”!

防风是风药之润剂,小剂量可以在五脏之间建立一个流通活泼的气场。“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人体气血能够像水流一样,相互冲击对流起来,身体就很难生病。而祛风用稍大剂量的风药,那就不局限于在五脏间建立气场,而是把侵入身体的风邪,由肌肉血脉到皮肤毛发,层层逐出体外。

用风药羌活、独活熬汤,最明显的感觉就是喝少一点,人觉得像喝酒一样,心胸活跃温暖,再喝多点,就觉得背部毛发都开张冒汗。可见,剂量多少,效果也完全不同。

大风散气,小风通气。尝风药时,同样小半杯,有人出头汗,有人出背汗,有人不出汗却也觉得比较清爽,用药才是中医的秘诀。

风药用量大,会耗散人元气,如果碰到身体皮毛被寒湿风邪闭住的时候,就需要量大一点的风药,即使耗散一些气血,也要把风邪驱散出身外,这样邪去而正安,除非是身体特别虚弱的人,不宜重用风药,以免有散气之弊。

风药除了直接驱散身体内风邪的功用及流通身体脏腑真气的作用外,还可从更高的角度来看风药,用药的境界有不同,结果也有差异。

风药,李东垣说:“风者,春也,木也,生发之气也。”用这股春生之气来用风药,意境高远。癌瘤肿块,甚至疑难杂病的病人,许多都表现出一派秋冬肃杀之气,所谓枯木逢春,可吐新芽,用风药就是把身体那股生机给醒过来。如同春风又绿江南岸,又如同春阳融雪,把冰块(肿块)给吹化了。

有了这个视野,看李东垣的《脾胃论》,那就不得了了,其中,升阳除湿汤、升阳散火汤、补中益气汤等,每一首方都了不得。后世说“外感法仲景,内伤从东垣。”颇有见地。带着风药的思维再读《脾胃论》《兰室秘藏》,将会受益颇丰。

当今,陕西渭南老中医孙曼之先生,堪称娴熟应用风药的高手,在他的处方中,每每可见风药,因为善用风药也使其临床疗效更上一层。

继续阅读